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生命怒放在神秘之境》
原想找本集休闲、娱乐于一体,描写云南风物的书读一下,搜了一排书架都没瞄到。发现相关书籍最多的是北京(云南的旅游文化产业是不是得反思下)。见到这本书包含着云南部分,就借回来,没想到这是一本正经的、结结实实的教育书籍。更确切点说是一本思考中国背景下自然和人类关系的书。
云南相关的包括了《探秘“东方第一峡”》、《穿越人神共居的怒江的大峡谷》、《云南鲜花》、《稻米的故乡》;贵州:《贵州的石漠化困扰》、《梵净山,天堂还是 孤岛?》;海南:《海南雨林盗猎狂潮》、《何处觅花梨》;青海:《三江源:源头的危机与危机的源头》、《青海湖之神》;西藏《布达拉宫:一座古建筑的死与生》、《冬虫夏草毁灭前的疯狂》;河南:《黄河大堤:高不胜险》;北京《北大的秘密》;辽宁:《资源城市的挑战》;其他类《中国老虎报告》(陕西、吉林)、《游走在中俄边境的售中之王》(吉林)、《拯救丝绸》(浙江)、《从黄金部队到地下金矿》(山东)。虽然以省份划分,但是主题可以概括为如下:
一、 尊重荒野,控制人类的开发和行动。
探索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也驱使着我们不断的征服自然。《探秘“东方第一峡”》借着虎跳峡殒命的极限运动(漂流)爱好者,对人征服自然的动机进行了探讨。这些壮士们把“人的一种探险和无畏精神张扬到了极致。这种非理性的行为,却闪射出一种灼目的人的力量和无畏之美。他们是一群自我献祭在大自然怀抱中的悲剧英雄”,但是同时也婉转的表示了这些是:“不顾当地信仰的人类探险行为”。除了征服活动本身的弊端(参见珠峰的垃圾),景区内的原住民和旅游业的发展对生态的不利影响也不可小觑。然而,解决之道在哪里?迁出居民还是就地保护?
《三江源:源头的危机与危机的源头》不仅反思了保护水、草原,而且应该扩大到保护整个生态环境(包括动物),也提出了对传统迁出居民(生态移民)方式的替代方案---措池的“协议保护”(由原住民同政府或开发商签署协议承诺保护)。解决原住民的生存问题上,《梵净山,天堂还是 孤岛?》中对原住民提供就业---培训养蜂蜜,改进能源使用方式---提供节能炤,提供了一种解决资源冲突的有效方式。
二、 动物保护,需要从生态整体着眼
《梵净山,天堂还是 孤岛?》、《青海湖之神》》、《中国老虎报告》分别从金丝猴、鳇鱼、老虎的角度论证了动物保护中如何破除孤岛效应,解决种群退化的问题。解决方案可以是建立生态走廊、炸毁小水电站。但是无论采取哪种,都需要从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大的、综合性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圈”着眼。即使是城市绿地中生存的动物,《北大的秘密》一文也印证了建设生态走廊的重要性(参见奥森南北园的生态廊道)。
《中国老虎报告》比较有趣,因为之前就看到过“迁地保护”的报道:全莉的华南虎非洲野化训练。可是如作者所述“就地保护”的困境在于老虎栖息地的狭小,不足以支持种群繁衍。即使把华南虎成功野化再捉回来放虎归山,栖息地小还是限制了虎娃们的生存。相反东北虎在俄罗斯的种群恢复则更多归功于大型保护区的建立。---这个问题怕是在人口众多的中国无解。
三、 传统文化载体的火热和复兴
《何处觅黄花梨》再现了人类对“物以稀为贵”的某种文化载体的痴狂,这种500年才会成材的树木已经被砍伐殆尽,紫檀、酸枝木也会面临同样的命运。又有几个人是真正的看重它们的文化价值?更多的是被虚荣心和利益驱使。如作者所说“我们没有理由让它们的生命在任何一个阶段戛然而止,毕竟,我们为后世传承的不是木料,而是灵魂”。
相对于黄花梨,《拯救丝绸》却是另外一种困境,不是缺乏原料,而是缺乏IP和品牌意识:“中国几乎垄断了全世界丝绸产业链的前端,实际上却把高附加值的末端让给了单纯依靠丝绸深加工再出口的法国、意大利等国。”。同样的问题也在《云南鲜花》中有出现。虽然短时间内情况不一定能明显改善,但是个人相信随着本土品牌的进步和新生代消费习惯的改变,前景还是光明滴。
其他,如《黄河大堤:高不胜险》、《布达拉宫:一座古建筑的死与生》、《从黄金部队到地下金矿》都有助于开拓视野,不再一一赘诉。

湖心泡沫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食南之徒
- 我在伊朗长大
- 乡下人的悲歌
- 抱歉,我动了你的脑子 (1人喜欢)
- 哲学家们都干了什么?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