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一会(01英美小说类+12

人到中年,总有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茫然无措与无力感,被生活的重负压得喘不过气,创造力也消失殆尽,丧失了种种可能性。生活由一连串不想要做的事情组成,然而习惯和依赖具有更加强大的力量,只能装作视而不见的过下去。
惠勒夫妇正处于这样的状态中,普通的上班族和繁忙的家庭主妇,共同抚养着两个孩子,美国有成千万如此相似的中产家庭,生活说不上好坏。
“现在是你的本质被桎梏起来了,是你,真正的你,被一再地否认,否认和否认。”
爱波说自己丈夫弗兰克看自家房子的眼神就像房子会咬他一口一样,爱波说要不咱们到巴黎去,我养你,而弗兰克抱着房子固执的不肯松手。
这样的丈夫爱波不爱了。爱波 · 惠勒选择激烈而顽强的抗争迎来的是不可避免的死亡,不抗争的人依旧懒散的活着,徒增了一天的唏嘘谈资。
生活找不到出路的时候,爱情也无所适从。
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你才是。
附书评:
《无名的裘德》是每个普通人都可能经历的成长史。出生贫贱的少年裘德目光注视着远处的大教堂,志在通过刻苦努力改变命运,过上一种正直体面、精神饱满的生活。同所以涉世未深、天真乐观的青年一样,他受到世俗生活的种种诱惑和百般阻挠,终身在精神信仰与本能的世俗情欲间挣扎,直到被生活重压压弯了脊梁,信仰破灭、妻离子散,之后埋入泥土、含恨而终。
裘德的失败是因为意志不坚定以及懦弱吗?是因为受到一个坏女人的引诱而堕落吗?是因为他和苏的爱情不容于教会而遭到报应吗?
他一生勤恳劳碌,没犯过什么大错。面对打击和挫折,不自怨自艾,低头埋头苦干,然而命运并没有眷顾怜惜他,他的一生宛若浮萍,辗转沉浮,好似无论他如何选择都无济于事,无法逃脱苦难与坎坷,一刻都无法安宁。
如此悲剧人生,在这个社会上每天都在上演,屡见不鲜。我们囿于世俗,囿于自己的皮囊, 囿于贫困和潦倒,囿于种种不尽如人意和命运玩笑。回顾这一生,你就能够确定重来一次就会更好吗?
哪怕清醒的活着,也会被世俗社会裹挟着前进,终究面目模糊的混迹在人群里,成为无名之辈。
我的性格并不适合读意识流,看不了几段就会着急。不过伍尔夫这部《到灯塔去》看完了之后的感觉还是极好的。适合伴着咖啡、阳光、歌曲nocturne,绵延悠长,回味无穷。
简单干净的故事脉络,机敏的女子絮絮耳语。如同和可爱迷人的女子聊天,来龙去脉和开始结局都不重要,情绪和意义藏在字句眉眼里,你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发掘和欣赏。
书中每个人的内心思绪和情感是如此充沛和光怪陆离,你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去理解和琢磨,同时你要庆幸,他们把思绪凝结在舌尖,欲说还休,你比书里任何一个人都更理解另一个人。
第二章时光流逝堪称经典,在用一百多页的冗长和拉锯描写一个午后和晚间的故事过后,毫不犹豫地按下了快进键,短短20页的时光飞逝跨越了几十年的漫长人生,几位重要人物相继去世,只有故地景色犹在,那个有欢笑哀愁、长的令人厌烦的午后似乎还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物是人非的巨大落差令人心悸,无法呼吸。岁月无情流逝、草木零落、人生苦短的种种悲感扑面而来,如同掉入了诺兰的虫洞里历经人事,而回首间故人音容笑貌宛在,令人悲从中来,怅然若失。
最终剩下来的几个人抵达了灯塔,完成了心愿,却让人高兴不起来,如同拉姆齐先生面对着海潮被孤独淹没。
伍尔夫的文字真的让人欲罢不能,有种动人的魔力,它不是讲述故事和刻画人物,而是直抵人心,它肆意试探和拨弄你的感官,调动你蛰伏不出的怠惰情绪,充沛和生气勃勃的文字让你的思绪跟着跌宕起伏,时而游荡在餐桌阳光草木中,时而跌入无意识的深渊谷底。
你会疲惫、困顿、不耐烦,同时会愉悦、满足、充满灵性。
斯通纳是我近期阅读中相当喜欢的男主了。
农村家庭出生,凭着努力勤奋考入密苏里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照顾家庭和孩子,赚钱养家,对学问和知识充满热情,做一名优秀负责的大学讲师,出轨后及时醒悟,回归家庭,最后走向平静的死亡。
这样的人生,也算是中产阶级值得羡慕的了吧。
然而,年迈的斯通纳却产生了怀疑。 他曾经想要爱,他拥有了爱。然后他又放弃了。 他想当一名教师,他成了教师。 他曾想象过智慧,在漫长岁月的尽头,他却找到了无知。
还有什么呢?他想,还有什么呢? 他还期望什么呢?他问自己。
普通人如何过上有意义而幸福的生活?正如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所说,所谓幸福的生活,实应被理解为减少了许多不幸的生活,亦即还能勉强忍受的生活。
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确是肯定的。
