奥斯卡印象九分之八
不严谨地吐个槽,近年来的奥斯卡电影唯最佳外语片们最值得期待。
去年烟花特别多,今年资源特别早。到了奥斯卡颁奖的时候,感兴趣的片子我都找/看得差不多了。我有一种不严谨的、模糊的、可能偏颇的直观感觉,近年来奥斯卡电影略显疲软,有气无力得让人记都记不住。唯独外语片热闹纷呈、佳作亮眼,最值得关注。应该说,这并不奇怪,艺术最欢迎多元化。单看创作人才资源库(talent pools)的规模,世界各国加在一起也总归是人多势众,场面占优。
维基显示,2019年奥斯卡外语片各国选送87部片子(longlist),进入短名单(shortlist)的有9部,获得提名(nomination)的是5部,最后获奖的是阿方索·卡隆执导的《罗马》(Roma)。
【2021-10更新】9部短名单入围片我全部看完啦!最后一部中亚片《小家伙》(Ayka)非常感谢豆友@ 小綿貓HD 分享资源!
以下谨以我个人意见的排名先后略作长短评。
1/9
最让我惊奇而敬佩的是,是枝裕和这样一位成名多年、艺术上也很成熟了的中年大导演仍然还能进步、仍然还在提升。他没有原地踏步。
《小偷家族》是一个让人心里五味杂陈、让人眼角酸涩、让人又气又恼但不知说什么好的故事。是枝裕和既没有把它拍成温情赞歌的都市童话,也没有拍成触目惊心的黑色警报。他在现实冷峻和人性温暖之间把握了一个恰当的、可信的分寸。
是枝裕和意图探讨的是“家庭”这个社会基本单位,而他所表达和张扬的家庭概念已然超越生物性和传统性,他强调人心的开放性,他推崇人与人之间的悲悯和契合。我不认为这是“用爱发电”的天真想象,导演通过电影展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在尊重人性固有的自私嫉妒和个体分歧的基础上,没有血缘关系的一家人仍然可以通过善意紧紧联结在一起。——提出这样的理念也意味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更上一层楼。
这部电影对日本社会隐藏的贫困角落的揭露,让是枝裕和遭到“反社会导演”的批评,批评者认为他对日本的贫困问题夸大其词了。但东方文明自古以来具有天然的社达倾向,即使是高度发达的日本,关怀弱势的社会福利覆盖广度与力度远不及西方。前段时间我也读到过关于日本贫困老人的报道。所以我想,电影的呈现有一定的可信度,但应该不是普遍现象。
三位成年演员都是最好的。奶奶树木希林本来就演技精湛,出演本片时大概已是强撑病体,镜头中捕捉到的枯槁状态与人物甚为贴近。爸爸Lily Frank(中川雅也)是《东京塔》的小说原作者,眼看他在是枝裕和的电影御用了一部又一部,眼看他在表演上日渐成熟、越来越精准。妈妈安藤樱最让人惊喜,末尾接受审讯一段里,她直面镜头,不爆不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地给出一场100分的演绎。
“那两孩子是怎么叫你的?妈妈?母亲?” 她猝不及防,被问住了。眉头下意识地轻微皱了皱,目光下垂,低着头,用手掩饰性地在额头上擦过去、抹过来,然而终于控制不住,手掌不停地开始掠过眼皮眼角,泪水细细地渗出来。她左右摆动着头发,手掌一下一下,前后左右地用力擦脸、止泪,把头发拨到这边、拨到那边、拨开、捋到后面,强作镇定,但眼泪涔涔怎么也停不下来。最后,她带着泪痕喃喃自语:“是怎么叫的呢?是怎么叫的呢?” 她心里应该忽然意识到了后悔,怎么就想当然地以为一家人在一起千秋万代了呢?连“妈妈”都没能听孩子们叫一声。
在我看来,无论是故事内容、叙事构造、影像表达、演员表演还是背后的人文关怀与思考,《小偷家族》都足够饱满和强大,方方面面都配得上最佳外语片的桂冠。
2/9
大导演的童年回忆。不了解导演卡隆,我唯一看过他的哈利波特阿兹卡班也没有什么印象了。但《罗马》的才气逼人,无庸置疑。叙事铺展自如,镜头语言尤其出神入化、而且富于个性和创意。才子手笔,优秀影片。但我没法认同称之“伟大”的过誉。它的优秀程度甚至稍逊于《小偷家族》。
《罗马》的最大弱点就在于格局偏小,也就是许多盛赞影评所谓的“私人化”。以个体经验映射社会议题,以个人情感探讨人类共性——这种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永远不乏杰作佳作,但《罗马》拍出了“小”,却没能见到“大”。影片展现了70年代的墨西哥中上阶层和社会底层两种泾渭分明的不同生活风貌、展现了女性的柔韧与力量、展现了主仆之间的一定程度的善意,也点到为止、顺手一枪地展现了动荡的1968年10月,但整部片子的基调仍然囿限于导演人到中年、满腹怀旧、琐琐细细、自怜自叹的个人情绪里面,终究离“深刻”差了一个任性的身位——说“任性”,是因为我善意地猜想导演如此才华,他没有继续深化主题,可能不是才不从心,而是有所不为?
