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说
商人说: 先秦把人的身份分成士农工商,士所以第一,是因为士人承担着天下安危的责任,商所以末等,是因为他们习惯剥削民利。古代商业是一种贱业,这些人除了唯利是图,对天下大事也很冷漠,这与隐士不一样,隐士没有与民争利,是自耕自给,比佛道还高尚。儒家思想就有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天下就是士人精神,天下又不是只有君,诸侯也可以成为士人尽忠的地方。其实孟尝君,吕不韦都有商业背景,只是他们都爱养士,所以把商人形象给掩盖了,贵族养士也是一种风气,孟尝君的士人中就有滥竽充数的人,比如鸡鸣狗盗,吕不韦还号召门客著书立说,不惜以千金相诱。 古往今来历史里记载的少有商人故事,入仕是多数人的理想,仕途除了推荐,科举外,还存在征引,就是网罗那些不愿入仕的人,特别是隐士,这些隐居山林的人一不从商,二不入仕,只图清净,像个闲云野鹤。历代征召隐者无非是表示社稷爱才,可对方实在不愿入仕,朝廷也不会强迫,还会让地方多多补给。把人才都集中为用的最成功的应该是李世民,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有:“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玄宗想效法天可汗的丰功伟绩,也下召征天下英才入朝听用,可李林甫却害怕被正人褒贬,于是“举人多卑贱愚聩,恐有俚言污浊圣听。”李林甫千方百计阻扰士人入仕,立刻向玄宗鼓吹野无遗贤,意思是天下没有人才,人才都在朝中,仿佛他才是人才,事见《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 有钱也未必太平,古代刑法有抄家,灭九族,事实上很多商人都受到抄家,只是他们微不足道,所以没有记载,石崇被记载是因为他是名士,也是贵族,他经常与富豪斗富,这些人很恐怖,如果客人不喝酒就把倒酒的女婢手砍了。石崇后来被孙秀抄家,起因是不愿把绿珠拱手相让,可能是著史者笔误,别人更觊觎的是他家里的钱。明朝有个沈万三,也是富甲天下,南京三分之一的城墙就是他给钱修筑的,可沈万三狂妄到亲自去犒劳军民,这让朱元璋火冒三丈,他想杀了沈万三,幸有马皇后劝解,这才把沈万三发配云南,事见《明史列传第一》。有人说这是清人修史杜撰,故意抹黑明朝,实际上沈万三在元末就已经去世,我倒觉得清人修史更有玄关,表面文字说的是明朝,其实是影射清朝,因为清朝入关后,干尽了杀富抄家的事,随便一起文字狱都可以牵连很广,而且康乾三代是最恐怖的时期,那么写明朝东厂的恐怖,实际上写的是清朝文字狱的恐怖。 前朝商人更是吃人不吐骨头,到处是民怨,穷人多所以被列强觉得不体面,在上海就有“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如果世人小康,衣服得体,哪敢放这牌子,民众积极加入打倒土豪劣绅不是没有道理,即使到了国朝,仍然恨那些资本家,为私利害人害己,祸及子孙。现在商业也是肮脏的,大商没有大树哪能大富大贵,可缺德事却没少干,比如伪劣产品,豆腐渣工程,他们所以移民就是害怕被清算。小商也不见得清白,那些卖臭豆腐的真有人加粪进去的,开快餐店的很多都是不干净的,一些卖服装的都是把高仿的帖上牌子再拿来卖,一些快递还发生被偷的,以前修手机还发生被零件拆换的,城中村里那些卖手机的很多都是翻新机,小公司工资给的少却让人干几个人的活。缺德事比比皆是,古代批判缺德可以,因为有士人力量敢于发声,现在谁褒贬时政,立刻被当成异端,说真话总被看是造谣,古人那种澄清天下,为民请命的古风精神在现在已经很少。因为小人占了上风,君子为了明哲保身,只能选择做潜龙,于是风气形成了崇拜缺德,厌恶良知,驱逐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