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元
生活的无力之处就在于,它永远都那么符合大概率的逻辑。人生海海,不得不承认,没有那么多柳暗花明、时来运转,也没那么多得偿所愿、曲终人尽欢。不按套路才是套路,脱离轨道才是正轨。
人从小到大,所谓成长,大概就是就是慢慢接受了上述道理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过程。小时候,总是冥冥中认定自己是那个天选之人,宇宙万物为我的意志所转移,以为任何事情都将化险为夷落地圆满。
慢慢的,发现世界真的好大,60亿人啊!多么复杂胶着的宇宙网络,这个复杂的星球,或许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那个人绝不是你。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那种无法遏制的无力感不停涌出来。是从18岁那年没有如愿考上理想的大学吗?或是更早的,从中考开始,光环退去,落入凡俗。
最初,这种无力感是伴随着愤怒的,因为拒绝接受。20几岁,伴着和这世界的切面越发相溶,内心开始从愤怒变为和解,愤怒消融之快,另自己诧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是消极遁世,只是从愤怒变成了平常心,不再相信童话,不再痴妄小概率的逻辑。是时候该反思,生命真正的目以及内心真正的欢愉到底在何处。
在这之前,前提是懂得卸下内心的包袱。每一个选择不必承担铺垫的责任,衡量它的标准有也只有一个,是否听从了潜意识最热烈的呼唤。没有什么纯粹的理性,平行世界或许能验证不同选择的结果,但我们自己并不得而知。因此,选择的对错也没必要用所谓的理性权衡,生命只有一次,没有太多后悔的余地。
最后,唯一不知能否做到的是,在接受去中心的世界和拥有了平凡心之后,人是不是能不那么悲观,就像小时候一样,无论被给予什么都能获得意外的惊喜。
因为童年确实大致是人生最为欢愉的时光之一,因此我常常从童年的经历中汲取可被复制的处世方式,乃至人生信条,现在想来,狭隘、焦虑、悲观这些阴暗的东西确实随着成长中不由自主的愈发弥坚,而天赋却没有被后天的力量所延伸,这是我愧对造物主之处。
我在思考让自己逆转岁月之痕,在后面的人生中,更加纯粹、更加集中的去延展那些被耽搁的“天赋”,我想好了,就简称,归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