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困境之生源流失
这是我的二十岁,作为一位定向师范生,返回家乡,站上三尺讲台,同时用笔记录着我所处的小世界
用这里乡民的话形容我所工作的镇子,便是“一座没得出路的乡镇”。细想来,也不无道理,小乡镇的地理位置,着实尴尬。国道浩浩荡荡从中穿过,距县城仅半小时的车程,交通方便,(可从这条路上流失的,远比带来的要多)可是交通的便利并没有带来繁华,反而使得优势资源往外流失,比如校长们天天犯愁的--学生生源。
据说从前年开始,每到六七月,校长和主任们就会去到各个村小蹲点,招揽生源,尽管每天都在与累和热抗争,但能招来的学生数量仍抑制不住的流失,质量也越来越下滑。“那时候这里每个班最多有七八十个学生嘞,一个班的学生都比现在一个年级的多。哪像现在啊,都往城里跑,一半的人都留不住了哟”说这话的时候,夕阳正把刘老师的背影拖得老长老长,精瘦又生有些许白发的他开始望着远方出神,像极了一位满目山河远的暮年将军。过了许久,他才抖落一身金光走进办公室来,看了看墙上的钟表,便拿起脖子上系着的哨子,鼓足了腮帮使劲吹,清亮的尖哨声在校园上空回旋,虽是因为停电而用的古董哨子,效果丝毫不亚于平日的电铃。校园顿时就沸腾了,学生们背起书包撒丫子跑的欢快,还有几个路程远的互相吆喝约着一块儿骑车回家。
两张实验报告的功夫,喧嚣便渐渐散去了,等抬起头来,窗外的校园便被浸没在了暮色之中,收敛了全部声息,时而传来两声虫鸣,更显其寂寥。突然想起校长们的担忧,再过几届,大家都往城里跑了,会不会,偌大的校园就永远这样沉寂下去了?
不只校长们对生源问题忧心忡忡,老师们也是。这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乡镇学校,教学阶段涵盖了一至九年级,老师人数也近70人,但三十五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只有7位,教师队伍的老龄化现象较严重,作为多数见证过这座学校辉煌岁月的老革命们,最容易在考试后拿着记分册哀嚎时运不济,一届不如一届,不经意中就会追忆曾经的辉煌历史。结果发现,在城乡教育水平不断拉大,优质资源不断流失的趋势下,想要恢复以往的光辉的希望貌似愈发渺茫。仿佛祖承优良传统到这里就断绝了,一个个痛心疾首不已。
是所有的乡镇学校都有如此困境吗?也不是,对于一个乡镇的一所中学来说,越是地区偏远的中学成绩反而要更好。近年来随着特岗教师与定向师范生政策的大力推行,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地区的师资问题,而生源方面却难以把控。山沟沟里的学生,交通不便,因此小学读完,基本就留在当地完成中学教育,生源较为稳定。但交通相对较便利的镇中学,家长们便会把孩子们送进县城的学校,公立学校进不了,就送进私立学校,毕竟城乡教学质量与环境的差距,是明摆着的事实。于是,村级学校和城镇中学联手“打脸”乡镇中学的现象便浮现了。
优质生源流失,对教学质量是个较大的冲击。留下来的学生底子较薄弱,比如这届初一来的孩子,有一半的小学数学和英语没有及格,虽然总看到王老师和霞霞老师在备课上课之余还要进行大量辅导工作来补上学生们曾经的漏洞,每天像个陀螺转个不停,可考出来的成绩总还是与别的学校差一截。而今的生源发展趋势似乎仍在预告,这种使人消瘦的教学工作还要在往后的一届届中绵延下去似有不可断绝之势,一想到这里,原本在哀嚎成绩的霞霞姐突然凝固,面如死灰。
各位道友,可有解决生源流失的良策?在线等,挺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