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古典音乐启蒙曲
查看话题 >肺结核,艺术史中最“浪漫”的疾病
1849年10月17日午夜,巴黎旺多姆广场的一所公寓内,弗雷德里克·肖邦最后一次感到肺部痛苦异常,短短几个小时后,他溘然长逝。此时,这位“钢琴诗人”只有39岁,真正的英年早逝。这在十九世纪并不算骇人听闻,因为夺走他生命的,也正是那时在整个欧洲蔓延着的一种致命的传染病——肺结核。

那些你熟悉的肺结核形象
在20世纪中期链霉素被发现之前,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肺结核一直是死亡的代名词。据统计,19世纪末期,世界上每年约有7百万人死于这种疾病。由于患者染病后形容枯槁、面色苍白,肺结核也被称为“白色瘟疫”。虽然那个结核病肆虐的年代已经远去,但其实我们对这种疾病并不陌生。
你一定在无数作品中见过这个画面:体虚无力的主人公气息奄奄地躺在床上,一阵猛烈的咳嗽过后,将捂口的白手帕拿下,发现上面有一大坨红色鲜血。如果是足够俗套的影视作品,此时一定会给触目惊心的手帕和大惊失色的主人公一个面部特写。如果你能轻易回想起这个场景,那么就可见肺结核患者这个形象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是多么普遍了。
其中,最为国人所熟悉的结核病人形象莫过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曹雪芹这样描绘了宝玉初见黛玉时的画面。而在日本作家德富芦花小说《不如归》中,患有肺结核的主人公浪子被形容为“非傲笑北风的梅花,亦非朝霞之春化为蝴蝶飞翔的樱花”,而是“夏之夜阑隐约开放的夜来香”。大家都有生病的体验,当被病痛折磨时,相信任何人都会觉得疾病带给我们的是痛苦和不适,何况在那个年代,肺结核还是一种致命的疾病。而在这些描述中,我们丝毫感觉不到疾病的疼痛、死亡的恐怖,取而代之,会觉得主人公优雅、精致,仿佛有种独特的美感,这其实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美的人必和死结下姻缘”:疾病的浪漫化
浪漫主义,一场在十八世纪后期到十九世纪席卷欧洲文明的文学艺术思潮,重视人的内心世界,倡导抒发强烈的个性与情感,其最大的特点,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是“善感性”,即“容易触发感情”的一种气质。在这种思潮之下,理性、实用是没有市场的,强烈的感情与动人的美感成为人们最高的追求,而死亡——尤其是美丽的死亡,最为动人心魄。德国浪漫主义诗人普拉滕曾论断:“美的人必和死结下姻缘”,而如上文中那种将病态视为美感的态度,正是在浪漫派的渲染中成为流行。而疾病中最具有美感的,便是肺结核。
生命力的降低使病人脸色苍白,而低烧带来的潮红却像是自然的腮红,有一种不胜娇羞的样貌,情绪的波动起伏正符合人们心目中奔放浪漫的艺术家形象。他们苍白,虚弱,忧郁,情欲旺盛,在低沉与高昂之间起伏不定,这些都被视为艺术家人格的表现形式,也是一种贵族的审美。
在浪漫时期,肺结核是“文雅、精致、敏感”的标志,健康反倒成了粗鄙和低俗。大仲马曾说“患肺病在1823和1824年是一种时髦”,而最时髦的生命终结方式,是“每次感情激动之后咳血,而且死于30岁之前”。英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拜伦曾一心希望自己能够死于此病,因为如此,“女士们都会说:‘瞧这可怜的拜伦,他死时看起来还那么迷人!’”肺结核就这样被浪漫派抬上神坛,成为风靡一时的“艺术家之病”。

