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唯一为摄影书设置的奖项,选中了这本书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折射集(ID:zhesheji-njup)阅读原文
“给摄影作品评奖的很多,给摄影书评奖的只有这一个。”
——第三届中国摄影图书榜入榜典礼嘉宾致辞
2019年3月28日,由《中国摄影》杂志社与影上书房主办的中国摄影图书榜入榜图书展、第三届中国摄影图书榜入榜典礼暨第四届中国摄影图书榜启动仪式,在中国摄影画廊拉开帷幕。我社出版的《摄影与电影》入选“年度引进版摄影图书”。

(入榜典礼现场)

(《摄影与电影》获奖证书)
《中国摄影》杂志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自2016年起,已成功举办三届中国摄影图书榜。该奖项旨在以摄影书作为探索影像文化样态的路径,竖起摄影书制作、出版、阅读的风向标,提供当代摄影文化的观察报告。第三届中国摄影图书榜自2018年8月启动以来,共收到172家中国大陆出版机构及个人推荐的参选图书397种419册,评选采取“初评-复评-终评”加“每轮复议”的办法,经过长达半年的遴选,最终来自中国大陆的16家出版社及相关机构和2名个人出版、制作的5大类14种图书入榜。
近年来,国内摄影类出版社和部分综合性出版社引进出版的摄影图书占比提高,选择的图书质量也比以往更高,但同时,引进版摄影图书常常出现翻译语言转换不够好、对原文理解有偏差、常识误译等问题,导致很多经典理论书和摄影集引进后因翻译问题而导致遗憾,不利于好书好内容准确而有效地传播。获得“年度引进版摄影图书”,不仅是对出版社把控选题的肯定,也是对译者专业知识、相关语境和综合素养,以及图书设计、印制质量的高度肯定。

(与会者翻阅《中国摄影》编辑部推荐阅读书目及《中国摄影》2019年3期“图书榜”专题。周星宜 摄)
中国摄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高琴,影上书房馆长王新妹,《中国摄影》杂志主编徐艳娟,中国摄影图书榜评委代表——摄影评论家李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顾铮,《大众摄影》杂志主编晋永权,艺术家、“蝴蝶效应”摄影艺术机构创始人刘铮,原北京照相机总厂研究所所长、全国照相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顾问钱元凯,人民美术出版社原社长、中国美协理事汪家明,入榜图书作者、译者和编者代表,首期中国摄影工作坊学员,以及来自摄影界、出版机构、艺术机构、新闻媒体的五十多位嘉宾,共同出席了入榜典礼。
《中国摄影》杂志2019年3期对第三届中国摄影图书榜进行了大型专题报道,其中评委及编辑对入榜图书的推荐,深度解释了为什么是这些图书入榜。

(《中国摄影》2019-3,《摄影与电影》的内容呈现)
※为什么是《摄影与电影》入榜?
评委点评
摄影与电影的迷人而有趣的关系,体现在两者怎样在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既相互影响,又逐步走向拥有各自自主性的充满纠缠与挣脱的复杂性中。《摄影与电影》是一个通过大量引人入胜的案例加上酣畅淋漓的讲述,将著者的丰厚学术底蕴与研究转化为兼顾大众普及和刺激学术思考的成功案例。
——顾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摄影评论家,策展人)
这是一部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着重讨论影像内在性的理论著作。它并没有将电影与摄影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异同进行简单的比较研究,而是将这两种艺术形式看作是机械复制时代影像语言的一体两面,以历史考察的视野,解析了两种影像语言相互分离排斥而又互补纠缠的发展过程和复杂关系,阐释了不同影像语言系统在叙事功能上的有限性和边界。与近年来中国摄影研究更偏重于影像史、影像批评的泛文化、泛社会学研究相比,这部理论著作或可以让我们站在摄影本身的立场,来理解摄影是什么,摄影何为,摄影还有怎样的可能性。
——刘树勇(笔名“老树”,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艺术设计系教授)

《摄影与电影》
[英]戴维·卡帕尼 著
陈畅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年2月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一键购书)
年度引进版摄影图书《摄影与电影》编辑推荐
文/李博(《摄影与电影》图书项目组编辑)
在摄影和电影都已经问世一百多年的当今时代,知道两者分别是什么并非难事,然而如果要问摄影与电影之间是什么关系,很多人大概说不清楚:照片是静止的而电影是运动的?电影有声音而照片没有?戴维·卡帕尼(David Campany)在《摄影与电影》(Photography and Cinema)一书中就以此为引子,先后探讨了诸如电影的到来为摄影带来了什么;运动图像是如何改变我们与静止图像的关系的;为什么电影和摄影如此相互吸引等一系列问题。该书译者陈畅形容原著“语言优雅,让人舒服”。书内附有大量珍贵的照片和经典电影的剧照和海报,部分照片是首次在国内出版。

