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建筑专业毕业生去培训机构当老师?
原创: 不二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UniDesignLab
这个话题应该从中国的建筑教育开始说起。整个教育体系中,除了医学,似乎没有哪个学科比建筑教育更漫长,通宵画图的四五年在每个建筑学生身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师徒式”的传道受业解惑和建筑师的自我修养更持续在整个建筑职业生涯中,路漫漫而又有待求索。
然而,在这种独特的教育模式下,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们质疑,中国的建筑教育到底在走一条什么样的路线?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建筑毕业生选择了去培训机构当老师,甚至是一些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乃至精英?中国建筑教育到底是在走一条什么道路?(修改)

对于建筑是更偏向艺术还是技术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看法各不相同。长期来看,中国的建筑教育正逐渐趋向进入一个死胡同,大部分建筑学校培养出越来越多的“职业技术人员”,然而在呆板的工具性的教学制度和目标下,来自西方世界的建筑艺术思想和成为“设计大师”的许诺又让学生们摇摆不定,无所适从。

相对比下,西方的建筑教育在绘图和设计上结合的就相对完善一些,一些欧美国家的名校都会有建筑表达类似的课程,或者在选修课上给予一些学分的鼓励。反观国内,老一辈的体制脱节太严重,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被市场钻了空子,更不要去提闭门造车,学术吹捧甚至论资排辈这样的事了。所以,中国的建筑教育学制是根源,是影响建筑毕业生去向的首要因素。
其次就是信息的不对称不对等。普通的建筑学校表面上看上去建筑学科课程安排和老八校新八校相差无几,然而三四年下来,差距拉的不是一丁点的大。好的建筑学校可以坐拥完善的平台资源,优秀的导师储备,优秀的同学还有极佳的学术氛围。
信息的不对称不对等难以靠时间弥补。这点上让教育机构扑了个空子,客观来讲,这些机构确实可以提供一些实用的技能和思路。虽然设计是立足之本,但以群众的态度看待那些写教程出视频的人来说,学科多样性这时候带来的利弊值得思考。
最重要的原因应当是建筑行业近几年的波动,行业的不稳定摇摆了很多毕业生最初的心智。往前个八九年,建筑本科生毕业直接去设计院的大有人在,而现在国内整个大环境不稳,大家都在寻找新出路,有的人考研有的人搞创业,而去教育机构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毕竟人都是现实的,设计单位的性价比有目共睹,教育机构带来的挣快钱的感觉又有几个人能拒绝的了。

虽然从头到脚看上去像一场“庞氏骗局”,旧韭菜靠着自己的经验之谈来蒙骗新韭菜,告诉新韭菜未来可期,赚取的也都是新韭菜的钱,业内对此也讳莫如深。等大部分新韭菜发现了真相之后,也选择了同样的路,“恶性”循环。

因为建筑市场如今已接近饱和,竞争充分,没有以前超额利润的好事了,大家挣的都是辛苦钱,行业虽然热门,但利润已被瓜分殆尽。所以人们发现即使是在教育机构做兼职,每天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的所得比画图做设计挣得多,并且不用肩负特别大的责任的时候,傻子会选后者吧。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每个时代的每一种行事方式都有所不同。当我们辩证地看待这件事的时候,其实它映射出了很多时代的影子,所以像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

不得不说,在各种教育机构中,的确存在很多厉害的导师,能够发现学生最欠缺的是什么,并加以弥补,这点在整个职业规划或者是考研路上都有所助力,极大改善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差距。而对于名校毕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在教育机构中获得的很可能是导师的经验之谈。从而也能大大提高学生被选中的概率,于人于己,都是好事。

这也自然而言的为广大设计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可能性,不管是兼职还是全职,都能让你在除了设计领域以外的天地寻找到自己的位置,不但提供了赚钱的机会,还给设计狗枯燥的生活带来乐趣和自信。

在大信息大数据时代,建筑师着实应该多样化多元化,守着陈旧的软件在设计院里埋头画一辈子图,我相信绝大多数设计狗是不愿意的。所以多了这样一种选择,何乐而不为呢?
专业技能培训这一块,属于必不可少的,教育机构填补了高校对此的忽略,。虽然机构时常打着冬令营夏令营的旗号,有时还会和一些职业建筑师搞合作,赚快钱,但提供的优质培训是货真价实的。

除了给建筑狗们带来福利,教育机构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市场需要,各类大大小小的机构层出不穷,哪有利润往哪挤,所以导致了机构水平的参差不齐,饱和了就开始优胜劣汰。在这个过程中,能选到一个好的机构,也需要一定的慧眼。


在教育内容上,机构往往注重的是建筑表现,是“面儿”的问题,这不能全怪机构,是时代背景下的过度包装导致的,设计领域也会有同样的问题出现。建筑设计最重要的还是以平立剖为根基,而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意去好好思考本质,只想去展示花俏的表现图。

还有一点,在教育机构接受完教育的学生,什么水平,未来如何发展都和导师没有任何关系了,机构是没有任何风险和责任机制的,很多老师都是兼职,甚至一人在多家机构任课。说白了,教育机构更多的偏向于服务业,服务的质量的售后因人而异。

言简意赅点说,教育机构的出现和建筑专业毕业生的选择都是大环境下的产物,是最合适的资源自由流动到最合适的地方创造价值,这是市场经济的自发性,无可厚非。我们应当理智地看待,谈不上随波逐流,但完全可以利用它好的点,尽量躲避坏的点。机构只能为你铲除路上的石子,剩下的,还靠脚踏实地。
-
SBPK手风琴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29 13:15:59
-
pH7[..匪七..]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09 12:2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