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帅《地久天长》:一切荒谬都已经荒谬过了。

王小帅的新片《地久天长》虽然排片量稀少,但也算能让感兴趣的人有机会走进影院支持、欣赏了。
我在陪着老婆回娘家的那段难得闲暇的时间里,也偷空去看了,晚上8点的黄金时间里,偌大的电影院,只有我和2个学生模样的小姑娘选择了这部现实主义文艺长片。
三小时的观影时长确实让人望而却步,但当我真的走进影院,沉浸在银幕上展现的几十年人生变迁后,却觉得三小时,也仍道不尽几位主人公的喜怒哀乐。
那一代中国人常有的静与默,化作电影中那些隐忍不发的哭喊、那些无从发泄的悲伤、那些命不由己的隐忍。
他们善良的选择将真相“到死都不说”,历史却也是无情的,永远不会自动记录他们在那个时代所经历过的苦与痛。
三小时的电影,当然也诉不尽那四十年来中国人的经历,但起码那些还原的生活细节、沉默中爆发的情绪,放不下的羁绊,仍然能让人感同身受到那一代长辈经历过的心路历程,让那些被称为历史的过去,不仅仅是符号,而是凝结着无数中国人的生活。

这是一部较为典型的用个人经历描绘社会变迁的电影,伴着老式录音机播放的《友谊地久天长》,耀军与英明谈论着知青返乡时的不舍;
新建因为参加黑灯舞会被关进了监狱,而美玉则回家撕碎了收录着淫词艳曲的磁带盘;
丽云忍着怀孕的不适骑自行车,身后便是写着实现四个现代化、搞好计划生育的宣传牌;
市场经济改革时,国企包钢厂由经理宣读了下岗工人名单……
这些力求还原历史的细节与情节无一不藴含推动主人公命运转折的社会背景——确实,在那个时代,时代本身就是友谊最大的考验。
而整部戏关于政策的、公务员的,全部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是的,整部戏,所有人都很善良,所有人都知错能改,不管是害死自己孩子的,把自己弄残的,控制自己人生的,把自己送去改造的……
也不知道是那个年代的人特别善良,还是大家都觉得一件悲剧发生,肯定自己有责任,所以不好责怪他人。
貌似整部戏充满痛苦,但这些痛苦就随着时间,随着每个人都过上好的日子,或者自己想开,一切都烟消云散,没有人需要付什么责任。
确实,哀伤是很个人的一件事,譬如丧失孩子的耀军和咏梅,一般人很难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他们有多痛苦。
那么被送去改造的新建(天可怜见,他只是参加了一个舞会而已啊),他的痛苦有谁理解呢?
看见爱人因为参加舞会被关进监狱,没被枪毙就算幸运,但何时能与爱人重逢的美玉,她的痛苦有谁理解呢?
真的像海燕一样的干部,他们让怀孕不管几个月的女子,堕胎人流,他们都受到良心的谴责?
他们这么干,只是因为他们刚好做这份工作?好像他们都很痛苦,好像大家都是被逼的,但谁逼他们呢?
所有人受了苦,但他们似乎都在隐忍,然后慢慢自己消化,彷彿责怪他人是一件给别人添麻烦,是一件不对的事。
就像耀军跟咏梅,他们受了各种苦,但他们不跟单位抗议、不跟朋友撕破脸,选择离开、隐忍。
他们的选择让他们得到先进,最后还同桌饮酒吃饭,他们做的事情都很对,就像工厂外面的大海报,都太他妈的对了!
苏珊桑塔格在《旁观他人之痛苦》书中谈到一个概念,人的心理会因为重复观看他人的痛苦,产生一种对痛苦的迟钝。
比如第一次看到伊拉克战争的新闻,我们可能会很揪心,但如果接连报导几天,我们可能一边看,还能一边吃饭。
当我们听闻某个大时代的悲剧中久了,我们可能也会产生类似的心理,觉得那都没什么!
实际上,还真的有什么。
丧生的人不是统计数字,每个都是有血有肉,有家人、朋友,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活生生在世上走一遭的个体,和你我一样。
从这个角度看,《地久天长》中那些有点反人性的人物表现,撇开审查的影响不谈的话,体现出来的,其实就是那个时代最深刻的人物群像。
那一代人的美德,其实不是隐忍,也不是克制,而是麻木。
从神经心理学的角度,麻木是一种大脑保护我们心理的机制,就像有些被家暴的妇女,她们的痛感会逐渐麻木,而变得没有那么痛。但这不表示她们就得救了,就可以继续装作没事一样。
麻木是一种不得已的保护,延缓彻底崩溃的丧钟。但麻木并没有办法形成真正的哀悼,有时麻木还会变成他人保护自己,伤害他人的武器。
一代又一代的人,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恐怕没有一个人不会受伤,因为大家都只能通过麻木来保护自己。
全片两次出现的同一个医院场景也令我印象深刻,医院墙上红色的静字,醒目的出现在镜头背景中。
当父亲耀军抱着溺水的星星跑过宂长的铁道山洞,一路跑进医院时,医院楼梯走廊的静字是银幕中最引人注目的符号。
影片有意隐去了丽云在医院中奔溃的声音,只有远远的、挣扎着的身影,便足以看出知晓星星死讯时耀军与丽云的痛苦。
第二次静字出现在丽云被海燕带领的计生人员强制带到医院流产,作为丈夫的耀军虽有身体抗争却没有办法阻止这一切。
耀军坐在手术室外静静地等待,却等来了手术发生事故,丽云再也无法怀孕的噩耗,醒来后的丽云与耀军无声相拥。
两次医院的场景里,被隐去声音的耀军与丽云失去了他们的两个孩子。
为了让自己的指令看起来合理可行,掌权者设计了一套知识系统来训练大多数人的思维,其中的关键字,就是静,就是闭嘴。
也许导演并非有意用静字这个符号暗示些什么,但这个字却十足的道出了那一代中国人被隐去的所有痛苦。
这么一部三小时的苦情长片,让人会心一笑的地方实在不多,除了片尾耀军夫妇回到老家,看见隔壁邻居的门前装了一个大大的LED灯,写着“按摩”,一时错愕,就是那位爱蹭黑灯舞会的新建了吧。 (影院后排那位姑娘尖叫式的读出了“按摩”,然后吃吃的笑了)
入狱前的新建是位时髦青年,穿着喇叭裤到处参加舞会,言语间也爱插科打诨,入狱后的新建眼神与语言却已经完全改变,整个人都沉了下来,并笃定地对几位探监的朋友说他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要坚决改造自己,绝不再犯了。
虽然因参加舞会入狱的遭遇,现在看来实在不可思议,然而却不觉得荒谬——这个时代,一切荒谬已经荒谬过了,又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呢。
如果这个时代也有一个关键字,我想,应该是那个血红的“拆”。

有病要读书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如果林奕含活着,今天34岁了。 (50人喜欢)
- 我觉得称叶嘉莹为“先生”的人,不仅没文化,还擦边。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