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礼”?
转摘
1. 要认识中国古代的「礼」是怎么形成的?关键在于,认识中华文明的源头文化。中华源头文化中,所包含的文明远比手机、核能、飞机、高铁要来得先进。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这一段: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这段话中,包含了一个人类的秘密:任何一个人都有两种不同「生命状态」:
第一种「生命状态」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用的状态:
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这段文字很形象,大家看看,我们现代人不都是这么生活的吗?追求成功梦想,三天两头的加班熬夜,暴饮暴食,喝多了去唱歌,唱完了去开房,第二天还得出差……
第二种「生命状态」,是现代人听都没有听说过的状态: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有人可能马上就会问了,怎么才能学习这种「生命状态」呢?
答案就是: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上面这一段,就是学习第二种「生命状态」的方法。
这段文章中,包含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心法原则:
1、虚邪贼风,避之有时,2、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标注出来的1、2加黑部分是关键,大家体会一下。
后一部分是行为准则:
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中华上古时代的氏族首领,都不是一般的普通人,本身都是精通第二种「生命状态」的精英,这样的精英被后世称为「圣人」。「圣人」管理他的氏族以及天下,并不是用法律、暴力,而是教会民众转换「生命状态」,让民众学会在二套「生命状态」中生活、工作。那么,教会民众学会转换「生命状态」的方法,就是让民众按照「圣人体验出来的生存方式」进行生活、劳作。并在「圣人体验出来的生存方式」中,感悟转换第二种「生命状态」的心法。这些「圣人体验出来的生存方式」就是「礼」的源头。
在社会形态还比较简单的时候,这些「礼」还比较简单,但是,随着人口越来越多,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这些「礼」也会变得丰富起来。
但是,不管这些「礼」有多丰富,「礼」真正的作用是让人通过行为的模仿、学习,慢慢体会在行为背后的心法,把心法学会了,就能转换到第二种「生命状态」中。
但是,行为的模仿容易,而要揣摩心法,这个实在是太难了。所以,这种难度必然造成,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礼」的认识越来越表面,越来越变成一种摆排场、维护阶层、强化统治的手段、工具。到了孔子那个时代,孔子重新认识到了「礼」的真正的内涵与作用,所以,他重新发掘了「礼」的心法部分,这部分内容就是《大学》,重点重点讲解就是《中庸》,点评则是《论语》。但是,孔子之后,「礼」曾今闪耀过光芒又开始变得暗淡,变成了苦苦支撑的火烛。
2. 礼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而跟仪结合起来才会更加完美。
古重礼,则人有谦逊之德,不妄大,不傲骄,而有包容异见之胸怀;今失礼,故偏极之论充网,排异之心独重,未有愿深求交流者。古信鬼神,则人积阴德,贵淳朴,但行好事,邻睦而友好;今灭鬼神,重科学,谓人有逆天之能,若鬼神之能驭众,抛道却德,一利当先,丧心病狂,无可畏惧,妄自尊大之甚。而明奸暗滑,以人心为格限,淳风不再。若有遗者,科学轻鬼神重之地,故云礼失而求诸野。礼乃克己,循道德而去名利,虚怀则有,傲慢则无,循之则有,践之则无。礼若海天,有所敬则弥高,有所谦而弥深,则世界弥大也。
作者:心智玩家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823974/answer/21688959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823974/answer/1618356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