可能不是完全准确的类比,同样以童年回忆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伟大,而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只是优秀,两者的差距即在格局。萧红给了我们一个共性的悲悯苍生的关怀视角,而林海音只是优美文弱地哼唱一曲小资情怀。我以为,《罗马》很遗憾地也就停留在了《城南旧事》这个层级。
对于很多影评感动盛赞的主仆情谊,把它视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超越阶层的友爱,我非常不认同。秦晖老师举沙俄农奴制度为例讲解过,等级制度下的依附关系往往会表现出某种温情,“仆”对“主”是人身属附,但“主”对“仆”也往往具有庇护的义务或传统,但这绝不意味着主仆之间建立了平等关系。
3/9
很平静地看完全片,结束两分钟后才忽然泪了眼眶。
这是一个很有痛感的故事,但全片基调平实冷静,只从所有不动声色、不厌其烦、巨细靡遗地表现出来的细节中透露出种种疼痛:有女主产后感染的病痛、有底层劳工高强度劳作的酸痛、有非法移民提心吊胆的悸痛、有女主被侵犯却无处申诉的伤痛……更有女主割舍孩子的心痛。
看完才发现是《图潘》的导演。女主是《图潘》里的姐姐,她的Ayka真实可信,尤其是一次次投向镜头的懵懂无文但执拗顽强的眼神。
4/9
与《修女艾达》同一位导演,如出一辙的影像风格,视觉效果一流。用黑白灰的庄重静穆来描绘一场浓烈灼热、翻滚动荡的爱情,蕴含着悲剧的美感。
相较于《他人的生活 / 窃听风暴》,《冷战》并不着力于批判极泉砖制,而是专心一意地谱写极泉砖制背景之下的爱情变奏曲,女主是艺术家,男主也是艺术家,艺术家的爱情在肃杀高压之下无处安置,等到流亡在自由国度的异乡时,却又几至枯萎凋零。我以为影片最动人的地方是表达出了爱情的痛感,男女主角个性冲突的痛,观念相左的痛,铁幕阻隔分离的痛,思念的痛,无根的痛,无解的痛,遍体鳞伤,丝丝入骨。影片保持着比较客观的调性,让观众看到男女主角的悲剧有一部分归咎于自身性格,超越了伤痕文学的“千错万错都是时代的错”的浅薄和伪饰,这个高度令人称赞。
就我个人观感,比较感叹是,男主女主在某种程度已属特权阶级,他们尚有可能出逃铁幕,他们还有选择的机会。想想铁幕下其他渴望呼吸自由空气的普通人该有多么窒息和绝望。
影片部分取材于导演父母亲的真实经历,连男女主角的名字都由他们而来:Zula 和 Wiktor。2018年12月22日的《纽约客》采访了导演,让我们了解到,在影片中跨越15年的这个爱情故事,在现实中纠缠了40年。导演本人14岁离开波兰,毕业于牛津大学,说6门语言。
导演的母亲出身波兰中上阶层,热烈叛逆,少女时代逃家,追寻演艺事业。1948年认识了导演的父亲,一名英俊风流的医学院学生。两人恋爱十年,多次分合。1957年导演出生,他们在华沙成家。虽然两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导演母亲后来成为华沙大学英语教授),但婚后仍然争吵撕打不断。1968年,导演父母离婚,父亲移居德国。1971年,母亲再婚,带着导演移居英国。之后,导演父母各自离了婚,到德国重聚,和好复婚。之后再度爆发冲突。直到老年,导演父母终于风平浪静地执手相伴,走向生命终点。
5/9
故事很感人,但是:丧。
中东问题长了说3000年,短了说半世纪,至今无解,并不断辐射到周边一大片倒霉的热土,搅得大家都没法从贫穷落后加仇恨的泥沼里爬出来,还得手拉手儿一块往下沉。黎巴嫩原本曾经富庶开放、首都小巴黎,结果15年内战抹掉15万人口,而今又面临严峻的难民问题。网络资料显示,黎巴嫩600万人口,45万巴基斯坦难民,至少100万叙利亚难民,6千伊拉克难民,和其他零星难民(譬如本片中的年青黑妈来自埃塞俄比亚)。
新晋女导演拉巴基的关怀聚焦在难民儿童身上,真实呈现他们生活困苦不堪、为生存权呐喊还只是其表层诉求,更深层上,影片向世界发问:谁来决定出生权?贫困、无知、麻木的恶性世代循环,如何终止?
