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战争》摘录
1991年,中国外贸体制深化改革,取消计划经济,而到2006年才取消茶叶配额制,这一年茶叶恰好赶上了日本颁布肯定列表制度,英国在本土和国外早有了成熟的茶叶市场,中国茶要想分一杯羹,难度很大。
中国还没有可以杀出国门的茶企。立顿那么强大的公司,进入中国的时间却很晚,1992年,才涉足中国市场。当然,这与中国外贸管制有关系。
这种种不如意都可以归纳到对茶没有话语权的层面上。
从英国人偷走我们的茶树、茶种开始,我们就丧失了资源优势。
从英国人把第一批印度茶运往英国销售开始,我们就丧失了市场优势。
从英国人宣布印度是世界茶叶原产地开始,茶就被从根源上掐断与中国的关联,我们为之骄傲的饮品居然是华外之物。
我们面对的将是:一切从头开始。
当我们需要出口茶叶的时候,我们面临着欧盟标准、英国标准、日本标准、美国标准。而在2012年,立顿被绿色和平组织检测出含有有害物质的时候,立顿拿出的又是中国标准——按照卫生部的标准,立顿中有害物质确实不超标,这多么令人感到惊讶和讽刺!
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在日本有一套绿茶检测系统,我们的茶叶很难过关,这并非日本茶种植没有使用农药,而是如果我们使用日本的农药,就保证过关。当时用了日本农药,在欧盟那里又会出问题。
2006年5月日本公布肯定列表制度,2008年1月欧盟发布了新的食品中农药残留标准,新标准涉及范围广泛。其中专门针对中国农药的使用情况而对有些标准作出调整。这些标准构成了绿色壁垒,欧盟要检查茶叶中的MRL标准综合886项,日本的MRL标准有267项。这种严格的检测让许多茶企望而却步,宁可退回追求国内市场。
总之,标准这回事,中国说了不算。’
2009年9月15日,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刊载了汤姆米勒的一片文章,标题充满挑衅《为何外国人能在中国人自己的地盘上打败中国茶商》,文章说,中国有理由为自己是茶叶之乡感到骄傲,茶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饮品。在中断100年后,中国最近重新从印度手中夺回茶叶大国的桂冠,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茶叶生产和消费国。当时,没能打造出世界名茶的遗憾一直令这个茶叶之乡感到失望。
问题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产品质量问题,国内过度竞争问题,在国外市场上价格提不上和利润低微问题,以及品牌弱等问题。引起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过度市场分割。
问题始于茶园。中国中部,南部和西部都有茶叶种植区,有大约800万茶农从事茶叶种植,当大部分都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茶园。把小茶园连城大茶园的计划受到中国土地法规的制约,因为土地法规只赋予农民耕种权,不能出售土地。结果是,中国茶叶生产工业化程度远远低于肯尼亚和印度等国家。中国最富裕的浙江省是产茶大省,小型茶园超过100万个,每个占地不到0.2公顷。
质量监控几乎不可能。
在国内,数以千计的茶品牌之间的激烈竞争导致市场份额细碎,利润微薄。而且,特殊茶叶并不会给中国茶品牌带来国际知名度。要想达到目的,还是要进行茶叶生产工业化并采取更高的营销手段。
基辛格说,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对当时的世界而言,茶叶就是石油。
班克斯也到过中国,对茶树生长环境方面的知识了解的很通透,还是再1778年,他就认为在印度北部可以种植红茶,那个时候,英国人以为红茶是一种茶树,绿茶是另一种茶树。这些茶树被放到了加尔各答的植物园栽培,长势都不错,当东印度公司对再印度大面积推广茶树并不热心。一方面,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中国茶对英贸易,没有寻找替代品的动力,一方面,他们对再印度种茶缺乏信心,毕竟中国茶的影响太深,消费者早已经形成了中国茶的概念。
