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Anaximander的一句话
Anaximander说: “事物生于何处,则必按照必然性归于何处;因为它们必遵循时间的秩序支付罚金,为其非公义性而受审判。” (“It is necessary that things should pass away into that from which they are born. For things must pay one another the penalty and compensation for their injustice according to the ordinance of time.”)
其实,我认为Anaximander没有说到点上。有人问了,我解释一下。
个体的明意识源自无意识,无意识是“一”,明意识是“二”,即后者中出现了对立面,比如理性与非理性。 同样的,现象世界是“二”,现象世界的本源(在我的模型中是“神”)是“一”。
“一”是静态的,它虽然孕育了可能性,但是并没有被实现。“一”要想演化,必须从“一”生出“二”。 “二”,是一个个对立面。 对立面中的二者,相互对立。因为对立面的交互,所以出现了变化。有了变化,“一”中的可能性得以尝试各种不同的实现。 对立面中的二者,相互依存,一面的发展其实依赖于另一面的发展。过度的不平衡会导致二者皆不能发展。 所以,个体意识的运作规律里有试图恢复平衡的机制,这就是荣格说的心理补偿。 心理补偿是指无意识(“一”)对明意识(“二”)中的过度的不平衡进行补偿。比如,如果个体的理性和非理性过度不平衡,那么无意识就会试图激活非理性(比如本能)的心理能量。 同样地,现象世界里也有试图恢复平衡的机制,我觉得Anaximander的话以及佛家说的因果报应其实可以理解成现象世界恢复平衡的机制: “事物生于何处”:事物是现象世界中的各种名相,它们的出现,是因为“二”中的不平衡,事物的“非公义性”是因为(过度的)不平衡,而“遵循时间的秩序支付罚金”是个体和现象世界里的试图恢复平衡的机制。
恢复平衡有两种方式: 1. 回退到原来的“一”,但是我对于这种回退不以为然。伊甸园是“一”,亚当夏娃吃了知识果获得了明意识成了“二”,回归伊甸园就是“二”回退成“一”,即明意识回退到无意识的怀抱。 2. 让“二”(即对立面)充分发展,然后整合(unite)它们,形成新的“一”。注意,这是differentiated wholeness,而#1中的“一”是undifferentiated wholeness。 #2其实就是荣格说的自性化。对个体而言,是自性化,对现象世界而言,是神的自我发展和实现。
除了恢复平衡的机制,还有一个打破平衡的机制。完美的平衡也是静态的,失去了变化的可能性。所以无论是个体还是现象世界,这两种机制是同时作用的。 有人问:这个世界为什么会有邪恶? 因为个体的明意识和现象世界的本质是“二”,试图平衡、打破平衡是同时作用的规律。 对立面中的二者,没有所谓的谁对、谁错。邪恶,是因为二者发展的过度不平衡导致的。
知一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认识你自己 (3人喜欢)
- 用黑格尔的三段论来解释荣格的自性化 (3人喜欢)
- 人死后是什么样的? (3人喜欢)
- 几千年来,人类的精英到底在探索什么? (1人喜欢)
- 给亲密关系如何相处的建议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