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里的故事(二十七)——你可知,最好的宝石和植物,都是用来做什么的?
在《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中,贾母交给惜春一个任务——画大观园全景图。
惜春一园子的擅长绘画的哥哥,姐姐,妹妹,为她说完了该怎么画,又从绘画议论到绘画材料工具的选择。什么颜料?
惜春常画的写意:“……就是颜色,只有褚石、广花、藤黄、胭脂这四样,再有不过两支着色的笔就是了。”而画工笔楼台,所需要的东西可不止这些。
宝钗又老道地介绍了颜料的淮备和过程,:“……这些青绿颜色,并泥金泥银。也得他们配去。你们也得另拢上风炉子,准备化胶、出胶、洗笔,还得一个粉油大案,铺上毡子。”……宝钗开出清单,宝玉记录,其中有“箭头朱四两、南赫四两、石黄四两、石青四两、石绿四两、管黄四两、广花八两、蛤粉四匣、胭脂十片、大赤飞金二百贴、青金二百贴、广匀胶四两、净矾四两……,咱们淘澄飞跌着。”
然后还为惜春开了一个装备清单,什么“细绢罗四个、粗罗二个,担笔四支、大小乳钵四个、大粗碗二十个、五寸碟十个、风炉两个、砂锅大小四个、新瓷罐二口、新水桶四个、布袋四条、生姜二两、酱半斤”。从颜料原料到制作辅助工具,详细地一一列了个清楚。
那时候的绘画颜料,可不比现在这么亲民。像贾府这样的富贵人家,自然用的颜料原料,也是往好了选。
传统颜料的原料大多来源于大自然,往往最好的宝石和植物,都是用来做颜料的,并且与中医用药的原料是一样分产地也等级,同根同源,也正是如此,古代画卷上的颜色,历经几百上千年,依旧不会褪色。
例如,宝钗所说的“箭头朱”,就是传统国画中所呈现的红色,古代人称之为朱,它的原料,就是从天然朱砂矿中提取出来的。

《绘事琐言》一书中曾说:
“选砂唯要明泽,不净则夹铁。不明恐是方士烧炼之余。亦有一处炒过者,色紫而不鲜,久则变黑,又有取‘过天硫’者,色赤而无神,俱不宜用,唯择其鲜红而有光彩者。……凡染大红,以二朱为地,用淡脂染六七次,以浓脂细勾,自然鲜艳……绢纸烂后,颜色仍鲜,可谓以人力护其天真地……凡染天红,以二朱为正。“
《芥子园画传》也曾说:
“朱砂用箭头者良,次则芙蓉块砂。”
据说,明代的徐霞客,从长江口,一直向西行,考察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当他来到云贵高原地区的时候,就发现了极佳的朱砂矿源,带回来自己制作了颜料使用,还送给了其他的画家。
好的朱砂颜色鲜艳,红得耀目,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彩绘丝织品中,不少花纹,就是用朱砂所绘制,虽然经过几千年,颜色依旧艳丽。可见,确实是“绢纸烂后,颜色仍鲜。”
在中药里,朱砂可以用于镇静去邪,养神安魂,通血脉,在西方降压片出现之前,中国人的降压药里,一直有朱砂的成分。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提到过怎么选择朱砂:
“朱砂以辰、锦者为最。麻阳即古锦州地。佳者为箭簇砂,结不实者为肺砂,细者为朱砂。色紫不染纸者为旧坑砂,为上品;色新染纸者为新坑砂,次之;苏颂、陈承所谓阶州、金、商州砂者,乃陶弘景所谓武都雄黄,非丹砂也。”
将朱砂矿石制作成颜料,步骤复杂而耗工时。
就如同宝钗说的:“咱们淘澄飞跌着。”
淘,是说像洗米一样,不断去杂质的过程。先在水中浸泡,将杂质洗干净,再将原料粉碎,用手工的方法将粉碎后的朱砂块与杂质块分拣开,再粉碎,用淘米的篮子不断将杂质洗去,再倒入研钵中,加适量清水研磨。八小时小一天工时,约研磨二十天左右。
澄,是说加入清水或胶水沉淀的过程。将研磨好的细砂放入器皿中,然后加入适量的胶水,加入后长时间充分搅拌,再用沸水冲入搅匀,然后静置。时间到了,最初出来的浮水,色淡而黄,是要倒掉的。
飞,是指把上漂的部分滗到另一个器皿中,留下来的下沉部分,观察颜色是否带有“黑气”,再接着淘、澄、飞,直到杂质去净。
只有颜色干净,才能最终阴干,制成朱砂粉。
这些过程气似不太复杂,也并不难以操作,但是,关键是寻找原类的过程中,一定要找到上好的,可用的矿石,只有上好的原料,加上耐心与细心,才能制作出极好的朱砂。

除了绘画用,自古以来,历代皇帝都用上好朱砂色批凑折,写圣旨,以示庄严。清代任伯年画钟馗图,必定使用朱砂以着色人脸及衣袍,以表正色压邪。
还有惜春画写意画时,常备的藤黄,它取自热带森林里的一种藤树,这种树和漆树一样,在收获的时候,割取树皮,取它流出来的液体,等它自然风干后收取。

《芥子园画传》中曾经提及:
“名笔管黄者佳。其色有老、嫩二种:嫩轻清,老则重浊。合色自宜嫩者,用水浸化不可近火,近火则凝滞皆滓矣。”
藤黄并不需要加工,只要采期鲜嫩,无杂质的,就可以用水笔蘸取颜色。它原本在泰国、缅甸、越南都曾盛产,现在已是稀有。
它也是一种中药,从里面提取的藤黄素,是医治妇女乳腺癌的药物。
可见,无论是矿石还是植物,绘画所取的是它们的颜色,而中药用的是成分。
我们从宝钗所列出的工具,也不难看出,制作颜料所要用的工具,和加工中药的用具,也极相似。需要研磨,有研钵、乳钵;需要熬制胶下色,有风炉,有砂锅;
早先在商业不够发达,社会分工也没这么细的时代,中国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颜料并没有专门的制作行业。一般都是画家自己寻找原料,自己做颜料,自己绘画,用心打磨着自己的色彩与笔下的画卷。
所以,制色,也就成了古代画家们的一种专门技法,各家各派,自成一体,也为后人呈现出了,色彩各异,却同样艳丽千年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