1834年,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取消后,英国成立了专门的茶叶委员会。荷兰人曾经尝试招募的12个中国茶工,都先后被谋杀了。即便是这些茶工成功到达印度,那些茶工家人也会被中国政府追究连带责任。
日本不过是移植了中国的独有之物,但印度本土就有茶树,这就能从根源上掐断茶与中国的关联。
英国人加尔各答发现了古树,这个发现并没有获得广泛认同,至少美国人就不认同。
印茶崛起,大英帝国梦想实现,英国人在阿萨姆,再现了一个中国故事。
英国完成对茶的再命名后,对茶树资源的掠夺并没有停止。一方面,英国成立了阿萨姆茶叶公司,在印度广泛培育茶树,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中国茶树的盗窃力度,这都给中国经济和政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茶经过3年的培育,在1839年终于可以采摘了。1839年2月12日,就在林则徐前往广东禁烟的路上,英国阿萨姆茶叶公司成立了,标志是“一颗茶树和一只大象”
因为戈登之前从中国带回的茶叶树种质量不高,阿萨姆公司遂派罗伯特福琼继续去中国盗窃茶种和茶苗,并偷偷学习种茶方法和继续寻找茶工。
福琼为了盗取茶树种子,把自己的头发剃掉,化妆成中国人。
在英国,福琼是为了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植物学家,在中国,他是一个成功的超级盗贼。福琼的活动导致了中国制茶行业的衰退,使中国最重要的出口产品的出口贸易额大幅度下降。
1888年的茶叶战争
出国游历是晚清救国论中很重要的环节。1878你那,黄懋材等一行6人从成都出发,前往印度。按照丁宝桢事先安排的路线四川-西藏-锡金-印度这条线路,这是最近的一条路线,大约半年即可抵达印度。
黄懋材注意到,茶叶与福建广东茶工的外流,促使印度茶的发达,国内的消息还是,英国人在阿萨姆种茶成功,但没有想到他们居然有十万箱的生产规模,而且还日渐兴旺。
洋人想夺取华茶在西藏的利润。
英国人对阿萨姆的关注,最开始并非因为茶,而是这里气候宜人,是一个疗养胜地,许多受伤的军官都被安排到这里疗养。
10年之后,英国果真入侵西藏,印证了黄懋材、丁宝桢等人的判断。
1888年,英国以锡金、不丹、尼泊尔等作为根据地,出兵西藏,发动第一次侵藏战争,攻占隆吐山关卡、亚东等地。而清廷士兵一枪未发,作为旁观者看着西藏民众自发组织抵抗英国侵略者,英国人奏着凯歌,进逼西藏。
(清廷不作为)
1892年,刘秉璋详说了川茶现状。第一、销往西藏的川茶利润极大;第二、茶产业链已经形成,茶马古道贯穿着茶园、制茶者、运茶者、消费者、兵帅等数十万人;三、茶叶与藏饷关系密切,茶是兵将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第四、藏民已经形成自己的饮茶习惯,不喜欢印度茶;第五、运输茶叶的茶马古道还是信息通道,这里的信息比官方来的更快,是维护边地安宁的重要通道。
所以丢失茶叶市场造成的影响不可估量,茶叶不仅仅是文化和经济消费品,还与民生、政治与民族认同有着巨大的关系。
边茶与边政关系甚大,茶在唐代传入西藏,经过寺院的改进与提倡,逐渐成为藏民生理与信仰的必需品。
始于唐代的茶马互市,最终在明代促成“以茶驭番”的政治策略,茶有着特别的供给对象,也有了边茶之称。
边茶入藏后,充当饷银,已经具备了货币功能。青海玉树地区的边茶之所以具备货币功能,原因一、当时玉树地区历史上没有“钱”的存在,二是边茶在藏民生活中的重要性,三是边茶本身的形态具备货币功能,四是边茶珍贵性
西藏人对茶的分类如此仔细,令人叹为观止。这会让人想起古埃及人对沙子的分类,他们称呼沙子的词汇有50多个,而生活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描述冰雪的词语则多大100个。
