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说Umami
在超过上千年的历史当中,日本人使用褐藻(昆布)来制作高汤。中国偶尔有这个东西,是从朝鲜进贡。1908年,东京的帝国大学的化学家池田菊苗教授,发现昆布中富含谷氨酸钠(MSG),特别是昆布干的表面会有其结晶,并提供“甜”“酸”“咸”“苦”之外的第五种味道,MSG在奶酪、肉、鱼、海产品中也可以发现。池田教授将这种感官命名为“うま味”(Umami)。
而西方则长期怀疑所谓“鲜味”是味觉感官的某种提高,而非某种味觉本身。直到2001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分子遗传学家和神经生物学家,脑研究学专家,智利人Charles Zuker证明了人类和其他动物确实存在“鲜味”这一特定的味觉接收器。据我观察,部分日耳曼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应该是没有鲜味接收器的,他们只爱吃肉,无法接受鱼和海鲜等鲜味重的食品。
另外池田的同事后来在熏炙熟成的鲣鱼中也发现了肌苷一磷酸(IMP),鲣鱼干是日式高汤中另一重要的提鲜料。而另一位日本教授在1960年则发现了干香菇中的鸟苷酸GMP,以及这多种物质与MSG协同复合所产生的味觉加强作用。
再后来就是著名的Ajinomoto(味の素株式会社)大量生产味精,并从日本和中国开始流行全世界。
旧社会中国人长年是没有“鲜味”这个概念的,所以初期引入的翻译还有“尟”。由于官家自古以来对食盐制、运、销的管制,连盐的供应都成问题,“鲜”的主要可能来源只是人奶。另外“熟成”这个概念,直到今天中国也还远未普及。但是从60年代开始,发现了味觉新大陆的中餐,开始正式大量地使用味精。有不少人控诉味精会给人体带来副作用,反正我是没看到过科学证明。味精最大的坏处,其实是以极其廉价的方式,单维打击了食物本来真实而丰富的味道。将谷氨酸钠称之为“味精”,本身就说明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味觉世界多么贫乏。
当然,近年来祖国的化工行业高速发展,各种味觉添加剂在食品中的使用遥遥领先全球,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 SECTIO AUREA ¸.•´¯`•.¸¸.•´¯`•.•´¯`•.¸¸.•´¯`•.•´¯`•.¸ ><((((º>
© 本文版权归 Daneeston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远海的墨绿森林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5-24 00:18:58
-
流浪的符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03 18:39:21
-
狄更斯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05 19:46:15
-
迷路的麋鹿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7-24 22:58:00
-
#SENN LǍM#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27 07:48:16
-
you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11 23:59:25
-
Joshua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09 10:32:05
-
陆压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08 07:33:53
-
apikoros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08 05:47:42
-
yizhipangzi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08 04:4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