也许奋斗一生惊觉人生苦难而无意义,也许追求波澜壮阔到头来还是觉得平凡可贵,也许如何苦苦追寻最终也是一场空。斯通纳的人生真挚、固执、令人动容,即使无法拥有完美的生活,至少从未甘于平庸,也从未放弃探索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附书评:
《月亮和六便士》讲述的是一个离经叛道的故事,故事主角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原型是画家保罗·高更,他拥有美满的家庭、体面的工作和优渥的生活状态,却在偶尔一天突然离家出走,饱经磨难和苦痛,追求绘画梦想,最终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专心画画。
毛姆运用高超的写作技巧,从叙事者的角度一步步揭开斯特里克兰匪夷所思的行为背后的想法和动机。于此同时,毛姆超群的洞察力及锋利辛辣的文字给整个故事更增添了神秘色彩和宛如解谜般的快感,抽丝剥茧的真相高潮迭起。
“我想画画。”
斯特里克兰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充满了精神力量,他可以不依赖任何世俗物质,完全追求精神上的愉悦。他的心只有在画画时才能不再躁动,获得安宁。
斯特里克兰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并义无反顾的去为之奋斗。这样的人生别人没有质疑的余地。
As I lay dying.
故事情节很简单:艾迪•本德伦死了,她的遗愿是想要安葬在几十英里外的故乡。她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姑娘,以及一个丑陋可鄙的老公。这样看似简单得一个要求却并那么容易去完成。
一路上困难重重,意外不断。福克纳从不同人的角度去描绘其心理,赤裸裸的坦白。他们性格迥异,各怀鬼胎,演绎了一出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
福克纳是宽容的,遗体最终安全抵达,艾迪的丈夫也装上了假牙,拥有了新本德伦太太。好不讽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一位苏联审查员把兄弟在照片中的痕迹全部涂抹掉后决定将他画入一切,从少年一直画到暮年,把他的一生在画作中徐徐展开,伴随着的是整个苏联时代缓缓落幕。安东尼片段式的描绘了几代人的迷惘、虚无与坚守,你跟着故事碎片中的每个人寻找着只言片语的线索,困惑无助。你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理清混乱与无序。
被涂抹的油画彰显了谁的意志,被掩盖下又留存着怎样的真实?在那个模糊了是非真相的时代,人们早已化为尘土,只有辗转各地的油画是唯一的见证,你用手触摸上去,会听到那个时代回荡着的挽歌。
给孩子读,是一则寓言,给大人读,是一则童话。
“知更鸟唱歌给我们听,什么坏事也不做。你射多少蓝鸟都没关系,但要记住,杀死一只知更鸟,就是一桩罪恶”。
什么是罪恶?罪恶就是根据肤色或出生而是所作所为去判定一个人是否有罪,罪恶就是用道听途说与偏见而非双眼和良心去辩识一个人是否良善,罪恶就是面对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默默从众而非直面抗争。
当所有人都对和汤姆•鲁滨逊的皮肤一样黑的谎言熟视无睹时,阿迪克斯依然义无反顾的为汤姆辩护,阿他用一言一行告诉孩子正直,勇敢,善良是对待世界最好的品质。
很多人把这本书和《1984》比较,都是反乌托邦的里程碑式的巨著,两者的出发点是完全不同的。赫胥黎说过,你的1984终将过去,而我的美丽新世界总会到来。事实证明,他的预言是精准的。
《美丽新世界》的情节并不复杂,甚至从一部小说的角度来说人物苍白,情节松散,算不上一个优秀的故事,然而赫胥黎假设的这样一个人人高喊“我主福特”的集体主义社会,确实那么的引人入胜。
在赫胥黎的世界里,由于对人口技术爆炸性增长的忧虑,要从源头上控制生育和受精卵数量、品质、等级,再通过潜移默化的睡眠教育灌输阶级观念和好恶,人为的控制外界来扭曲孩子的天性和反射条件。
这个世界的格言就是集体,身份,稳定。
任何会引起情绪波动和私欲的亲密关系都不复存在。
每一个孩子从出生时就要热爱他们被赋予得社会使命,他们的欲望都可以轻易满足,充满愉悦平和。
这是一个逻辑高度自洽的政治预言,因此比充满了压迫和冲突的1984相比更容易实现。一旦跌落赫胥黎的梦魇,你就无法脱身无法醒来,因为那里得一切是那么的合你心意,你热爱的才会把你毁灭。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重返美丽新世界》更是让你起了一身鸡皮疙瘩,他让所有书评都黯然失色。赫胥黎思想中的冷酷部分黑暗核心让整个美丽新世界沦落为一个童话般的注脚。
在近九十年后的今天,在多大程度上证实了赫胥黎的预言?我们究竟在人类历史的斜面上是上行还是下滑?我们是否站在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有利的位置上还是有所倒退?我们是alpha. beta. gamma?