语言相对主义认为语言影响并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看法,划分得越细致,表明这样东西越重要。
古柏认为当时茶叶入藏的条件过于艰辛,如果英国能够打通从印度向西藏倾销茶叶的渠道,那么印度茶就能打入西藏的市场,并取代川茶,其收获不仅是经济效益,甚至能动摇王朝在西藏的管辖权,最终把西藏纳入英属印度。
英国调查深入后,发现,与西藏做茶生意,既能赚钱,又能控制西藏,是两全其美的买卖。
从那时候开始,英国人就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安定西藏,茶与丝是两种主要的工具。
“丝绸之路”早就是一个世界级的概念了,而这一概念的创造者,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他来中国考察一番后,其学术就变成了德国殖民者瓜分中国的有力依据
“山东半岛”地理范围也是他首次界定的,至今西方地理学界仍用“李希霍芬山脊”来命名甘肃祁连山脉。他也是第一位用近代科学测绘技术绘制山东地图的人,这张地图出现在包括了第一张中国地图、第一张中国地形图、第一张中国地质图的《中国地图集》中。但是,这也改变不了学术为权力服务的事实。
茶叶是晚清最后的国防线。
古人道蜀道难,那时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去过藏区。
正是因为茶,汉藏人民彼此有了很深的认同感。
在茶叶兴旺的世纪,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1820年之前,中国是世界上GDP最高的国家,整个西欧和其附属国的GDP加起来,还不及中国的三分之一。
茶运与国运密切相关。随着茶叶的衰落,中国也逐渐变成了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
20世纪30年代,一群年轻人提出茶叶复兴计划,他们希望用茶叶挽救中国。
因为太平天国的军队占领了东南的主要茶区,这一带很难弄到茶,当习惯喝福建茶的俄国人又非要福建茶,茶商只好将湖北茶、湖南茶当做福建茶卖。没想到这些茶更加适合俄国人的口味,后来运去的真福建茶,他们还不要了。所以对非产茶区而言,喝茶讲口感这种事情,几乎是商人说了算。
明代是一个物质高度发展的年代,除了花茶(不过是绿茶的一种花样喝法而已),黄茶、黑茶、白茶、青茶也陆续被那些手艺很差的工匠不小心研制出来。他们在制作绿茶的过程中,总是采用不正当的加工方法,顶着不善制法的恶名,也许要过很多年才能缓过神来正视自己的伟大创造。
在苏伊士运河没有开通前,从中国到英国最快也要半年。载有绿茶的轮船终日漂浮在大海上,更会加速绿茶的变化。比较来说,全发酵的红茶受到的影响就要小得多。商人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口味,恰好又赶上白糖在英国的崛起,说真的,要是离开了白糖,大英帝国不会那么快形成全民饮茶的风尚。
也有不少人认为,当年英国人正式为了喝点新鲜茶,才发明了快艇技术,进而不惜代价拿下埃及,打通苏伊士运河。
在中国人看来,茶叶无非是一种土产品,但是西方人一开始就把茶叶当做一种科技及生物产品来研究。他们用机器代替手工,用化学分析来界定茶叶中到底是哪些成分对人的身体有益,并用化学手段存香味。所以说,印度茶、锡兰茶可以视为对中国茶的科技化改造。
近来英国人登报纸文章说中国茶不卫生,还编入了小学的课本,使得孩子都知道中国茶的不好,印度和锡兰茶的好。
1907年,郑世黄在江南商务局的支持下,在南京紫金山霹雷涧创办了江南植茶公所。他一开始便从茶园入手,把从印度、锡兰学到的经验落实在南京。江南植茶公所对中国其后的茶园种植影响深远。今天人们看到的整齐有序,条块分割,中间有茶沟的茶园,就是来自于郑世黄昔年的推广。当这个公所因为辛亥革命爆发被关闭,今天已经不复存在。
中国古代的茶树栽培经验,对于种茶术贡献并不大。明代对茶园管理的关注,并非由茶本身引发,而是受园林带来的整体观念影响。
