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漫游记
查看话题 >实地探索 | 杨树浦港边这片即将消失的棚户区
不要辜负早起的好时光
今年1月的下午我们组织了浦东滨江的观展和行走活动。因为早上醒的比较早,就准备提前动身。想到了可以在杨浦滨江做民丹线直接摆渡到民生筒仓艺术中心,于是就计划上午先去杨浦看看。

杨浦寻踪邬达克足迹
虽然走过杨浦五角场、大上海计划、以及复兴岛周边定海桥路、隆昌路以及杭州路。但对于杨浦大桥以西还是相当不熟悉的。这次原本的计划只是去实体看一下邬达克不多在杨浦设计的建筑——“圣心女子职业学校”,于是便根据习惯翻开了地图规划下线路。


通过电子地图锁定棚户区
首先锁定了宁国路地铁站,再对比了一下卫星地图后发现在杨树浦港旁边还分布了许多小矮房。凭经验判断这里是棚户区,类似于虹口区靠近沙泾港延边的泾东路、张桥路一样也是依水域而自建的城中村。所以带着好奇心的探索精神就准备直接走走看。

熟悉的工厂和棚户区
到达地铁站后沿着黄兴路左拐进九谭路,首先看到的就是是上海第二钢铁厂。上海第二钢铁厂的前身是亚细亚钢业株式会社黄兴路压延工场,始建于民国31年(1942年)2月,地址在今黄兴路221号。上海第二钢铁厂于1995年8月18日转制为上海二钢有限公司。


再过一点就来到了地图上棚户区的腹地113、115街坊。虽然是第一次来这里,但我却并不感到陌生。对于住在定西路最南端的我来说,老洋房、棚户区、工厂都是熟悉的感觉。也许大家只知道新华路上的花园洋房,但许多人并不知道15年前从外国弄堂深处继续往南穿过小区来到左家宅看到的就是一片破落的矮平房。我的许多同学、师长都曾经住在那里,也是当年放学后玩捉迷藏的好地方。
杨树浦港东侧“申新村”





当年的左家宅和这里一样也是居民自建楼房,另外相似的还有钢铁厂,也就是红坊曾经的名字——上海钢铁十厂。时光荏苒,如今红坊也已成为了过去。当然不同的是,左家宅并没有河道,而这里棚户区则傍杨树浦港两侧。



113、115街坊属于杨浦区大桥街道,成立于1991年11月。原是一个以旧房简屋为主的老村街道。近年来,随着大规模旧区改造,辖区居民住宅结构显著变化,老村逐步向新村转型。官方数据获悉截止2018年67%为新村住宅、12.7%为旧式里弄,20.3%为棚户简屋。出现了荣获大同杯’98上海最佳住宅房型创新奖的银河世纪经典苑、长阳新苑等一批新型住宅小区。



根据征收办资料显示,杨浦区大桥街道113、115街坊(方子桥)基地四至范围:东至眉州路、上钢二厂,南至长阳路1315弄、1389弄,西至长浜路,北至周家嘴路。土地面积74483平方米,建筑面积54617平方米,共涉及居民1322产2654户,非居20家。此次征收效率极高,目前已完成签约指标,也反映了当地居民迫切希望搬迁旧改的心愿。







站在杨树浦港崭新的水滨步道上眺望这里
我们期待未来的无限可能






对我们感兴趣的可以关注留言
或者直接加微信:yey949(备注:上HIGH)
微博:Shang_High/武林往事1989 微信:Shang_High/YeY949 邮箱:lavater@163.com
影像声音吃行 阅读
摄影|音乐|上海

© 本文版权归 武林ShangHigh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