被“钟爱”的音乐家
除了是美感的象征,人们还认为这种缓慢将人的生命力损耗殆尽的致命病,与艺术的创造力之间有着隐晦和神秘的关联。因为从现实状况看来,那些神经更敏感的艺术家们似乎罹患这种疾病的概率更高,而一种注定“向死而生”的生活似乎也能激发创作灵感。而在诸种艺术门类中,音乐又更特殊一些。
音乐被称为“艺术中的艺术”,相较需要借助媒介的小说、绘画等艺术形式相比,它更加抽象,于是创作音乐的音乐家们被视为需要更敏感、更细腻、更有创造力。有研究者认为,正因如此,音乐家群体中感染肺结核的比例似乎格外高:巴洛克时期的亨利·普赛尔,意大利作曲家乔万尼·巴蒂斯塔·佩戈莱西,浪漫时期的卡尔·马里亚·封·韦伯,挪威民族乐派的爱德华·格里格,以至我们非常熟悉的弗里德里希·肖邦和意大利小提琴家尼科洛·帕格尼尼……他们都曾罹患肺结核并被夺去生命。

关于肺结核是否真的能促进艺术创作,目前尚未有科学证明或有解释力的研究,并且文化批评者们正努力将这些“附加义”从疾病本身剥离。
在苏珊·桑塔格看来,不论是文学作品中对结核病的艺术美化,或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结核病的趋之若鹜,所谈论的都并不是这种疾病本身,真正起作用的是附加在其上的“隐喻”。而从浪漫时期开始,结核病正式登堂入室,被赋予种种附加的意义,“逐渐脱离了人的鲜活的身体,而演化为一个文学的幽灵(在浪漫主义者那里可能被奉为缪斯),最终则蜕变成一种神话“(吴晓东语)。苏珊·桑塔格还认为,因为彼时西欧贵族面临经济、政治地位失落的处境,所以试图用定义美学理想的方式来争夺文化上的领导权,而被审美化的结核病,即是这一历史下被创造出的新模型。日本批评家柄谷行人进一步认为,浪漫时期的结核病已经成为一种“身份、权力与文化的象征”,结核与文学在这里达成了一种“令人羞耻的结合“,而“将疾病和痛苦幻化为审美和愉悦”,表现的是“人类文化机制与价值体系中的某种‘倒错性’”。
不过,艺术创作本就是主观的产物,即便某种疾病的浪漫化有其社会建构的成分,相信谁也无法断言,作家的身体、精神状态与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之间毫无关联吧。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浪漫主义,不论是作为文学、音乐、绘画或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流派,都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艺术作品,尤其在古典音乐的历史中,是最重要的篇章之一。“豆瓣时间”近期与台湾东吴大学的彭光林教授合作,推出《解说式音乐会——30天听懂古典乐》成长营,为大家讲解古典音乐的鉴赏方法与诸种流派,而其不仅涉及浪漫时期,跨度从巴洛克时期直到现代派,对广大古典音乐爱好者来说是不可错过的一场视听盛宴。
了解更多成长营详情,请点击:https://m.douban.com/time/column/147

参考文献:
专著
1. 《日本现代文学的发生》,(日)柄谷行人著,赵京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月第1版
2. 《疾病的隐喻》,(美)苏珊·桑塔格著,程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3. 《飘零的秋叶——肺结核文化史》,余凤高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论文
吴晓东:《一片被蚀而斑斓的病叶——疾病的文学意义》,《书城》2003年04期
-
豆友PtZdod9YCQ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3-15 20:12:15
-
Missyouriri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1-10 15:11:00
-
思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06 21:35:12
-
这样来过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4-28 00:04:12
-
江断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4-21 16:46:29
-
八月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0-05 17:38:03
-
地狱少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9-22 12:25:13
-
四喜大丸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7-31 14:06:11
-
半船明月半舱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7-08 00:41:25
-
三七二十一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4-25 14:17:41
-
三七二十一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4-24 22:49:07
-
三七二十一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4-24 22:41:40
-
老南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4-18 08:37:14
-
strangelov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4-15 17:32:20
-
老豆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4-15 16:54:14
-
恐山revoi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4-15 16: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