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拼的不是才华,也不是勤奋,那是什么?
前两周在研究抖音。此前对它有偏见,因为总是看到很多无厘头搞怪和把丑陋当风趣,把恶俗当幽默的视频在传播。而当我用了几十个小时研究了平台上额内容后发现,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做得有质感的内容存在的。
这几天的抖音体验让我的头脑懒惰,甚至不愿意写和读,抖音获得信息和乐趣非常直接简单,是阅读和写字快感的千万倍。可见我的意志力薄弱,险些掉入杀时间的科技魔掌。
今天看完李宗陶的书(我最喜欢的一个采访作家)深有感悟。尤其是书后的附录,谈了她对当下信息时代阅读和写作的思考。彼时她刚从英国转了一圈回来,发现在咖啡馆、地铁和火车上,仍然有人在读报纸和书,而且不全是老年人,「我没有看到一个捧着手机在划的人」。
那一刻她在想「在我们这个国家,由互联网+主导的资本的运作、电子商务的繁荣、新媒体内容的生产和发布、对个人时间的侵占和随处可见的手机的家园,是一种人造景观,是由某种力量推动而不是自然天成的。把世界简化成网上和线下也是荒谬的。不一样的阅读方式、写作方式、活着的方式,明明白白就在同一个地球上,就在稍微远一点的别处。」
我的一位在阿里工作的、戏称离资本非常非常近的朋友说,现在这个时代大家拼的不是才华而是勤奋。这句话很伤人。但想想并不新鲜,先人早就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只不过现在大家认为:勤奋才能是赚钱的第一要义。
那么写作者呢?从事那些传统的创作者怎么办?赚钱是重要的吗?
李宗陶说:「我差不多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把自己稍微整理得清楚了一点。我得继续正统地、不是浅尝辄止地、也不卖萌讨巧地写作。从题材到方法,沿续过去那种一道道工序来的传统工艺,可能过去额还不够,还得往前追;然后,慢慢寻找一种与互联网+联结的方式,来为写作加分。简洁地说:我的写作不打算转型。我希望找到一种养活旧写作的新方式。」
深感认同。此外她提到了一个更大格局的思考,关于做人和责任。她认为在做人上,要把一个人的说(写)与做融为一体,即儒家提倡的「知行合一」。而写作的责任之一,就是提出问题、展开对话和反思。与拼勤奋不同的是,她认为「写作拼的不是才华,不是文字,是境界」:
写作是为了告诉人们世界的真相和本质(哪怕虚构写作)。在字里行间,通过将讲故事,通过文学之美,塑造典范,传递真知灼见。一个写作者,就是一个关切世界的人,他首先要学会同情、忘我、宽恕,然后把这些传递出去,让人们能为其他人流眼泪。进入写作的世界,就是挣脱僵化的教育,出离开日常的平庸,卸掉国家的、个人的虚荣,卸掉民族主义等等牵绊束缚你的东西。写作本身就是自由。
合上书我忽然明白,为什么她是我最喜欢的华语世界里的采访者。
密叶猴耳环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安得万顷池,养此横海鳣 (1人喜欢)
- 又来到了吃炖锅的季节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