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该是什么样子?(七)
看到有个妈妈的未接来电,赶快回过去。接通了又没事,只是说她一切都好,别担心。
我已经让自己表现的没有任何担心,甚至几天不在身边也不打电话,说起病情也是一副已经云淡风轻,过眼云烟的样子。可是,妈妈好像并不那么认为。几乎每次新的聊天开头,都是,别担心,妈好着呢。
本来已经约好,孩子爸爸上班顺路捎我妈去医院办出院手续。看着书睡着了,一点左右忽然跑下来说家里人要去看楼盘,他要过去陪,问我去不去。我说不去。你们顺便回去,不要担心我妈,明天我妈坐同学车过去。说不影响,看完肯定要过来,晚上住这。听门咣一声关上了,也彻底醒了。担心人来了没地方睡,上楼铺好被子,迷迷瞪瞪刚睡着,两三点叮里咣当又回来,说家人明早七点半上班,和家人晚上就得回去。踉跄爬起来下楼打招呼,说没上来。于是又睡下。早上六点半联系同学七点半去我妈小区,接人去办出院手续。又和我妈打了电话说好七点半等着。接着一觉睡到九点多。醒了还是迷迷糊糊,不想动又怕饿坏胃,起来冲了碗米稀。《山本》越看越被情节吸引,不觉已十一点多,同学打电话说马上到,带了午饭过来,又约了另外几个人,去听一个关于阳明心学的讲座。
对王阳明了解不多,所知如教科书式填空,姓名、性别、朝代,心学代表。下意识把他和苏轼类比,都是少年轻狂,后大彻悟。可是听了讲座又觉得不一样。朱熹、二程、王阳明的理学、气学、心学,儒释道之本。联系与区别虽然还不太明白,但起码有了方向。阳明心学现在热度很高,资料查起来很容易。
现在学什么内容都不重要,单要两个动力,一是当下要用的,一是合乎自己心性的,阳明心学提出的心即理、格物致知,让我颇感兴趣。四本新书,摆在桌上。以待阅读。
临走的时候问了老师两个问题,所谓心即理,人要执道循理,那如果这个理是错的呢?判断对错的标准是什么?老师回答说:所以要传承。我又问:传承的根本是什么?老师回答说:常道即无,非常道即有。道可道,非常道。道家的根本是无。儒家本来没有根本,张载给这套行为准则上加了个根本,叫做太虚。讨论进入玄幻境,来了人告别,一看同学不见,也告别。临走老师说,可以在群里交流。
在车上和大家讨论,同学讲了个故事:关于柏林墙的,说士兵射杀爬墙的人,被法庭审判,律师说士兵无罪,这是上级的命令,是国家法律,士兵要遵照执行,这是他的职责。法官驳回了这个辩护,说士兵可以打枪,那是执行命令,维护国法。但是,你还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权力。什么是标准?生命即标准,自然法则大于社会法则。
心即理,格物致知,为善去恶,遵守自然法则。没有弄明白这些之间的逻辑。才开头、一天已过去了。
V上午手抖,吃过饭好了。我觉得是没休息好,她说是饿的。那就不要再挨饿了。
V的多肉也开花了。但是同学说,多肉开花很耗能量,有的是开花死。所以,赏一赏就摘掉。
求知难,求真难,知行合一更难。说易行难!
听讲座为了解惑。惑却更深。
-
ku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12 12:5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