滇红的创始人冯绍裘在20世纪30年代到祁门制作红茶,自己设计了一套机器,开创了我国自产机制红茶的先例。1930年,英国人在阿萨姆发明了红碎茶揉切机,祁门几乎同时引进并加以改造。因为日本人入侵中国,安徽等地危险重重,制作红茶务必要开拓新的茶叶生产基地。
冯绍裘于1938年9月受中茶公司委派,到云南凤庆开办茶厂。结果,冯绍裘发现,云南的大叶种茶做出来的红茶,在口感上完全可以满足外国人的要求。这种云南红茶叶厚,耐泡,香味的丰富性也与印度等地所产红茶别无二致,因此很快打开销路。
20世纪80年代,滇红占云南省茶叶出口量的85%,这让当年80多岁的冯绍裘尤为激动,滇红为社会主义建设挣得了大量外汇,立了功劳,我感到十分欣慰。
在滇红的产区,甚至是滇红茶厂,很少见到喝滇红的人,红茶故乡的人们杯子里全是绿茶。红茶在中国兴盛不起来,是因为自己人都不消费。这反证了绿茶母体的强大力量,丝毫不允许自己的旁枝有蔓延之势。
茶的衰落,也正是这个国家的衰落。此后中国的茶不再扮演中国向世界输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角色,甚至连瓷器——另一项华夏帝国的古老贸易品,也因为欧洲找到替代品而同样走向衰落。
谁能想象,那些连红茶和绿茶长在同一颗树上都不知道的欧洲人,仅仅通过在中国盗取的茶种,就让中国茶成为奥威尔口中的“二类品”。
某一天,中国人惊讶地发现,我们一年茶叶的收入,还远远不及英国立顿公司半年的收入。贸易带来的是茶叶话语权的转变,就像许多人熟知的那样,传统的绿茶话语权在日本和欧盟那里,红茶在英国人那里,美国人开始了对白茶的定位。
岌岌可危的中国茶背后,有着更深远的精神式微。中国人甚至要向日本人学习怎么喝茶,礼失而求诸野。一切仿佛又回到了起点。茶也有一个轮回故事?中国茶需要更深的反省及变革。
chapter4美国:茶叶战争与茶叶外交
当茶叶贸易强大到成为大英帝国霸权符号的时候,距离它衰亡的时间也开始倒计时。
从塞缪斯.亚当斯率人把东印度公司的茶叶倒入大海的那一刻起,美国人反抗英国暴政的行为就没有停止过。茶叶,它在征服全球的过程中,悄然无息地改变了世界的版图。
茶叶,如此轻柔,也如此有力。
美国学者乌克斯在其《茶叶全书》中说,就是茶叶引发了美国的独立战争。
即使立国后,不喝英国人所喜欢的红茶也是美国时髦和流行的爱国行为。
为了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1764年英国议会批准了《食糖法案》,其中规定,大宗出口到美洲的糖,咖啡,葡萄酒和其他商品都必须缴税。因此,由英国运往美洲的商品税比原来增加了两倍。这个法案引发了北美殖民地的第一次抵抗,但因为意见不一,很快归于平静。
1765年,印花税,一年后因民众强烈抵抗就被废止。1767年,《唐森德法》,在反抗中夭折。
“我反对”是一种有效的贸易策略。为什么在中英鸦片贸易中,中国发不出“我反对”,“我不买你东西”的声音来,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面对道德职责,英国人反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反对”
1773年,《茶叶税》,一时之间,“不喝茶”的论调占据上风。这些行为鼓舞了潜伏的反英分子,波士顿有一个反政府组织“茶叶党”,领头人叫塞缪尔.亚当斯、他是一个做生意失败的败家子,什么都做不成,整天发牢骚,把一切责任推给政府,按今天说法就是“反社会者”。
1770年,在亚当斯的策划下,他的一位兄弟向英军发起挑衅,迫使英军开枪,造成了亚当斯所谓的波士顿惨案,通过这次事件,他积累了不少人气。
1773年11月27日,东印度公司运载茶叶的“达特莫斯号”到达波士顿港口,被波士顿人堵在港口,不让下货。按当时的海关规定,抵港船只超过20天不卸货,便要将货物拍卖。这种情况显然让东印度公司措手不及,因为接着又来了两条船,都被逼停在港口。
1773年12月16日,在亚当斯的精心策划下,150多位茶叶党的兄弟摸上三条船,将英国人带来的价值18000英镑的342箱茶叶全部倒入海水里,这便是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