让我们拭目以待。
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克兰为追寻画画理想远遁塔希提岛,同样是逃离,在《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中,建筑师奎里因失去了知觉、爱、信仰而自我放逐到刚果殖民地,生活在一群麻风病人之中。
“我的病已经很重,我的神经已经没有知觉了。我是一个麻风病患者。”
奎里选择远离热闹繁华世界,随波逐流到麻风病院,并自比为麻风病人,因为他对爱情名望都漠不关心,丧失了对爱恨、愉悦与痛苦的感知能力,他希望进行“自我隔离”,不被世俗打扰,消极避世的度过余生。
在西方视角,麻风病是充满了隐喻和象征意味的。它的代名词是不洁、疯癫、罪恶、渎神。《疯癫与文明》中,福柯以为,他们(麻风病人)是罪恶的神圣证明。他们在自己受到的排斥中并透过这种排斥实现自己的拯救。
“因为避免感染,一个麻风病患多年被隔绝起来,最后当他获得自由时一定非常快乐。”奎里想要通过被被彻底放逐和遗弃后重获自由来获得“疼痛感”,“在一个人感到痛苦的时候,从基督教这一神话的观点来看,他就开始感觉自己具有人的品质了。”
然而事与愿违,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世俗舆论、甚至是自顾不暇,视他为救民稻草的克莱尔夫人,都搅得他不得安宁,试图把他纳入属于他们的价值体系和话语权里,烧毁掉他独自一人的栖息地。
奎里作为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他的极端厌世冷漠给他周身环绕上了迷人神圣的圣徒气质。他本可以自我治愈,除了他过去的名声,他的名声如同麻风病人身上溃烂掉的手指、脚趾一般,引来了苍蝇般的喋喋不休,并最终被啃啮而死。
奎里鲜活的灵魂被西方世俗蚕食,他的肉身在非洲病院消亡,留下了一个阴郁且完整的闭环。
“用普通但准确的语言,去写普通的事物,并赋予这些普通的事物,以广阔而惊人的力量,这是可以做到的。写一句表面上看起来无伤大雅的寒暄,并随之传递给读者冷彻骨髓的寒意,这是可以做到的。”卡佛的文字是极简寡淡的,正如贫瘠匮乏的生活一般,逼仄生硬,没有回旋的余地。
“生活把他的人物剥了个精光,而他则把自己的文字削到嶙峋”。卡佛把活生生的日子掰碎了给我们看,去掉不必要的修饰和伪装,这种简洁平实的日常感和现实感刺痛人心,触动着麻木的神经与情绪。
“一个人可不能把自己的后半辈子都耗在床上,或是沙发上呀。”
“就像是他们共同的担忧,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变得透明起来。”
“我希望你们能吃点儿我的热面包圈。你们得吃东西,像这样的时候,吃是好事一小件。”
这不是一部失败故事集,这不过是生活的本质。
贵族与暴民、革命与反抗、仇恨与救赎交织在一起,在法国大革命背景下的巴黎与伦敦,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卷进这个镇压与暴动的漩涡中,上演着或血腥残忍或高尚动人的一幕幕图景。
见证者贾维斯·洛瑞身为银行家,口口声声说着“这只是一桩生意”,却时刻维护台尔森银行及客户的声誉利益,尽自己所能保护马奈特一家;受难者亚历山大·马奈特将罪证深埋巴士底监狱,灵魂却始终被恐怖的往日幽灵纠缠撕扯;救赎者露西·马奈特用爱化解仇恨,用金线缠绕起爱与幸福;殉难者查尔斯·达内为这个时代的罪恶堕落献身,宛如耶稣基督走上断头台,用死亡来换取救赎;复仇者德发日夫人日夜不停将恨与死亡编织,被仇恨愤怒吞噬,无法停下手来。
被压迫的翻身成为审判者,比被审判的更加邪恶。“自由啊,多少罪恶是假你的名义赶出来的。”
皇权贵族也好,革命者也好,“穷苦可怜的小人物”只能在充斥着暴力与掠夺的脚步声中瑟瑟发抖,暴政之下没有自由与尊严的容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