一个男孩告诉我:“我不明白,如果我的一生中,没有人会爱我、没人对我说一句好话、没有人会在我睡觉之前给我一个吻道晚安,为什么我要出生呢。”
《迦百农》的故事主体大致分两段,前半段是小男主在家,后半段是小男主离家。前半段,12岁的小男主矮小羸弱,却在各式各样的繁重体力劳动中奔波生计,他螳臂当车企图拯救妹妹逃脱童婚的命运,完败;后半段,离家出走的小男主暂时得到年青黑妈的怜悯庇护,但很快生活又遭遇巨变,这个年仅12岁、自己都饥饱不定、营养不良的小男孩,竟然不得不肩负起养育小黑婴儿的责任。
海报中的这个影像正是影片最让人揪心裂肠的痛点:小男主用偷来的滑板与大锅制作成小推车,载着他的小黑弟弟,像小动物一般四处觅食,苦苦维生。他面色沉郁、目光愤恨,他半偷半抢半骗半贩毒,没有任何道德教条的约束,因为他从来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然而,他感恩黑妈,带着小黑婴儿不放弃;他心灵手巧、机变多智;他咬紧牙关、从不叫苦。——而这样的善良、聪明和努力无疑将慢慢被惨烈地侵蚀、被永久地埋葬在社会底层的黑暗之中。
虽然电影给了个光明的、希望的尾巴,但现实中的你我都明白,中东的未来并不那么乐观。小时候听姜昆讲梁左的相声《特大新闻》,“要比人家中东那边儿,咱这儿就算没多大动静”。是不是咱们还得庆幸没投胎在那里。
6/9
故事讲述1960~1980年代里,一名哥伦比亚印第安人毒枭的崛起与毁灭。
观感是特别的,但并未惊艳。印第安文化背景让人耳目一新,但并不动人。相反,我对影片所抱持的某种“守住古老价值观”的论调并不特别认同。事实上,在全球文艺界,贬今怀古、追思美好旧价值很容易被误读而追捧为绿色、环保、反消费主义。我反对。我认为,绿色环保不能向复古中寻求,文明进程不能自我倒退。
《候鸟》着力表现了“古老美好”的印第安文化,一如那些鲜艳斑斓的头巾、长裙和面部彩绘,一如那些风情奇趣的歌声、舞蹈和吊床。但穿过这些绚丽迷人的色彩,我更多地看到了落后,触目惊心。
➊ 表面上看,男主的岳母位居部落的女家长(matriarch),其他部落也有若干女家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代表了女性权利 ,相反,她们是男权的代理人,她们竭尽全力地维护男权。影片开篇的求偶舞,即是刚刚结束了漫长的“禁闭期”(confinement)的女主的成年礼。什么是禁闭期?就是印第安女孩从12岁左右月经初潮开始就必须隔离居住,目的很明显——守贞。而守贞正是男权对女性享有绝对支配的根本体现。
➋ 印第安部落的社会结构是等级森严的、是缺乏个体自由的。尽管女主与男主两情相悦,但没有母亲的许可,她根本没有自己做选择的可能性。事实上,要是从居委会大妈的眼光来说道,男主这一生最大的不幸恐怕就是因为娶错了老婆。老婆本人很可爱、两人也很相爱,没问题。但岳母和小舅子太糟心了。岳母索取高价财礼,把男主逼上贩毒的道路,而婚后又不断干涉男主女主的婚姻内务、干涉男主做生意的外务——这个强势的岳母无处不在,自以为是,结果把女儿一家推向了家破人亡。小舅子糟心,归根结底是不是也在于岳母的宠溺和管教无方呢?
