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漫说2——纪念卢作孚先生(一)
北碚在我眼里是一个风水宝地,他不仅像一个低调、睿智的学者,她也像从历史深处款款走来身着旗袍大方、知性的民国女子,尤其是在我逛了北碚的老城以后,更这样认为,北碚是一座花园城市,是重庆的后花园,但最初的北碚并不是这样的。
(一)北碚名字的由来
嘉陵江有三峡,三个峡谷自北向南依次为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在合川和北碚之间的江段中因为被华蓥山的三个平行支脉横切形成而得名。如今的北碚就位于嘉陵江右岸的温塘峡和观音峡之间。其北有马鞍山,有一块石头深入江心,凡石梁之深入江心者曰碚,又因此地处于巴渝之北,遂叫北碚。北碚最初的原名是义和场,明末被毁迁至杜家街,后再迁马鞍山,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7年)巴县在此设镇,命名北碚。(参考刘重来教授《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
(二)北碚开拓者——卢作孚简介
北碚最初只是这西南三峡地区的贫穷落后的乡村,之所以能最终出落为嘉陵江边璀璨的明珠,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卢作孚。从1927年2月15日卢作孚正式出任北碚峡防局局长始,以嘉陵江三峡地区为基地开展乡村建设运动,一直到1932年去职,几年时间就给北碚带来了崭新的变化,“换了人间”,即使去职以后也一直关心北碚地区的发展建设。出于对北碚的喜欢,我也开启了对这位北碚开拓者的探索,带着好奇心我开始读有关他的书。
卢作孚,是北碚家喻户晓的人物,坐落于北碚公园的作孚园表达着北碚人一直以来对他深深的缅怀。
生平简介:
1893年出生于合川县城北门外的杨柳街,家里排行老二
1899年,6岁的卢作孚入私塾读书。
1901年,8岁进入瑞山书院,在学校他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热衷数学,在这里他遇到了人生的恩师张森楷教员,1907年14岁小学毕业,因家庭无力支出学费,不再入学,但他往后的人生并没有停下学习的步伐
1908年,15岁的卢作孚独自踏上了成都的求知之路。在成都从补习学校退学后自己在会馆里闭门苦读,后勤工俭学招收初中生开始授课
1911年,18岁,接受三民主义,加入同盟会,参与保路运动。保路运动后论功行赏,但18岁的卢作孚推辞了川东奉节的夔关监督,继续留在成都的补习学校教书,向报纸投稿为革命造势。
1914年,21岁,为接触新知识,辞去教职,远赴上海。再船上看到江山往来船只多悬挂外国旗,即使是华人的船服务质量堪忧,深感震撼。到了上海之后,目睹许多革命党人已经在十里洋场的纸醉金迷中堕落,以及北京政坛的阴霾,感到失望,所以在上海看了一整年的书,也是在这里萌生了“教育救国”的思想。在这里也结识了他人生中的贵人:黄炎培、黄警顽、赵连成
1915年,22岁,收到合川县立中学数学教员的聘书,启程返渝。次年在其兄任教的福音堂小学任数学老师。不到一月,因为在《四川群报》上发表的一篇揭露合川县知事贪污受贿的报道被诬陷,进了监狱,后由瑞山书院恩师陈遵宪奔走呼吁,被保出,自此在合川声名大振。
1916年5月到1917南夏,经卢志林的好友推荐在《四川群报》做编辑兼记者
1917年夏,接受合川县初级中学校长抛出的橄榄枝,出任监学和数学教员
1917年秋,24岁,经介绍在合川和时年16岁的蒙淑仪喜结良缘,余生两人相濡以沫
1918年,25岁,和恩师张森楷参与编撰《民国新修合川县志》
1919年初,26岁,受郑东琴所聘,任科员,这是他人生的首次公职
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接受成都《川报》创办人李劼人的邀请,到成都担任《川报》的主笔兼记者、编辑,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相应。
1919年秋,担任《川报》社长。这年冬,长子卢国维出生
1920年初,27岁,辞去社长之职,到江安县立中学任数学教员
1921年,28岁,生命中重要的一年,杨森兼任川南地方军政长官,这个素以“新文化军人”自称的师长,在泸县推行新政,建设新川南,给卢作孚提供了一个“教育救国”的机会,任教育科长,在永宁道推广教育改革。在这里,一方面是做好对民众的启蒙教育,建图书馆、办展览、开展讲座、邀请文化名流演讲、举办运动会,一方面改造川南师范学校,他的教育理想有两条:1、打破教科书,不用课本最低限度只能选择教本中的一部分作教材2、打开校门,使学生能与自然和社会接触。并未学校引进了王德熙、恽代英等人才。这年春4月,长女卢国懿出生。
1922年初,29岁,加入中国少年学会
1922年,四川战乱杨森败走,保守派张英接任川南道尹,禁止了卢作孚对川南师范做的一切改革,被迫辞职,“新教育”实验失败。8月携妻儿到重庆,思考新教育试验,认识到依赖武人办教育无用,要有自己的一份事业,想办理实业,这年末和好友郑璧成同赴上海、江苏考察。
