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的人应该怎么办?
心理学家Julie Norem说:“长期以来,人们在‘必须表现得乐观’这一点上,承受的压力太大了,这是比悲观更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事。”
悲观和乐观就像是天生被捆绑起来的一组词汇,如果你不够乐观开朗,或是经常表现出悲观的太多,你就会被打上悲观主义的称号。很多时候,明明自己做得比之前有进步,但心情还是会糟糕;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现实的生活一团糟,经常回忆起过去的日子......只是,我们自己并不知道,不是现在的生活变得糟糕了,而是我们的眼光变得越来越犀利,将原本认为“中性”的事也看成是不好的、消极的、让人心烦的事情。
结合行为心理的研究,把我们思想上的这种转变称之为“普遍性导致的概念转变。”也就是说尽管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我们较之前而言更容易得到我们想要的一些东西,但我们自身却意识不到这种潜移默化的转变,甚至不会承认这是一种进步,反而让不少人觉得这个世界越来越糟糕。普遍性导致的概念改变,不好的变少了,我们关于什么是“好”也随之改变了。
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自我妨碍”,大概意思是指当我们感觉感觉一个目标难以实现时,会找各种理由进行逃避,让自己更容易接受失败。如果我们习惯将工作、学习的目标定的太高,往往得到的就是深深的挫败感,为此,为了减少悲观在我们性格中的积攒,我们不妨试着降低期待,制定一个具体且有操作性的目标。如果自我妨碍变得不那么厉害,焦虑和其他负面情绪也会随之降低。
重新认识希望
很多时候,我们因为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才会产生悲观的情绪,我们会害怕即使自己已经足够努力,生活中的糟糕仍然得不到任何的改善。这时候,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鼓励自己,即“只要持续行动,一切都会改善的 —— 尽管还有运气因素;但若是反过来看,一旦放弃了行动,那么,明天变坏直接就是确定的,100%,没有任何例外。”只有让自己重燃希望,才会又继续前进的勇气......
找到快乐的事并坚持下去
《教父》中有一个情节,老教父在和孙子玩耍时突发心梗,在临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life is so beautiful。热爱生活,做一个有趣的人,关注哪些别人不怎么关心的小的细节,秋天草木的露水,夏天花朵上的雨水,生活中的美与惊喜太多太多,热爱生活的人都不好太过于悲观。我们可以试着找到一些让我们快乐的事,它可能是唱歌、可能是写作,也可能只是一位年轻的偶像,然后我们努力将这些快乐的事坚持下去,渐渐的我们的生活就会因为我们的坚持而变得不同。
将悲观转变为乐观的过程不会太简单,我们将自己的不顺遂归罪于命运的不公,又怎么能对得起“岁月静好”呢?
生活还没开始对你动手呢,你怎么能就先举手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