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是心头所好(in天津)vol.1
——天津最后的日子
关于吃是一个吃货离不开的话题
说起来也一直算不上合格吃货
拥有极好胃口的我总在与美食作斗争(减肥是可持续大业[唉声叹气])
生活不易
对我而言
美食是为数不多可以给我带来幸福感的东西
吃是不可辜负的治愈源泉
有一阵子我连这种幸福都给自己剥夺了
陷入一种病态减肥
随之一起的是连心也差点一起病了
最近开始学着找回那种幸福感
来天津快四年了
对天津的美食印象却还停留在煎饼果子和大麻花
在家乡逢人还误导了天津没有什么好吃的这种印象(说了太多坏话了,想来太轻率)
不好好了解一下怎么行啊
那就杂七杂八说些体会
刚开天津的时候是真的吃不惯
不会说有太大差异
但离开了家乡的热干面是真切不习惯煎饼果子的
过早这一点上十分蓝瘦(除了湖北几乎不存在地道的热干面,主要外省人不怎么吃碱面)
每逢佳节备思亲尤其思念家乡菜
天津人的口味...要我说是偏甜和咸鲜的
和北京人应该相似,但也不像江浙沪那样重甜
食堂的饭菜是真的喜欢放糖(不地道就算了)
市里边的口味和郊区就更有些差别了,像口音一样有差别(可能因为郊区大部分祖籍并不是天津,很多外来移民)
我常常调侃我的武清室友是假天津人
她们对老天津的了解确实不算地道
但武清那边可以推一推杨村糕干(还有她们标准的普通话)
除了太干是好吃的
保质期太短了还不怎么能远邮
大一到大三因为在遥远的滨海新区,完全感受不到市里的烟火气,更体会不到津味儿,风俗人情也好美食也好(天津话算是魔性听了不少)
大四搬校区了搬到了河西的老校区
在老居民区里算是真正感受到身处大天津
生活气息浓厚—津式悠闲
和北京相比天津不太适合年轻人
大概是心怀梦想的年轻人都往北京流失了
留下了闲散的老大妈老大爷们
但天津人又十分恋家
会因为煎饼果子留守在家乡
出去吃不到正宗的煎饼果子了
毕竟加了鸡蛋和果子(或者果蓖儿)之外的煎饼果子就是邪教了
来天津能分清煎饼果子和杂粮煎饼了
了解一座城真的可以从吃开始
吃的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
提到天津大家第一反应不是麻花就是狗不理
但天津人更愿意拿煎饼果子做代表吧
他们对煎饼果子是热爱是深爱
狗不理天津人不吃的
性价比不高的东西在哪里都不会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青睐的
名气确实大,现在就主要骗骗游客了
要说和别的天津包子有什么区别,大概是要求严格的褶子(我特别数过了)
包子看着确实精致,店面也是很气派(北京的全聚德那种类型)
但是比起价格更实惠又好吃的包子
傲娇的狗不理注定被老百姓所冷落
说说大家比较青睐的—张记包子(这个是看到有豆瓣贴推的,但是个人觉得不如老胜香的)
都是天津本地连锁的包子店卖地道的天津水馅包子
最具特色的品种应该就是传统素包了吧
腐乳豆芽菜算是津式独有了吧
天津人是不是有点腐乳控,传统早点嘎巴菜还有卷圈里边都有那种粉色的腐乳


顺便推一推天津凉菜,各种包子快餐店都能看到的如下图所示的凉菜(什么素什锦、海带丝儿、煮果仁......)荤的素的都有

传统地道的早餐店我只吃过大福来
一般看到很多天津大爷大妈排队的店准没错是地道的



嘎巴菜有点咸,卷圈太油了
我吃不太惯腐乳所以不能忍受被腐乳支配
之后放弃吃第二次了
还有什么豆腐脑(关于是甜的还是咸的这个问题就是南北差异了,湖北人吃甜的,天津这边是咸的)天津人对豆腐也是很下功夫的(比如之后不得不说的一道名菜—八珍豆腐)
然后是炸糕,记忆有些久远照片找不着了
耳朵眼炸糕是特色小吃,早餐也会吃
说回包子


要说关于天津包子第一次惊艳的记忆就是陈傻子
陈傻子的东西真的又精致又好吃
算是上了一点档次的天津菜馆
个人推荐菜:八宝菠菜;微博推荐:肘子酥


八宝菠菜吃了两次,不知道是菜式升级更新了还是因为换了一家店
滨江道世纪都会(2019)这家和天大附近那家(2017)不太一样
多了甜枣,菠菜味道也感觉咸一些,是不是好吃的东西都经不起吃第二次推敲🌚
肘子酥吃法和烤鸭差不多(又看到腐乳了hhh)
深夜刷了一波美食肚子在绝望的哀嚎了
总而言之是我后知后觉的发现天津人对吃其实相当讲究的
我不应该在没有好好体验的情况下散播了错误的天津印象(对不住了我大天津)
所以想以此为天津美食好好正名
暂时先说到这里
晚安🌙
-
xenia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08 23: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