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阿Q精神,再定义下的错误舒适感
首先我得说,这个标题起得有点大了。于是很遗憾,由于个人的知识储备问题,我其实无法在正文中写下与标题所相匹配的内容。尤其是文中很多内容其实都是某种程度的偷换概念。
从1921年,鲁迅先生发表《阿Q正传》以来,似乎无数的人都在称赞“阿Q人物”形象的经典。他们或调侃或讽刺地将“阿Q精神”安放在我们自己或身边人的身上;又或者从马斯洛需要、从自尊心理的补偿等等方面对“阿Q精神”进行分析和探讨。
但现代人对“阿Q精神”的认识似乎就止步于此了。
我们大部分人只是认为“阿Q精神”就仅仅是一种精神胜利法,是一种自欺欺人和自我陶醉,是一种对于弱小无助的心理补偿,是一种无法反抗下的自我安慰。甚至在现代社会,还会有人提倡大家去学习“阿Q精神”,并以此缓解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压力。
他们似乎都忘记了,阿Q精神产生之基础,是阿Q在否定现实后,重新定义现状而得到新结论的过程。例如他被别人打后,他说“儿子打老子”。这是典型的阿Q精神。在这里他先是否定了打人者与他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血缘关系的真实状态,而后人为重新建立了打人者为他的儿子的这一伦理关系,最终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精神上的胜利。
阿Q在否定现实,重新定义现状的过程中,通过阿Q精神得到了精神上的安慰。但事实又如何呢?他在真实世界中依然是那个弱势群体,是那个被欺压而无法反抗的人,是那个用谬误一次次解决着问题的人。
当然,阿Q的人物形象就是一个社会中的弱者,他在强权面前没有反抗的可能。他只有精神胜利法这一种方式可以带给他精神上的最后安慰。阿Q的形象毫无疑问是可恨的,但却也是实实在在的可怜。
可是在当下,有许多新的阿Q正快乐生活着而不自知。他们大多不是生活中的弱者,甚至他们的社会地位还可以很高。他们也不需要像阿Q一样通过精神胜利法来慰藉自己,可他们依然在用阿Q精神对待着眼前的一切,甚至影响着这个世界。
他们否定世界本应存在的一种可以达到的“真实”,只用他们再定义后的逻辑来理解这个世界,而后又在集体的呼声中宣布问题解决了。但在真实世界中,他们的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往往变得比阿Q那个时代的问题还要严重。
没错,在这个人人可以发声,人人可以评论的时代,阿Q精神就潜藏在我们可以随意发声、随意评论的行为中。
我们每一天都在评论热点事件,每一天都在解读各种作品。
我们的每一天也都在看其他人评论热点事件,也在看其他人解读各种作品。
但我们似乎却无视着一些基础的道理——我们其实需要获得大量的真实信息,甚至需要了解一定相关法律法规、专业知识后才可以对热点事件进行较为客观的解读;我们也需要对影视和文学作品进行大量观看和阅读,并在此基础上学习鉴赏的方法才可以对一部作品进行有效的评价。
当然,我们之中的大部分是知道这些浅显的道理的。但我所说的阿Q们,往往并不追求这些。他们先是否定在这些行为中理应达到的“真实”程度,而后重新建立标准,只在新的“非真实”的标准范围内才愿意对事物进行解读。
于是我们常常就能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所谓的自媒体,用煽动性的言语挑拨读者的情绪,而读者就在它不“真实”、不“客观”的言论下,最终竟然发展为了网络暴力。
我们还能看到一些读书节目,号称逻辑严谨,可却用前言不搭后语的段落堆砌起他想要表达的某个尖锐却“非真实”的理论。
又或者有这样一种影评节目。它会花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去谈演员的演技在这一部与另一部影片中的比较,会谈这部电影的票房收益、制片人的八卦,会谈编剧在创作时可能存在的琐碎问题。它可以通篇谈的都是这部电影,却没有一丁点关于影片本身思想内涵、剧本分析、角色性格等等真正和该影片有关的的内容。
我们似乎都明白那个浅显的道理——我们需要一定的学习才可以真正了解一件事物,才可以真正接触这个世界的“真实”。不是买了电影票就可以打出真实评价的;也不是名字前面加了“V”,有多少万粉丝就可以言语客观的;更不是出了几本畅销书,就可以自称博学的……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存在思维的谬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努力才可以接近那个我们理应达到的“真实”结果。
可我们又总是喜欢否定这个我们应该需要努力才可以获得的“真实”的我们,任由我们在重新定义后的世界里和“真实”渐行渐远。
我们会认为一个投票的结果和举行投票的场地有很大关系;会认为一个网站的有趣程度和这个网站的规模应成正比;会认为一个人的位置会体现这个人的言行是否正确;会认为一部文学、影视、游戏作品的好坏只是单纯和市场挂钩的关系;会认为流量代表了这个人真实的受欢迎程度……
我们否定了自己可以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否定了这世界存在一种“真实”的可能性。我们甚至主动放弃思考和怀疑,只是用新的更容易理解和获得的标准重新定义我们眼前的世界,而后在这种“非真实”的结果中安慰自己,让自己在“非真实”的集合体中获得自我满足。
这就是新时代的阿Q,这就是新时代的阿Q精神。
但这还只是这个时代下阿Q精神的开始。
新时代的阿Q们,用建立在“不真实”土壤下的逻辑去理解“真实”世界,且越发觉得这个世界的“不真实”才是“真实”。他们声势浩大,用集体的喧闹取得话语权。甚至他们中的某些单独个体早已位居高位,掌握了相当大的权力。
他们像极了对工程一无所知的甲方,只在自己定义的工程要求中指点江山。工程本身和乙方的意见对他而言不再重要,因为他在他的世界里永远是正确的。
追求“真实”并不会给他的身心带来任何愉悦,用“不真实”的逻辑对待“真实”的世界反而是一种高潮。他们肆意追求自己想要的目标,把理性改造成非理性,把客观改造成主观,把美丽改造成丑陋,把学术改造成铜臭……
这些新时代的阿Q,他们比鲁迅笔下的阿Q更可恶,且毫不让人感到可怜。因为他们的阿Q精神不是因为他们的自尊需要安慰,不是因为他们的精神需求无法满足。他们的阿Q精神,让他们看不见这个世界存在一种接近“真实”的可能。他们无知无畏地在“非真实”的再次定义下,拥着已经成为了阿Q的,引着尚未成为阿Q的人,一同与“真实”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