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许知远的“格格不入”说开去
其实较早之前,在网络上就有听说过许知远这个人,当时也没有过多关注,只知道他是一个作家,媒体人。
2019年吴晓波频道年终秀,请来了许知远来助场演讲,上台后第一句话就是,这么寒冷的天气,还要假装非常有热情,这是有有生以来第一次最接近成功学的一次。然后引起台下一片大笑,这是整个年终秀的第一次。
在随后的演讲中,更让人感觉许知远是来拆台的,在整个秀的主旋律嘉宾们都在说互联网,新技术,正史无前例的在颠覆改变我们的生活的语境下,许说互联网弱化了我们理想,让人的灵魂变的空白种种。如此的格格不入,如此的特立独行,如此的随性自我,让我记住了许知远这个人。
1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渐渐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就是基于某一个内容引起了自己关注时,自己会饶有兴趣的研究关注下造就这个内容背后的人。也许,这是自己有意无意在搜寻他人的人生历程和生活方式,进而来探寻自我的参照系。因高晓松的乐观主义,随性洒脱风格,进而去关注他,看了他出的几本书和主持的几期视频节目。高从小博览群书,他提到说林语堂是他认为最活明白了的大师。因为这句话,我读了林的《生活的艺术》、《苏东波传》,读完之后不得不服林大师不仅是文学大师,真是一个生活大师,无论是吃饭,睡觉,工作,婚姻,交友,登山,玩石等等,他都能找到生活的乐趣。林评价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苏东坡一生都在被贬,颠沛流离,但在每个地方他都能过的风生水起,有滋有味。苏曾说,我上可陪玉帝,下可陪乞丐,这是多么怡然自得的一种境界。林在回答为什么要这《苏东坡传》时回答,就是因为喜欢,足可见苏对林的影响之深远。
二十年前我申请的qq号,个性签名写的是,乐天。这么多年从未变过。二十年前十多岁,正值青春,正是最真诚,最纯洁,有激情,有憧憬和梦想的年纪。时间可以改变一切,是的,二十年会发生很多事,人会发生改变。但是,回归初心,方得始终,只有回归至人心本源,才会活的不纠结,不舒坦。从高晓松到林语堂,再到苏东坡这一路的探寻之旅,联合二十年未变的qq个性签名,林语堂所崇尚的闲适,中庸,半玩式,随性豁达的生活方式是我追求的,严格来讲这里还应该加上村上的极简。从大的层面讲,这是我的价值观,是自我的审美判断,是符合自我的生活准则。
吴晓波说,在周末的晚上,你是选择去听一场音乐会,还是去公司加班,判断的依据,跟你的价值观有关,跟你的审美有关。我的审美和准则也许,不伟大,不出息,也不客观,也片面,但是出自自我,是真诚的,所喜欢的。做自己生活的主角,不要做他人戏剧舞台上的配角。谁说人的一生都应该活成世俗所认可的那样呢。如果都一样,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意思。
观察周遭能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我们称之为活的好的人,你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从不把他人世俗的评价放在眼里。每一个人要完成这样一个建设,都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越早完成就越容易体会到生活幸福之美。巴菲特6岁时候就明白了,投资股票将会是自己的终生事业,所以80多岁了还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吴晓波在大学四年完成了这个建设,就明确了职业上的偶像,参加工作后就在此基础上建立了10年的阶梯型目标,并为之坚持努力。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可悲的是,生活中大部分的人都没能完成这个建设,甚至是一辈子都未曾深入思考过。这是国人的悲哀,也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中国的孩子,从小到大,在这样教育背景下只要觉得学习好,听老师话,得高分就好了。但是,发现走上社会后,一切永不是如此简单。事业,成长,婚姻,父母,财富,健康,子女,当这一股脑都出现时,更多是茫然,是焦虑,是随波逐流,陷入在世俗的集体价值评判体系下生活,往往迷失了自我。要完成这个建设,我试图着去寻找答案?最终发现,别无他法,只有加强人文科学领悟经典书籍阅读,再结合自己摸索和思考。我依然在焦虑,在纠结,未找到一个舒服的状态,未有一种为了一个长远目标去匍匐前进的那份坦然、从容和坚毅。这说明书读的还不够多,思考的还不多?
2
重新拉回到许知远身上。
刚读完了许知远大学阶段24岁写的一本书《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比较难想象一个大学青年能有如此深刻的思想。许知远的文字里,每几句里就会出现一长串的书籍目录,对应的作者和人名。这些著作大多为外国名著,且好多我连听都没听过。许在文字中有表述说,大学里读了一千多本书,可悲的我从小到大,除了教科书外累计估计也不过百本左右。这样的状态,在事情的认知上,在思想上,能与人家在一个层面上吗。
许在这本书里的思想,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话就是“愤怒”。对这个时代,快消文化的愤怒,精神空白的愤怒,急功近利的愤怒,灵魂桎梏的愤怒...全书都是在对种种的愤怒的呐喊,发声,呼吁人们去追求精神灵魂层面的升华,人性深处原本应该有的那份纯洁、激情与自由。按我们的话讲,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文艺青年。
在如今的2019年里,许知远已是四十多岁大叔的年纪,却一点未变。2015中国青年领袖揭晓 获奖人,许知远上台发言“砸场”,许发言说,
“活动太冗长了,我好几次都想走。看到大家对娱乐、对明星那种发自内心的追求,对世界完全没有个体精神和审美,沉迷在肤浅的大众狂欢里。坦白说我刚才听那个对话,包括你们对那些问题的反应,我觉得是很可悲的事情。为什么一定要和父亲和解?在西方是杀父啊,做你自己啊,痛苦就是人生的一部分,无需改变,它就是伴随你一生,不能假装微笑。要对这个世界保持愤怒啊。我们已经陷入了一种假装点赞的习惯,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除此之外,许主持的节目《十三邀》,向各种嘉宾提出各种辛辣,令人难堪的问题。比如说,在采访马东时,许问,你怎么能去做这么庸俗的节目呢?放今天社会我们认为稍微”正常“一点的人来讲,都不会这么的去说话,他这不是有神经病吗?
吴晓波在给许知远的新书作序,有一段是这么写的:
“对于一个以“致富”为惟一生存准则的时代,丛林法则和达尔文主义的盛行似乎是一种必然。但是,总归要有那么一些人去呵护住最后那点理想的火星,总归要有那么一些人用夸张和尖利的声音去引导精神的方向。我们都是最终到达不了目的地的人—我甚至怀疑以“天生的全球化一代”自诩的许知远们能否真的走到那里。但是,在很多时候,这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像稻草人一样地矗立过,历史的大风总要从这里吹过,我们和它处在同一个方向”
在这个时代,也许许知远是那么的格格不入,那么的特立独行、那么的偏激、那么的愤青、那么的SB,是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遭绝大多数人唾弃的一个人。我相信,在每一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类许知远”式的“内在自我”人物,这个“内在自我”才是最真实的自我。只是,在商业繁华的喧嚣和浸泡下,这个“内在自我”日益式微渐行渐远,甚至已模糊不清,模糊的已没有勇气再去审视有这个“内在自我”的存在。在所有人都在为名、为利、为钱、为权去趋之若鹜之时,许同学将这种呐喊,这种愤怒,表达出来发声出来,这种勇气难道不应该值得去尊敬,去敬佩吗?也许,真正会有那么的一天,如吴晓波所说,“历史的大风总要从这里吹过,我们和它处在同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