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馔”,让春天留在舌尖上
(未经允许,谢绝转载或收录)
没有人不喜欢春天。
经过了一冬的蛰伏,万物复苏、草木峥嵘、山川俊秀;一树树的繁花似锦,看着不禁让人眼红心跳,还可以以花入馔,将花痴成功地过度到“吃花”,既解馋过瘾,又能在舌尖上留住春天!
古人常说“知时而食”,夏吃叶、秋吃果、冬吃根,那么春天怎能少得了“吃花”?正是这条理论,为花痴们的华丽转身找到了支点。
于是乎,放眼大江南北,不论长城内外,一到人间四月天,桃李芳菲,人们在踏青赏花之余,看着那些明艳、鲜嫩的花儿们便多了几分创意——
“花馔”便应运而生!以花入馔,并美其名曰:让春天留在舌尖上。

当美食遇上风雅,吃的目的不仅是要果腹,还要吃出意境。据说,烹制鲜花可不拘一格,做点心、热炒、吊汤。鲜花虽不能饱腹,但其清香绚烂,总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出尘脱俗的愉悦,与其说“吃花”尝味,不如说是在尝“风雅”。
有以桃花汁水和面的,让面团呈现人面桃花的粉红色,加调料蒸熟后,装在盘中花香扑鼻,犹如置身桃花林中。

有以鲜花为馅,做成鲜花饼的。这方面,云南的鲜花饼当数翘楚。
在昆明,每到夏季,玫瑰花不仅是可以看的,更是可以吃的。因为云南素有“吃花”的传统,以食用玫瑰花入料的酥饼,花香沁心、甜而不腻。这种被称为“鲜花饼”的点心在云南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据说,为了保持鲜花的品质,食用玫瑰花的采摘也十分讲究,太阳出来后,开放的花瓣香气会流失。因此,必须在清晨太阳出来之前采摘,摘下来的新鲜花瓣要送入冷库中保存,才能锁住清香。
世间要数最有口福的,莫过于昆明人了。他们不仅用玫瑰花制做了玫瑰酒、玫瑰含片、玫瑰酵素、玫瑰原浆,还开发了玫瑰饵块、玫瑰米线,把玫瑰的清幽香远吃喝到了肚子里,发挥到了极致。

而在我们山东的近邻洛阳,却有着吃牡丹花的习俗。《养小录》记载:“牡丹花瓣、汤焯可,蜜浸可,肉汁烩亦可。”据说,牡丹入菜有一特质,那就是无论滑炒、勾芡,还是清炖,牡丹花浓郁的香气终不会改变。况且,不论是花瓣、花蕊还是牡丹根,都能物尽其用,无一处不可食之而后快。
另外,盛产牡丹的洛阳,还有牡丹腐乳、牡丹水煎包、国花炖排骨、花王肘子,均是牡丹直系或嫡系的名菜。
想不到,姚黄魏紫、倾国倾城的牡丹竟然还有这般妙用,想想也是醉了!
不只是洛阳爱吃花,在山东的对门住着的南京人也好这一口,不过,南京人吃的是桂花。因此,由桂花衍生出来的美食也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一样亮晶晶,比如桂花糕,是用糯米粉、糖和蜜桂花为原料制作而成的糕点,中国特色传统小吃。历史悠久,美味爽口,让人百吃不厌。此外,还有桂花鸭、桂花酒、桂花鱼、桂花茶。。。
南京,每年丹桂飘香,又何尝不是一场饕餮盛宴的开启呢?

与大城市南京既好看又好吃的四大名桂相比,俺们胶东能吃的花并不多,好像只有槐花吧?
每年四月下旬,洋槐开花,一树树雪白、香气四溢的槐花,一嘟噜一嘟噜,钱串子似的垂下来,在枝头摇头晃脑,也勾来老饕老餮们的食欲。
男女老少三五成群,进山采摘槐花。离地面太高的树枝够不着,便有人在竹竿上面绑了铁勾去勾,因为几捧槐花,伤了洋槐的枝桠,也屡见不鲜。
新鲜的槐花,要用开水打个水焯,放在冷水里浸泡几个小时,然后再拌入肉馅、葱姜等调料,包饺子蒸包子皆可。此外,还可以用槐花炒鸡蛋或蒸槐花,无论怎样蒸炒,槐花与生俱的那股清甜味道都不会改变。
我曾在街上买过一包槐花,自己动手做了槐花馅饺子,但感觉味道很一般,可能是在操作中哪个环节上出了差错吧?
后来,听同事说,还可以油炸白玉兰,味道极其鲜美。但心有不忍,终归没有下手。
这个小小的遗憾,将来可以在云南得到圆满吧,据说,那里有油炸玫瑰花瓣的!云南的玫瑰花与山东的白玉兰虽然隔着万水千山,但那份清香、优雅却是一脉相承的,想必舌尖上的味道也是大同小异,有着一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