从“我反对”到“我销毁”,其实与虎门销烟有类似之处。当时的鸦片 同样是英国与中国之间最强大的贸易符号,只有销毁,才能阻挡。
1776年7月4日,美国宣布独立,从此开始了与英国的拉锯战。
1784年,大清国力如日中天,由皇帝乾隆钦定编撰的《四库全书》顺利成书。同年,巴麦尊在爱尔兰出生,多年后,他策划了两次鸦片战争,并成功把中国拉入最贫穷国家行列。
在华盛顿55岁生日这天,木质帆船下海起航,可以转载360吨货物,他们谄媚地给船起名“中国皇后号”,美国人对中国一无所知,他们以为中国像英国一样,女人会有很高的地位。
西洋参,毛皮,羽纱,胡椒,铅,棉花,还有大炮,1784年2月22日,中国皇后号终于在寒冬起航。经过128天的航行,抵达中国。鸣放了13响礼炮向那些停在港口的船只致敬。
1784年7月,一艘英国商船鸣炮致敬的时候,不小心炸死了一个中国人,中国要求交出大班来问询,同时要求英国的船只限制离港。被归结为英国船的中国皇后号自然受到牵连。
1785年5月15日,满载中国货物的中国皇后号回到纽约。1890年,美国成为英国之后的第二大对华贸易国。
从1785-1895年,茶叶交易是中美贸易中最大宗的买卖。
19世纪中后期,中国陷入各种内乱与外患中,茶税负担重,加之没有人改良经营,中国绿茶质量下降。这导致中国对美国绿茶出口量直线下降。到辛亥革命后,中国对美茶叶出口量只占到美国茶叶进口量的8%多一点,之后难破十。
1904年,美国人发明了袋泡茶之后,中国茶叶成了美国人口中的老古董,“中国茶”三个字已为稽古子字。
虽然现在美国还是中国茶叶出口的第二大国,当时消费茶叶人群的比例大不如前。美国人把茶当做可乐,他们在茶水里加冰块,不愿意冲泡茶叶、倒茶渣,甚至连茶叶也不愿意看到,所以速溶茶的消费占据了很高的比例。
茶叶人气在美国上升的势头让可乐王国受到了威胁。现在市场上,消费者可以随处买到可口可乐和雀巢联手推出的冰茶,百事可乐和联合利华推出的立顿冰茶。
2011年,美国茶叶协会欢呼,昔年的茶叶党终于在2009年又回来了。茶在复苏,美国又3000多个专业茶室,其数量不断增加,几乎所有的高档酒店提供下午茶服务,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这种健康饮料。
1885年,日本首次使用揉茶机,由此进入机器化制茶时代。
chapter5 嘉靖年间的茶叶战争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俺答率领10万精兵进犯金师,史称“庚戌之变”。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正式今天看来如此平凡的茶叶。
朱厚熜一直没有答应与蒙古通贡,俺答汗不是一个好拒绝的人,他觉得之前在边境的掠夺和威胁还不够,得干点大事。执着的俺答汗遇到偏执的朱厚熜,好比犀利的刀遇到了坚固的盾,要打开局面,必须有一方要付出巨大代价,于是,就有了嘉靖二十九年的庚戌之变。
俺答汗为什么要茶?
一,对精致生活的追求。中原的农业经济可以弥补游牧经济单一粗放的种种不足。可是与其他和明互市的民族不同,俺答汗对非必需品的追求远远大于必需品,如手工工匠的需求,精致的房子,舒服的衣着,美酒和茶,认为如此便可享受与汉族帝王相同的待遇。
为此,俺答汗在蒙汉文化交界地丰州滩(呼和浩特)吸纳了大量从中原背井离乡的汉民、叛军,乃至中原白莲教赵全等一干人。马可波罗笔下的丰州滩,是一个蒙古族汉族回族人民和平共处信仰多元,农牧工商四业并存的繁华之地。
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明廷放弃了对这一区域的控制权。俺答汗再次统一蒙古后,为了重建新城,采取种种优惠措施,吸引汉族老百姓越境去开发丰州滩。
明世宗朱厚熜是最顽固的主战代表,他对蒙古人非常蔑视。
主战派以朝中官员为主,主和派以边关官员和将领为主。史道、杨一清、翁万达、王崇古等等一些边关大员都主和。张居正的出现,让明廷主和派占据了优势。
明穆宗朱载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