➌ 古老文化对“复仇”的执念深得可怕。影片中有一幕掘墓起棺,亲人把尸骨取出来擦拭。——这是一种wake-up仪式,因为死者被仇杀,所以每过若干年要这样提醒和警示一下活着的亲人,别忘了给他报仇啊。进入现代文明的法治社会里,“血亲复仇”只可能没完没了地制造混乱、张扬暴力,试问,这种落后传统有什么好缅怀的?
补课:哥伦比亚人口4千9百万,为拉美第三大国,仅次于巴西和墨西哥。哥伦比亚人口组成比较复杂,有印第安人、西班牙殖民者和非洲奴隶,他们长期混居、通婚,几百年来又形成了印欧混血、黑白混血和印黑混血。2018年人口调查显示,有白人血统的人群(包括白人和印欧混血)为主流,约占87%,印欧混血被称为:Mestizo。而黑人人口不足7%,印第安人口约为4%。
7/9
经历过极泉暴政的两次荼毒,德国人的反思似乎再也停不下来。致敬。
本片取材于德国现代画家里希特(Gerhard Richter )的生平,但经过大量虚构性修改,因此不能归类为传记电影。(里希特至今健在,被誉为在世身价最高的艺术家。)纳粹德国—东德—西德,童年—青年—29岁后,影片讲述了男主的成长和艺术成型过程,其中虚构了他有一位浪漫奔放、从小带他看画展滋养他艺术天份、轻度精神分裂、因纳粹优生计划被强制绝育手术、最后被送进毒气室的小姨,虚构了他有一位信奉纳粹优生学、极端功利主义、先拥纳粹后从苏共的岳父。无疑,影片的最强音仍然是呼唤:艺术需要自由。在此不加赘论。
本片为《他人的生活》导演的新作,我仍然喜欢,但感觉有两个“不必要”: ◼ 一是片长三个小时没必要,剧情完全可以精简压缩一半(譬如医生如何专业高明地抢救难产的苏联太太,等等),三个小时讲这个故事实在是电视剧的节奏; ◼ 二是英文片名没必要改,德语片名不难理解:Work without author,正是男主提出的艺术理念。
全片我个人最被打动的几处情节: 1、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的大神级老师(原型应为Joseph Beuys),惜才爱才,为了开启男主找到自我,坦诚自己的“油脂与毛毡”的人生感悟,并脱下从未摘掉的帽子,露出触目惊心的伤疤。 2、出身背景不同的一众好友到医院协助男主劳动(擦洗楼梯),嬉闹狂欢,友谊万岁。 3、原以为终身不育的妻子站在家门口楼梯上告诉男主好消息,光影与人体美不可言。
8/9
很遗憾,个人口味所至,我跟韩国电影之间没有太多的“化学”。
我从不排斥观看,但我不会热烈追随。这倒不是先入为主,不是因为不了解才形成的偏见。当初,《欢迎来到东莫村》《八月照相馆》《漂流欲室》……我也看过不少;而《辩护人》、《出租车司机》这类影片,我更是含泪激赏。解禁初期的韩片里有我敬佩和赞羡的东西,看得到压抑太久的激情与才华迫不急待地喷薄而出,新鲜、真诚、理想、闪亮,准确地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燃烧》里面有很深的关怀,有很多的优点,但比较概念先行——正是从前那一类将我慢慢推开韩国电影的片子,看过不少宝岛新锐影片也有这个特点。打着“寓言”的招牌,用力地批判,但批判的着力点比较虚。
9/9
看过了《网络迷踪》(Searching)、看过了《解除好友:暗网2》(Unfriended: Dark Web 2),“电脑屏幕叙事法”就算体会得差不多了,这回的《罪人》尝试了一个“电话音效叙事法”。创意突破,悬疑反转,流畅精彩。
下放到报警中心工作的刑警男主接到一通女性求救电话,疑似被绑架。男主想尽办法定位、联系、组织搜救、甚至差遣自己的哥儿们,终于解决了问题。——全部场景只有两间报警中心办公室,全部戏份基本落在男主身上(其他同事基本属于背景),全部的故事都在一通又一通电话的对白和音效中推进发展。影片完成度之高,独角戏效果之丰富不单调,令人赞赏。此外,对正义执法、对警察暴力的反思,为影片奠定了扎实稳健的价值观基调。
OPPY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心血来潮读读书 | 2025(1/4) (5人喜欢)
- 悬疑阅读流水账 | 2025(1/4) (5人喜欢)
- 油管笔记 ✦ LGAT 心灵课程的陷阱 (13人喜欢)
- 第二次 move on (19人喜欢)
- Deep Research 做的作业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