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不是一个能够给你安全感的城市,但我依旧想念它
我从未如此刻这般想念纽约
原以为关于纽约的文章是要等几年后我决定彻底离开的时候,才会提笔写起这段经历,和我对这个城市的种种念想。

甚至我已经设想好了写作情景。
我可能会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夏天的下午,抱着电脑,走进SOHO的Ladurée,穿过店内,走进后院,坐在最里面的一个可以纵观整个院子的角落,点上一壶水果茶,慢慢地度过一个午后,把这几年的情感全部宣泄在车水马龙里。
但是,我错了,我对这座城市汹涌的想念在我抵达伦敦后的第三天就毫无防备地向我袭来。
在纽约的时候,我总嫌弃它。

嫌弃时代广场总是熙熙攘攘吵得不行,嫌弃它满城的急救消防飞驰而行,让人不得安宁。
嫌弃它春天的尾巴上突然下雪,让人猝不及防;嫌弃它夏天的地铁站月台像蒸笼,让人浑身不舒服;嫌弃它秋天太短,还没准备好就直接入了冬;嫌弃它冬天下雪不正经落地即化。
回想起一年前的毕业典礼,当我们手舞报纸,扭动着身体和身边挥舞着美元的商学院还有全校一起合唱“Empire State of Mind”时,纵使心里有万般不舍,但那响彻校园的“New York New York”提醒着我们,我们就要冲出象牙塔,奔向这座让人欢喜也让人胆怯的城市。

哥大毕业典礼的最后一个环节,好像硬生生地在告诉你:去吧,纽约是你们的。
如果你爱他,就送他去纽约;如果你恨他,也送他去纽约。如果他在纽约可以活得好好的,那他在哪里都可以活得好好的。
这些话,是有道理的。

两年前入学哥大新闻的第一天,老师布置了一个音频作业,作业的题目是“How do you like New York”。我从116街一路走到96街,在半个小时里和16个陌生人聊了天。有游客,有行人,有商贩,也有乞讨者。
他们说,纽约amazing,fast speed,noisy,diverse。我回到教室边剪音频边琢磨着我心里的纽约是什么样的。
然而无解。至今无解。怪我,词穷,没有办法用一个词来形容它。
我到底爱纽约什么呢?

说来惭愧,我也不知道。这个充满欲望、洋溢着热情,以及时时刻刻提醒你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的地方,有着说不出来的魔力。
上半年我陆陆续续送走一些准备回国发展的朋友,我问他们走了以后会想念纽约的什么。
正经一点的跟我说,想念它只要你肯付出、肯努力,生活总会给你回报。不正经的插科打诨地跟我说,想念它的开放包容,和作为一个同性恋者可以有尊严地活着。
我有个朋友打趣着跟我说:“你看那街边和流浪汉一起乞讨的狗狗,它们从来不叫。就那样静静地看着车流的川流不息,看着人群的人来人往,偶尔抬起高傲的头,又时而伏在地上安安静静地睡觉。它们仿佛看尽了纽约的繁华,看透了人们的欲望,也深谙在这座城市生存的方法。但凡你怎么逗它,抬起眼皮看你一眼已然算是卖个面子,它们是见过世面的狗。”
我另一个朋友和我说:“在纽约的傍晚,叫上几个好朋友,先休息一下,揣个五美元现金就可以出门了,随便找个爵士吧,便可以点上一杯,聊一晚上。他也可以用合理的以及不会觉得有负担的价格奖赏自己一顿日料,抑或是其他国家的菜肴。”

可是,自离开纽约后,这样的日子好似不复返,因为再也没有这样的惬意,似乎也变得没有这样的财力。有些地方的通货膨胀,还真不是年轻人可以凭自己的力量承担得起的。
阴差阳错在伦敦出差了快一个月,每天下班后穿梭在伦敦还算热闹的街道上。这城市好似晚上8点之后人群就自动散去,只留下华灯、红色公交车,还有到整点准时敲响的钟声。
它的地铁站里没有那么多街头艺人,地铁里也不会有人突然带着音响跳进来,钩住栏杆和扶手大肆跳舞。它的地铁站和纽约一样闷热,但在列车里却无法带来一样的清凉。
于是我开始想念到凌晨还人声鼎沸的时代广场,想念Ktown那些只有晚上才开的酒吧,想念那些深夜看的电影,还有晚上的草坪电影节。

在这时,那些我在纽约经历的自以为是的理所当然,突然间就变得鲜活,跳跃在我的脑海里,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这是我该珍惜的日子。
而最想念的,可能还是深夜,喊上几个朋友,随便扎进一家东村的居酒屋,点上几杯酒,聊到凌晨,或欢笑,或哭泣,或愤怒,或憧憬。而后,收拾好情绪,打开Uber,在目的地里自动输入Home,回家倒头就睡。纵然万千灯火,却没有一盏可以为我留到深夜。
纽约依旧是一个不能给人安定感的城市,但它的的确确是一个人年轻时该待几年的城市。
本书作者会在4月20日和4月21日分别在北京和上海言几又书店各进行一场见面分享会,和大家聊一聊学习,申请名校的经验等话题,具体信息如下:

你来人间一趟,就要活得漂亮活动预告:
《百态常春藤》作者 邵思睿
时间地点:4月20日(周六)14:00 北京言几又书店 官舍店
作者:邵思睿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硕士 香港财经记者
嘉宾:刘逍然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硕士 独立片导演
话题内容包括:
1.申请藤校,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2.如何提升背景,做好申请每一步
3.实习、科研、学生活动的时间管理
4.学习体验与文化差异,我是如何克服并适应的

你来人间一趟,就要活得漂亮活动预告:
《百态常春藤》作者 邵思睿
时间地点:4月21日(周日)14:00 上海言几又书店 新天地店
作者:邵思睿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硕士 香港财经记者
嘉宾:刘芮辰 哥大校友,知名互联网公司营销经理
话题内容包括:
1.申请藤校,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2.如何提升背景,做好申请每一步
3.实习、科研、学生活动的时间管理
4.学习体验与文化差异,我是如何克服并适应的
扫二维码报名参与活动,到场将获赠作者亲笔签名明信片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