(电影《后窗》剧照,《摄影与电影》第14页插图)
《摄影与电影》分析了卢米埃兄弟、安东尼奥尼、戈达尔、诺兰、沃霍尔等导演与布尔津、沃克、沃尔、雪曼等摄影艺术家的作品,从时间性、叙事、先锋艺术等角度,挖掘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摄影与电影两者间互为启发、不可分割的关系图谱。本书荣获2009年“和/或图书奖”(The And/Or Book Award)、克劳斯瑙-克劳斯图书奖(the KrasznaKrausz Book Award)等奖项。
照片诠释静止,而电影诠释运动,这是一种直观的感受,但作者认为,在这里静止和运动都是相对的,起作用的也不仅仅是时间,他就此提到了布列松的电影《返乡》,在该电影的拍摄现场,善于用摄影捕捉戏剧化效果瞬间的布列松拍下了一张名为《1945年德国德绍拘留营,一名妇女认出了告发她的盖世太保眼线》的照片,其中所蕴含的张力之大、细节之丰富颇为耐人寻味。

(《1945年德国德绍拘留营,一名妇女认出了告发她的盖世太保眼线》)
布列松给照片起名字一般都很简短,对这幅照片却如此用心,长得好像是新闻标题一般,这明显在提醒人们,此事正发生在那个时间点,摄影师捕捉的是盖世太保被认出的那个瞬间,真正的好戏即将上演,这是承上启下的时刻,既(借助标题)提示了快门按下之前的事件,又从表情和动作上把照片的生命拉长,给观众一种从照片中额外获得了时间的感觉。其无限的细节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每一个人物的表情动作细节都足以震慑观众。拿这张照片和同时录下的电影片段对比,更添了趣味,相比之下,虽然电影的任意一帧都不够清晰,或者无法获取被摄者肢体语言的最好效果。况且,由于放映时的时间流逝,观众无法获得观赏照片时那种在时间上的自主性。
然而,在叙事性方面,电影还是依靠其时间的优势还原了事件的全貌。可我们往往忽略了,照片之所以如此精彩,恰恰是因为它那片段式的、不完整的叙事,以及它借助时间上的“留白”作用带给我们的想象空间。但这种时间的缺失所带来的效果有时候对一张照片所想要传达的信息来说却是致命的缺陷,摄影对时间的截取可能会导致误解的产生,作者在此话题上拿出了希区柯克的影片《西北偏北》中那个著名的无辜“凶手”的新闻照片,本是目击者的男主角却因为无意间将手放置于凶器之上而刚巧被记者拍下了这一幕,引来通缉等一系列麻烦。

(艾蒂安-朱尔·马雷,《奔马》,《摄影与电影》第17页插图)
摄影的发明给很多画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有人预言绘画将死,然而它却好好地存在至今,只是它也确因摄影而做出了改变,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向着“非摄影”的方向寻找自己的路。电影与摄影的关系与之相似,或者从更大的程度上,摄影与电影的联系更加紧密,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更大,《摄影与电影》一书中对此多有探讨,此处且以蒙太奇为例。
蒙太奇(Montage)意为构成、装配,其本质是一种拼贴剪辑手法。这个原本属于建筑学的概念,因其在电影领域的应用而出名,而蒙太奇在摄影领域的应用同样精彩。相对来说,电影中的长镜头与摄影中的单幅照片的感觉更近,而经过剪辑的蒙太奇,更接近多张照片的拼贴/排列/并置。对此卡帕尼饶有兴趣地 列举了若干例证:斯蒂凡·洛伦特的《小人国》中,将希特勒的照片与卓别林的剧照并置;被称为“反书”的《纽约生活对你有利—威廉·克 莱因恍惚中看到的狂欢》中鲜有文字,却通过精心设计排版的照片带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也传达了大量的信息。

(辛蒂·雪曼,《无题电影剧照》,《摄影与电影》第138页插图)
有意思的是,作者卡帕尼博士不仅是一位高产作家——已出版《一把灰尘》(A Handful of Dust,2015),《汽油》(Gasoline, 2013),《杰夫·沃尔:关于女性的图片》(Jeff Wall: Picture for Women,2010),《艺术与摄影》(Art and Photography ,2003)等十多部著作并发表两百余篇文章,还是一位知名策展人,曾与纽约MoMA博物馆、伦敦 Tate现代美术馆、法国蓬皮杜中心等机构合作多个项目,他从策展领域带来的全新视角, 也给本书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