1923年夏末,返回重庆,起初无业,在重庆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院任职,任职期间,废止填鸭式教学。次子卢国纪出生。
1924年,31岁,拒绝杨森四川省教育厅厅长的聘任,但借助杨森的力量在成都开设通俗教育馆,举办各类活动(很值得学习),后军阀混战杨森离开,罗泽洲攻入成都,卢辞去通俗教育馆之事
1925年,32岁,8月与彭瑞成、赵瑞清返乡,筹划他的事业。10月11日召集第一次航运公司资金筹集的发起人会议
1926年初,33岁,民生公司成立了事务所,卢作孚被推为总经理,之后购置发电机、建电厂、推广电灯。卢作孚开办民生公司以惠民为目的,引进现代管理方法,砍掉包办制和旧式服务,种种革新使民生公司日新月异。
1926年,受刘湘之邀任川江航运管理处处长,以半年为期,半年之后带领考察团赴华东、东北、华北考察,8月2日抵重庆,回来之后一是建设西部科学院,二是统筹“川江统一”大业
民生公司在合川崛起两年以后,1927年2月15日,受邀就任嘉陵江三峡峡防团务局局长(好累呀,终于写到这里了),峡防局最初的功能主要是打击土匪的,司令部在巴县北碚的文昌宫。在这里,卢作孚开始了他酝酿已久的乡村建设运动。到任后的第一项修建温泉公园,第二项肃清匪患,然后开始建设北碚工作。(北碚建设的工作以后专门再说)总之,两年时间让北碚从一个沉闷落后的乡镇变味了朝气蓬勃的试验区。这年此女卢国仪出生。
1932年,因民生公司事务繁忙,辞去峡防局局长之责
1935年,42岁,事业达到人生的巅峰,川江航运大业已基本完成,这对以后抗战时期的战时运输意义重大
1935年12月12日,42岁,受国民政府之任命,赴成都担任四川省建设厅厅长,保持清廉作风
1937年,44岁,七七事变以后,国难当头,开始了他平生最为悲壮的事业,淞沪会战之后进入全面抗战时期蒋介石听从刘湘建议决定迁入川渝地区,民生公司的轮船听卢调度用于运兵。淞沪战争,上海江苏一带的军工、民企、行政单位向大后方撤退,也会卢亲自安排并妥善安顿。民生和招商局、三北联合合作,抢救物资,被称之为“长江大撤退”,后又于危急之中组织了“宜昌大撤退”。为国家保住军事与民用工业的命脉、增强大后方建设的有生力量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7年,国民政为解决粮食问题,成立全国粮食管理局,派交通部长卢兼任粮食局长,在任期间结局了迫在眉睫的粮荒,后和国民政府高层关于粮食政策问题出现分歧不同意粮食统制,坚持不妥协,后深悟政坛险恶,面对蒋介石粮食部部长的委任坚辞不就
1943年,辞去交通部常务次长之职,回归民生公司
1944年,51岁,赴纽约参加国际通商会议(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以平等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1945年底,52岁,参观加拿大的造船厂,在这里和加拿大的银行谈成合作,但后面受到宋子文孔祥熙的掣肘,可见官僚强权财团对民营企业的压迫。
1946年4月,民生公司的重心由上游向中下游和沿海转移
1947年,54岁,3月底从美国返回后,拖着病体着手解决民生公司的财政困难,全面内战期间,像民生公司的民营企业大都处境艰难,民生公司多次遭到招商局的刁蛮。1947年初冬至1948年初,卢往返于渝、沪、宁三地,为解决民生的财政而奔忙,在这期间,民生公司的内部也出现了腐化。
1947年6月开始,总公司留在重庆,在上海成立总理办公处,卢坐镇上海
1948年,55岁,3月卢赴台湾考察
1948年,卢在香港办理分公司
1949年,56岁,从国民党军中在定海营救下公司被扣下的轮船。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卢滞留在香港,没有北上的迹象
1950年,57岁,向中央财委提出申请贷款和公私合营的要求,之后接受中共中央的意见,同意于6月离港北上,在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二次会议召开前夕,如期到达北京,先后受到毛泽东、朱德等人的接见。和中央达成公私合营的方案。9月初离京返回重庆。这一年,和公股代表之间关于公私合营问题发生严重冲突
1952年,59岁,2月5日民生公司的“民铎”轮在丰都猪牙子航道发生事故,2月8日在召开的“民生公司‘三反’坦白检举大会”上被关怀“揭发”贪污受贿。在生前各种压力之下,在生存和尊严间他选择了后者,2月8日下午他在民国路20号的家里,吃安眠药自杀(参考清秋子《百年心事——卢作孚传》)
这就是这位大公无私的中国伟大“船王”一生的大致履历,其中的故事很多,没有细细描述,留待以后有机会再说吧。
“要在社会上享幸福,便要为社会造幸福”
“忠实地做事,诚恳地对人”
——卢作孚


我爱北碚,我崇拜卢作孚先生,下次想继续传达一下他的乡村建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