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彼得潘--《一一》影评
人人都是彼得潘
——《一一》影评
注:内容涉及剧透,不建议在未观影的情况下阅读此文
《一一》是台湾导演杨德昌生前的最后一部完整的作品,杨德昌说一一从构思到拍成用了15年时间,面对这样的作品,我只是尽力去解读,不敢说自己作为一个年轻人可以轻易地看出杨德昌导演用人生去领悟的哲学。
为什么标题叫“人人都是彼得潘”,吴念真说杨德昌给人的感觉有点像彼得潘。吴念真所说的彼得潘指的不是童话故事中的彼得潘,而是指杨德昌有点彼得潘综合症,彼得潘综合症指的是人成年依然抱有孩童的心智,仍然对生活的充满幻想,虽然这是他人对杨德昌的看法,但其实用这种看法去审视《一一》也是可以读的通的。情窦初开的洋洋和婷婷,梦回年少的NJ,电影中的几位主要人物都表现出一种对于现实的不甘妥协,有着简单的追梦的过程,每个人好像都有那么一丝与现实的不融洽,对未来有着一丝不切实际的幻想。同时《一一》这个名字是在表达一种平淡无奇,我们会去抗争现实追求理想,但是努力之后,生活还是回到之前的模样,不过电影并不是在讲理想没有意义,而是人在追求理想之后回归现实的一种状态的描述,杨德昌通过这部电影将人生每个阶段对于现实和理想的追求的一种状态展现在我们面前。
符号的先验性:
《一一》的那张洋洋后脑勺的封面相信看过的人都印象深刻,特别是看完电影回来再来欣赏这张封面的时候。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建立了和这张封面相符合的基调,影片一开场,我们可以在右下角看到洋洋回头的样子,刚好婷婷穿着红色的衣裳,好像洋洋在回头看封面那块红色的幕布。影片的第一个镜头的主要功能不是叙事,而是给予符号一个含义。

我们都知道符号是具有含义的,但是同一个符号在不同的场景之中所代表的的含义也不同,尽管符号自身具有一些性质。比如,你先看到一片血泊,你再去看红色,你会觉得红色血腥;但如果让你先看一朵玫瑰,你再去看红色,你就会觉得红色浪漫。我们通常会说用颜色来表达一些视觉情感,但是颜色本身的含义不只一种,所以开场赋予颜色一个具体的含义很有必要。
现在我们再来看开场的婚礼戏,相信看过《一一》的都觉得开场的音乐十分优美,但是这个如此优美的音乐从来没有和婚礼的场景同时出现过,优美的音乐是为了赋予一种美好的意境,但是这个意境没有赋予和婚礼相匹配的红色,而是赋予了绿色,优美的音乐总是和树林的绿色一起出现。音乐和温馨的画面赋予了绿色朴实简单的寓意,但是这种简单在音乐的感染之下又有一丝美妙。当画面到了婚礼的现场时,尽管红色很艳丽,但是听到的只有嘈杂的噪音,杨德昌导演不想表达婚姻的美好,可能结合他自身的经历也不愿意去相信婚姻的美好吧。

然后我们可以看到红色和人物的关系,其实电影的开场除了敏敏之外,NJ、洋洋、婷婷他们都被红色影响了。洋洋在开场镜头里好像被挤压在一个小空间里面,空间里面只有红色。婷婷本身穿着一件红色的衣服,不管是阿弟舅舅的婚礼还是在倒垃圾的时候听到胖子对莉莉的窃窃私语,都让婷婷悸动,还有有一个阳台的POV镜头,婷婷在阳台上看到胖子和莉莉相互拥抱,其实对于成年人和有过经历的人来说,这就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所以这里的色彩风格是绿色包围了莉莉和胖子,但是红色的婷婷内心感受到的是激情,在前面提到音乐赋予了绿色美好和朴实的寓意,因此我认为这既是婷婷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也是对于爱情的朴实的一种处理。

