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记行之一——爱河

第一次去台湾,大约是在2006年,一晃十多年过去了。这些年回想起来,很遗憾那几次没有去系统地环岛游历一番,只是胡乱走走。可又一转念,也正因为胡乱走走,反而更加悠闲自在,品出不少有趣的滋味。
去爱河游览,纯粹是被这条河的名字吸引。感觉若是倘佯爱河,仿佛就会沐浴爱的怀抱。那次去的时候已经黄昏,初夏,南部的气温不算很高,但真是蛮热的。太阳带着落下前的最后光艳,非常靠近地平线了,远近的建筑,高低错落,全部染上了晚霞的红晕,似乎有点闪耀的晃眼。或许是光线被建筑遮挡的缘故,色彩变得出现一层明、一层暗的交替。我过去的时候,也许正是下班时分,路上行人都匆匆赶路,大概都是要回到自己爱的家园。于是这条爱河,反倒因此安静起来。
爱河边上人不多,也就几个和我一样的游客,三三两两,有一点点落寞的样子。我心里孤疑一下,出名的爱河不应是这个样子的呀。
爱河从高雄县城的仁武乡起源,其流经的几个地区是三民、左营、鼓山和盐埕,主要的作用是用其河水灌溉农田。我沿着河边走,偶有见一两对情侣牵手而过,心想不知道他们是否要来沐浴爱河还是只是经过。不久,走到游船售票处,整个河面上看不到一两条船,我有些迟疑。卖票的工作人员说,现在太早,来的人少,等夜深了,人就多了。也好,正好能图个清静,整条爱河似乎都是我包下的。
上船前,要走过一条木栈道,走下几级台阶,有条船已经在等了。只见小小的木条上也写着“爱之船”。坐上去,就开船了。可惜是用引擎发动操纵船只的,没有划桨的诗意。望一望暗淡下去的河面,心说也难怪,用人力划桨的话,虽然河不算很大,估计船夫也会累虚脱的。
船缓缓而又稳稳地向前,不急不慢的,速度刚好。发动机突突的声音混着河水哗哗的声音,还算和谐。天黑下来了,偶尔有一点点的风,却并不凉爽,好在气温不算太高,热,也不至于难受。华灯初上了,看着两岸的街景,虽然比起自己熟悉的外滩,那种灯红酒绿的璀璨来,爱河明显要朴素得多,但却有种素静拙朴的美。夜色把河水也染成了黑色,但更多的是反射着月光和灯光的照射,斑斓地随着船一起晃动。我没有和行船的大叔讲话,他也不讲,沉默地显出一脸沧桑。只是过桥洞的时候,他会提醒我坐稳,这时他会拿起桨,好像要把把方向。
过桥洞前,望见桥上有一对情侣,头碰在一起,看不清脸和表情,虽然灯光很亮。桥墩突出的栏杆上竟然停着一排鸽子,听到它们咕咕地叫着,不知道是不是求爱求偶的呼唤。很快过了桥洞,才开口问大叔这叫什么桥,他告诉我说是高雄桥。仿佛惜字如金一般,随后他继续沉默,我也只能静静地欣赏着夜色,耳边偶尔飘过几声闽南曲调的音乐,悠远又似有若无。
天上的星星都出来了,稀稀疏疏散在黛色的天幕上,地上岸边的情侣也稍微多了起来。看来这就是谈情说爱的地方,我突然又想起儿时看到的外滩情人墙,那个密密麻麻的一对接着一对的景象,很是叹为观止,这里的爱河反而清净得多了。
很快又过了中正桥和七贤桥的桥洞,形状高低都变化不大,看来这些桥的设计相似。这样一整条线路下来,标准的游河游程就结束了。上岸后,我的任务是觅食,好在台湾吃的地方太多了。 当年我还没有吃素,找食很方便,比如台湾的牛肉面我就很喜欢,85元(新台币)一碗就很满足,还有阿婆冰。沿着河边往回走,看到一个爱河的标牌,觉得有些败笔,彩色的大大的英文字母做成两行,构成LOVE的雕塑样子,立着,既无美感,也无艺术性。
后来两次去台湾,也都去了高雄,但再也没有到爱河,似乎有些淡忘。后来回想起来,觉得有些乌龙,我游爱河,原本潜意识里想多增加一点爱的因缘,哪知很久之后才知道,那爱河的名字却是一个美丽的误打误撞,严格说来,可算是以讹传讹了。上世纪的四十年代,一场台风刮走了河边“爱河游船所”标牌的后三个字,加上痴男怨女在此殉情,爱河之名便在记者笔下流传开来。几十年来,成了高雄的知名景点,也是游客的必到之处。
直到我以后去了英国领事馆的旧地,才知道爱河原来的名字是那么响当当,而且充满台湾气息,它叫“打狗川”(按闽南话的发音)。
无论如何,作为高雄的母亲河,爱河依然是初到台湾的游客值得到此一游的地方。



星絮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旅欧|柏林印象 (4人喜欢)
- 旅欧|从威斯巴登到美因茨 (1人喜欢)
- 回眸中告别2024 (2人喜欢)
- 旅欧|中世纪古城布鲁日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