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4.9听三国(第四十四讲)
1、公元220年,曹丕称帝,改元黄初,孙权上表称臣,孙权被封为吴王,半年以后刘备称帝,改元章武,孙权不为所动。曹丕称帝八年以后,孙权坐稳了江山,发展了实力,最终在江东登基称帝。
2、孙权称帝时间晚于曹丕和刘备的主要原因是孙权认为东吴夹在曹魏和蜀汉之间,总觉得自己很危险,自己要想发展江东基业,壮大自己,肯定会得罪曹魏和蜀汉,但又怕魏蜀两国联合起来打自己,于是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下,孙权错过了尽早称帝的机会。
3、陈寿评价孙权说他有勾践之奇,即孙权很像勾践。易中天先生认为孙权与勾践有三个方面的相似之处,(1)沉得住气,赤壁之战发生前,孙权没有急于决定孙刘联盟,而是分别听取鲁肃、诸葛亮、张昭、周瑜等人的意见再做决定;(2)变得了脸,孙权在处理魏蜀吴的关系时,采取的策略是紧盯魏蜀,哪家要是强大起来,就赶紧联合另外一家,看着曹操这边大起来了,刘备撑不住了,赶快联合刘备,后来刘备拿下了荆州、益州及汉中,看着刘备大起来了,赶紧联合曹操;(3)弯得下腰,比方像曹魏俯首称臣,就是弯腰。
4、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改元黄龙。孙权选择此时称帝的原因有:(1)曹丕已死,曹叡继位,孙权不大看得起曹叡;(2)蜀汉是诸葛亮掌权,诸葛亮始终主张吴蜀联盟,孙权不担心蜀汉会和自己翻脸;(3)东吴政权内部江东化已基本完成,陆逊是上游统帅,顾雍是当朝丞相,两人均为江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