NJ和红色的关系就没有那么简单明了,在NJ遇到自己的初恋情人的长镜头,镜头先是NJ带着洋洋从大厅穿过来,大厅的颜色风格正好是红色。然后遇到从电梯里面走出来的初恋情人,Sherry见到NJ之后先是惊讶,之后又跑去责骂NJ当初为什么没有来找她,但是这个画面里,电梯作为画框始终将两个人分割开,意味着两个人始终不能走到一起,不仅仅如此,NJ和Sherry同时在画框时,NJ的儿子洋洋总是站在Sherry一侧,意味NJ想到Sherry的时候需要考虑到自己的小儿子。但是尽管如此,NJ心里还是有了波动,可以看到之后NJ回到婚礼之后,敏敏问他喝不喝茶的时候是看不到脸的,意味着NJ此时脑海里面暂时没有妻子的面容了,想的都是Sherry。


影片的另一个符号就是背影,洋洋在开场的时候被捉弄,他看不到是谁在捉弄他,所以后面洋洋才会对NJ提出每个人只看得到一半的疑问,而背影这个元素给电影引入了另一个议题----看与被看,每个人的视野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阿弟吹嘘自己讨债成功的时候,洋洋默默地把阿弟背影的照片递给他,像是在嘲讽那种自以为是的行为。同时开场敏敏以一身绿色衣着出现在大家面前,象征着平淡,可是敏敏后来却也以为生活的平淡而产生了迷茫,在敏敏对NJ诉苦表达自己的痛苦的时候,镜子中敏敏的背影放大了她的无助感,当然电影中镜子的运用特别多,后面会继续详细说。

语言与转场:
语言是这部电影中非常凝练的东西,有关于一般人与电影人对于电影的不同理解的对话,对艺术的不同理解的对话,在洋洋拍的照片被教导主任发现时,教导主任嘲讽洋洋的东西看不懂就是艺术,婷婷和胖子看完电影之后,杨德昌借胖子之口说出了自己对于电影的看法以及其他人对于电影的疑惑的解答。但是这部电影不仅仅如此,它将语言的这种魅力以电影的独特方式展现,通过转场将对话与场景串联起来,这样的方式避免了镜头的分割感,加强了电影带来的情绪渲染,下面选取几个我比较中意的转场和对话。
电影中23分26秒到24分15秒,从蒋妈妈和婷婷的对话跨越到NJ公司开会,本身是两个没有任何关联的场景。但是,婷婷对话的最后一句是“那有什么关系,只要书读得好就好了”,公司开会场景的第一句话是“有什么用?”看似没有关联的两个场景被这句话串联了起来,同时这句转场对话并不是毫无意义,在公司开会结束之后在大大的汽车上的时候,大大最后说“他书好像读的多了点,对钱没那么在乎。”将读书与事业成功这两个话题串联起来讨论,杨德昌将自己关于学习的理解灌注到电影当中, 多读书并不会让我们变得更会赚钱,但是之后NJ让大田如此信任正是得益于NJ的学识带来的教养,知识或许不能让我们赚钱,但是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真诚的朋友。

另外一段非常优美的片段,是NJ和婷婷同时在谈恋爱时,通过对话与转场将两对人的经历串联起来,从电影的1小时49分开始,到1小时52分08秒,通过NJ讲述第一与Sherry牵手时手会出汗到婷婷与胖子牵手,将两个人的场景串联起来,同时NJ和婷婷最后都在经历了“红色”的诱惑之后复归以往的生活,所以这里做了相似性处理。同时在婷婷与胖子约会的时候,借胖子之口述说了导演本人的心声----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长了至少三倍。婷婷和胖子的最后一句对话“没有一朵云,没有一棵树,是不美丽的”,这句话衔接到了接下来NJ和Sherry在树林之中散步。

杨德昌的这几组转场都是将事物的元素串联起来,发现场景之间相似的事物,同时在语言中穿插他人的理解和杨导本人的理解,看起来就好像观众在和导演对话,这些对话中的些许落寞感,比如,读书多并不能赚钱,看不懂和艺术,等等议题都揭示了主创本人的心理,这应该也是吴念真评价杨德昌像个小孩的原因吧!
摄影、玻璃与镜子:
《一一》中有许多十分优秀的长镜头,而且长镜头的使用还和镜子关联了起来,镜子使环境的空间显得更为广阔,增加的场面调度的难度,但是也增加了视听语言表达的张力。这里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在电影的16分46秒到17分54秒,这个时候外婆被送到了医院,NJ和婷婷赶到,婷婷先去看外婆了,阿弟这个时候出现了,和NJ聊起了他欠姐夫的钱。这个镜头将镜子结合起来,NJ刚刚碰到阿弟他们的时候,NJ怒斥阿弟一伙人酒驾,美国说警察喝的比他们还多。之后,阿弟便和NJ谈起了债务问题,这段的画面是从镜子中拍摄的,同时画框将NJ和阿弟分割开来,镜子和画框的分割显得阿弟的话毫无说服力,镜子和现实世界的镜头作为一组对立元素,让观众可以感受到其中的区别。

