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搞定,不要完美》读后感 ——要完成工作、要丰富生活,不要完美
我们村里有一个人无人不知的人,为什么会无人不知呢?请听我细细道来。
这个人喜欢吃肉,所以,几乎顿顿都要肉。有一天,他们家冰箱里没有肉了,所以他的老婆就让他去买肉,平时都是他老婆去买,这一天他老婆走不开,就让他去了。
到了集市上,走到肉摊前,他看了看还沾着点尘土的猪肉,再看看老板娘手里血糊糊的刀子,竟然扭头走掉了。因为他觉得这样的肉吃到肚子里一定不安全。所以,为了安全起见,他打算自己买一头猪来杀掉。
说干就干,他到了生猪市场,发现每头猪都凶巴巴的,而且身上脏兮兮的。他就想,不行,这里的猪太脏了,没法吃,我要自己养一头。
于是,他就去寻觅谁家有刚生下来的小猪仔,结果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最后,他空手而归。
对于他的事迹,我以前就是当成笑话去听,直到现在,我才知道,这都是完美主义犯的错呀!
完美主义告诉我们,除非你能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否则无法达到目标,只有做了y才能完成x。
这就好比:你要吃白面馍还得自己先种片麦子;想要照相还得自己先学会如何生产一架相机;想要看书还得先学会如何印刷一本书!
这可真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呀!你或许会说,哪有你说的这么严重。可这也不是我说的,是一位美国畅销书作家说的,他叫乔恩·阿卡夫。
他在《要搞定,不要完美》中,为我们无情地揭露了完美主义的谎言,并且告诉我们该如何“杀死”完美主义,成功走向终点!
他用六章的内容来阐述他的“杀手锏”。说实话,对这六章的内容,除了“摆脱你的秘密规则”还没有想到以外,其他几个方法多多少少都是有感觉的,都是之前或现在受益的方法。
首先,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发现了自己的“藏身之处”。乔恩说,“如果完美主义不能通过直接攻击摧毁你的墙,它就会利用其它的机会来围攻你”。
每当我想要好好备一节课的时候,手头总有“必须”先做的活儿,比如说,练一页钢笔字(每周都要交),或者写一份笔记。这些“藏身之处”就像流沙一样,让我越陷越深,最后,本想安安静静完美地备一节课成了“想象中的完美”!
其次,这本书给了我颠覆以往思维的观点。乔恩说“如果想完成,就把它变得有趣”!这真是一句不敢想象的话。按照以往的想法,“事情越难、越痛苦、就越好”。
记得有好几次,我都想要持续性地去健身房,每当坚持不下来的时候,我就警告自己“怎么可以偷懒呢?难道你不想拥有好身材吗?做什么事情不得吃点苦头呢?对呀,做任何事都是要吃苦头的,如果不难,每个人都能练成一副好身材了。”于是,在这样的想法下,我总是可以再坚持去一两天!
现在读着这本书我才知道,想要坚持下去,想要完成,不是告诉自己“很难、很痛苦”,而是要告诉自己“很有趣”。
如何变得有趣呢?还未实施,初步计划如下:
1.每去一次,就给自己记一颗星,五颗星换购一束花或其他喜欢的小物件(笔记本、笔、彩铅等);
2.若能连续去3天,则奖励一斤排骨(清炖);
3.若能在健身房交到朋友,就奖励心仪的衣服一件。
这样做是不是很有趣呢?乔恩说了,“你为目标增加越多的乐趣,不管是以恐惧还是奖励的形式,那么你实际完成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
最后,我觉得最有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将你的目标一分为二”。
我曾经以为,我只需要中午一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阅读完44页的《昆虫记》;也认为,我只要认真改课件,半个小时就可以搞定;还觉得,一张正反面的表格,十分钟我就能填完;更认为作文本用一天时间就可以批完,所以,我一直等待有一天什么事情也没有就可以批完了。
可是,现实却不是我想象中那样简单。我错误的估计了未来的任务所需的时间,而且是低估。乔恩把这种做法叫作“规划谬误”。研究表明,很多情况下,轻而易举地我们就沦为了“规划谬误”的牺牲品。
当看到这里时,我如获至宝。于是,我将我的任务重新进行了划分:每天一章《昆虫记》,分享时读完六章;在办公室,一有时间立刻改课件;表格在中午下班后放学前的20分钟进行,或者在大家聊天时进行;作文上午10本下午10本,批不完要加班批。
这样试行了三天,果然任务都“完成”了!
这是一本看完可以直接拿来用的书。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目标“不够完美”,那就先别“放弃”,不妨先翻开这本书《要搞定,不要完美》。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