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
说起“当代文学”。通常大家都会理解为几个方面。一是当代批评,文学的现状研究,另一是文学史研究。另外,当代文学有时还会被理解为现实的文学体制,文学机构,文学现象。
文学史研究是研究者关于文学回忆的整理。“回忆”自然不仅是个人性的,也不仅是经验性的。
在一个文化处于“危机”的时代,阐释、再解读的活动,是对历史所做的“文化清理”,同时也是一种自我清理,以便在失去立足点的情况下,重新寻找立足点。
我们都相信“历史:是可以被处理为分条缕析、一目了然的;但是,许多具体的情景,事实在不同人的情感上、心理上留下的一切,却不那么容易讲清楚。许多细节、许多体验,有时可能比概括性的结论更重要。
如何理解历史的真实性?
时间过于靠近,心理、情感缺乏距离,大概就容易看不清楚,过于情绪化吧。
历史的“写作”——具有“文本性质”的叙述活动。“历史”必定要被不断改写、重写。
文学史是一种“叙述”,而所有的叙述,都有一种隐蔽的目的在引导。
文学史的“写作”,对于对象的把握的方面和重点,以及所作的不同的阐释,都使写作带有想象性。
历史的多面性、含混性。
被称为法国大革命的那些事件,是一张可以不断重新涂写的羊皮纸。
对文革的另一种阐释:文革主要是唤醒人的自我意识,恢复人的主体性,通过整体的力量去改变“异化”的社会结构的运动。《抗争宿命之路》李扬
从中国近代思想变迁的大脉络来看,文革研究不能离开两个基点,第一,不要忘记和忽略至今还没有说话的沉默大多数;第二,它必须是中华民族历史反思的一部分。(刘青峰)
“边缘”、“沉默的大多数”现在已经被经常用来抗拒居于中心、主流位置的观点的力量。不过,“沉默”的“大多数”是否能发出声音,发出的声音又是怎样的,这实在难以预料。
“沉默的大多数”终归是一种虚拟的想象,而不是一个可以把握的实体。究竟指的是哪些人?他们会有怎样的看法?无法知道。待能把意见发表,他已不属于这个被神秘化的“沉默“的群体。
传记、回忆录的真实性。我们既不能怀疑一切,但也要特别小心,保持“警惕“。
日记、回忆录、自传的“真实性问题”,最重要的其实还不是“写作伦理”上的“伪造|、”失真“,而在于”历史记忆“的”重构“的性质。
阐释对象和阐释主体
历史的研究会越来越重视发挥主体的作用,因为历史事实是凝固(?)的,而对于它的阐释却是无止境的。
在文学史研究中,总会发生一部分“事实”被不断发掘,同时另一部分“事实”被不断掩埋的情形。历史的“真实”,是处在一个不断彰显、遮蔽、变易的运动之中。
文学史写作,背后总有一些他要超越、批评或纠正的文学史的影子存在。“非政治”的态度,实际上是对当时主流政治的一种抗衡,是一种政治立场。司马长风的文学史,那种政治立场、意识,一点也不比他所反对的王瑶的新文学弱。
所谓“纯”文学理论,所谓纯粹以“文学性”、“艺术性”做为标准的文学史,只是一种学术神话。
文学理论、文学史,这些与人的意义、价值、语言、感情、经验有关的论述,必然和更深广的信念密切相关,这些信念涉及个体和社会的本质,个体和社会的关系,权力的问题等等。他们怎么能保持“纯粹性”呢?
跟外在世界断绝关系的那种“解构”式的理论游戏,有时确实很有趣,很有“穿透力”,很犀利;但有时又可能是“道德上无责任感”的表现。对于后面这种情况,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现在文坛上有着普遍的作家、作品重评活动,其目的之一,是破坏过去对某些作家的“神化”,还原作家“真实”的“人”的形象。这自然很好。但是,对作家有一些“理想化”想象也无碍,还是不要把我们“理想中”的“美妙形象”破坏得过于彻底吧!
圆熟的东西就总是好的吗?有的时候,不是需要一种抽象、概念化,一种不和谐、粗糙,来破坏这种有着腐败气味的圆熟吗?
知识分子和“革命”的关系,之间的暧昧、摩擦和冲突。
1.知识分子在革命中,在革命之后的社会里,究竟处于什么位置?
2.革命所强调的“统一思想”、“集体意志”,跟知识分子强调的独立性、独立思考、“自由思想”之间,是什么关系?
如果我们承认“当代文学(特别是50-70年代)有它的”特殊性“,当代文学不仅仅指一个简单的时间段落,而且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学形态的话,那么,当代文学史的研究,更应该关注它的”自身的“文学形态的问题。
评价的“分裂“——社会的”分化“。原先,比如文革或文革之间那种文化评价的机制已经崩溃,它的权威性已经坍塌。
对50-70年代,我们总有寻找“异端“声音的冲动,来支持我们关于这段文学并不是完全单一,苍白的形象。
以“二元对立“的思路来分析50-70年代当代文学,在一段时间是颇流行的思路。有必要研究这种思想方法产生的根据。
对于那些“非主流“的文学,我们在文学史上要做到的,是要研究究竟偏离到什么程度,在什么点上偏离了当时的规范主体或规范叙述。

一体化不是单一化。“一体化“应该是指当时整个文学格局的一种总体状况、趋向。”一体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在各个不同阶段它的具体内涵也是有差别的。——多层性。
概念和叙述的“清理”
“历史的现场感”
“触摸历史”
——历史批评的方法
“清理”——能够在整体板块里头,看起来很平滑、被词语所抹平的“板块”里头,发现错动和裂缝,然后来揭露其中的矛盾性和差异。
把既有的叙述“终点”作为出发的“起点”。
“当代文学”这个概念——

“当代文学”不是“我们”的当代文学,也不是“他们”的当代文学。它仅仅是“当代文学”。
只有把研究对象作为独立的存在,承认它是具有独立的语境,这种研究才能深入了解对象的内在逻辑。——丸山真男
人的生活的具体性和体验的复杂性,被我们的常常按捺不住的概括肢解,简化了。
80年代以来,当代的受难者成了“文化英雄”,这是理所当然的。这体现了历史演化的趋向。但是也要警惕过分的“英雄化”。
中国文艺界,包括左翼文艺界内部存在的宗派矛盾。
文学艺术虽说会被看作很纯洁,有很高的精神性,但是,在宗派、集团和个人利益,在权力的分配、占有上的争斗、冲突,和其他领域并没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