另一组这样的镜头的张力就更强了,在电影2小时19分25秒的时候,NJ刚刚洗漱完接到了大大的电话让他放弃和大田的合作。起初的画面是给到了镜子里面,镜子刚好给到的是NJ 的背影,联合前面对背影符号的分析,NJ在公司一直是一个很被动的人,虽然有想法,但还是逆来顺受,之后大大又一次打来了电话,这次是直接拍摄NJ,NJ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这种不满。

看起来镜子的运用有点不同,实际上这两组镜子的运用是相似的,谎言与隐忍包络在镜子之中,真实与真诚在镜子之外。
除了镜子之外,对于玻璃的叠化倒影的处理也是非常有意思的。玻璃的倒影的运用有点类似于转场中的叠化,让人好像置身于什么环境之中无法脱身,这样的运用是我在电影之中注意到最多的。当场景之中的主人公迷茫,被现实所影响时,玻璃的反光就有了存在的必要了,叠化的效果使场景之中的主人公好似身陷囹圄。失恋的Sherry;婚后依然和云云纠缠在 一起的阿弟;无法忍受日复一日的敏敏;在公司毫无主张的NJ等等。

相较于玻璃的倒影,有些场景明明有玻璃但是并没有倒影,这是因为镜头上装了偏振镜,用过单反的都知道,消除倒影的用意就和保留倒影的用意相反了,因为倒影的叠化代表主人公受到了环境的干扰,当主人公不受这种干扰影响的时候,倒影的存在就破坏了寓意。

上述是两种对立的对于玻璃镜头的摄影代表,这部影片之中最厉害的关于玻璃的镜头是在玻璃之中同时保留倒影和清晰画面,相当于是做了一个对比衬托的处理,这样的处理,人物的周围虽然存在干扰,但是主人公并没有受到环境的干扰,在父女二人都从失恋中走出来之后,画面中透过玻璃拍摄他们,NJ和婷婷却并没有被倒影遮罩住。

镜子与拉康:
接着镜子的话题继续往下说,我第一次将镜子和诗意联系起来不是从《一一》这部电影得来的,是来自与法国哲学家拉康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拉康有一个非常悲观的观点,那就是现实世界其实是虚拟的,不同于佛洛依德对于梦境的解释与潜意识的关系,拉康认为佛洛依德所说的潜意识是一个无形的恶魔,称之为“others”,我们以为自己做出了选择,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其实,这一切,就像你卖东西会受到广告的影响选择商品一样,你只是在一个大环境下做出的选择,你无法选择在你所在的大环境之下不认可的价值观。
拉康以第一次“镜子阶段”为例,每个人第一次认识自己的面容都是从母亲抱着照着镜子的时候。你从镜子中的母亲,镜子中的你,现实中的母亲这三者类比,得出结论,镜子中的那个人是你,可是我们都知道镜子之中的东西其实是虚假的,所以我们从镜子中其实无法认识我们自己。但是现实的悲剧恰恰就是,我们只能从“镜子”中去认识我们自己,很多人想让自己超脱于环境,成为所谓的“有趣的灵魂”,但其实,“有趣的灵魂”也只是这个世界的一个价值观的选择项。
回到电影,杨德昌过了大半辈子了,经历了人生中的是是非非,其实几乎所有艺术家都思考过如何去摆脱这面“镜子”,我在这里把《一一》理解成杨德昌对于“镜子”问题的回答,我们都是人,不论年少还是老年,我们都会不知不觉地去追求自己认为的美好,但是最后的结果还是一样,可能真正美好的就是这个过程,尽管结果已经很残酷。
2019年4月6日~2019年4月12日
Bacle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