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森堡:面对大自然,理性和克制或许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 高地朋友圈第五期回顾
他是最会讲故事的博物馆讲解员;
他一张嘴,就能带你追溯上千上万年的历史;
他在“一席”的人类学演讲全网点击量过亿;
他是知乎高人气科普专栏作者;
他是坐拥300多万粉丝的微博十大影响力大V;
他是河森堡,一个拥有性感大脑的知识型男。
3月23日,河森堡做客广州购书中心“高地朋友圈”栏目。
我在国家博物馆做讲解员有一个好处就在于,我在和观众交流的过程中,能听到很多奇思妙想。比如我在展厅里经常喜欢问观众一个问题:咱们来国家博物馆参观,大家都是人,自认为自己是人,这个问题不会有什么争论,有时候我会多问大家一句,大家凭什么说自己是人?

每次我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观众就会开始给我各种各样有趣的答案。有观众举手说:很简单,因为人类可以用两脚直立行走,这就是人类的一个很大特征。
后来我说,那企鹅也可以用两脚直立行走,对吧?所以企鹅也算人了?但又不能这么说。于是我想了想——哦,知道了,人类会说话。我们可以进行语言交流,却很少看到动物说话,看来“语言”是人们和动物之间清晰的边界?
但是,从本质上来看,所谓的“语言”是什么?就是振动介质。无论水还是空气,都可以传播声音,进而承载自己的信息和情绪。如果从更广义的“语言”的本质出发,就会发现并不是只有人类可以说话。
比如说达尔文时代,有些学者就发现,同一个物种的小鸟,因为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所以它们在叫声上就有细微的差别。换句话说就是小鸟也是有方言的,可能小鸟也分“北方叫”或者“南方叫”,可能分“普通叫”或者“粤叫”等等。
除了鸟之外,我们会发现还有一些物种,它们在海中得靠歌声来进行交流,它传递范围甚至超过一百公里,如果就传播效率来说,鲸鱼的语言甚至比人类还要高很多,如此看来,“说话”也不是人跟动物清晰的边界。

这时候就有观众眼睛一亮,说:我知道了,人跟别的物种之间最本质的一个差别在于人可以制作并使用工具。听起来好像是这样,因为这个是非常传统的一个观点,但我觉得未必。
我们在野外(探索的)过程中,曾经观察过特别有意思的例子:黑猩猩喜欢逮一种猴子,叫婴猴。因为这种猴子会发出婴儿一样的叫声,因此得名。婴猴,夜行动物,白天喜欢找一个树洞睡觉。
黑猩猩白天闲逛的时候,看见一个树洞它就瞅,凑过去往里面瞅瞅有没有婴猴。一旦发现洞里有婴猴,这黑猩猩就能够把婴猴掏出来吃掉。但黑猩猩它是一种特别鸡贼的物种,它不敢直接伸手去掏,它怕被咬到手。那这怎么办呢?于是,黑猩猩会拿着小树枝,去洞里逗那婴猴。结果逗不出来,毕竟婴猴也不傻。
于是,黑猩猩拾起地上的大树杈,用嘴不停地咬树杈尖,把树杈尖咬得特别的锋利,就好像矛尖一样的结构。接下来再把树杈子做成一炳长矛,把长矛伸到这树洞里,使劲捅这婴猴,把婴猴活活扎死在树洞里,再把婴猴掏出来撕碎、吃掉。
所以,黑猩猩它不仅会使工具,而且它会制作武器,把自己武装起来用于猎杀。

最后再有观众说:我终于知道了,人可以使用火,来释放自然界中的化学能,但是在自然界中很少看到其他物种也会做同样的事,会生活!
其实不是说完全没有,只是很少见。比如,咱们隔壁朝鲜平壤动物园就有只黑猩猩,它在长期地观察人类生活以后,学会了抽烟。这只黑猩猩会用打火机给自己点烟,在没有打火机的时候,甚至有人曾见到过他向游客借火来给自己点烟。
当然,抽烟是很消极的一件事,无论是黑猩猩还是咱们人类都不应该抽烟,咱们换个例子。
前不久在澳大利亚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有一次森林着大火,就有一种小鸟,特讨厌,它非要飞到林区叼起一根着火的树枝,飞到没有起火的地方去渡火,这样一来,它能把别的动物烧起来,然后趁机占便宜饱餐一顿。
所以,大家可想而知,“是否会释放化学能或者使用火”,甚至都不是人类跟其它物种之间清晰的边界。

那么诸位,让我们回到这个问题的开始:人类跟别的物种之间清晰的边界到底在哪呢?
截至今天,这个世界上有一个非常伟大的动物学家,叫珍妮·古道尔,她在野外观察了50年的野生动物,尤其是黑猩猩。这50年的科研工作结束之后,珍妮·古道尔说出意味深长的一句话: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发现任何一条清晰的边界,可以把人类跟别的物种截然分开。
无数个证据和事实都清晰地指向一点,那就是人类是自然界中普通的一员。严格来说,我们和别的物种没有任何本质上的不同。我们并不比他们高贵,它们也并不比我们低贱,我们只是自然界中普通一员。
所以诸位,正好借这个机会向大家倡议一下,如果大家以后有机会接触自然界的野生物种,尽量不要去伤害和侮辱它们。
在面对大自然的时候,理性和克制或许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虽然经常自诩万物灵长,是这个星球的主人,但其实我们跟别的物种之间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差别,我们和别的物种一样,都受这个世界最根本的规律的支配。所以我觉得,当我们想通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或许就可以用一种客观理性的方式来重新看待我们这个物种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