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娜凯威:低声教育,是我们给孩子最大的尊重

人在表达愤怒的时候,常常会不自觉地提高自己的声音。
特别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常常会用怒喝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犯错的愤怒,却忽视了这样的教育带给孩子的伤害。
01
上周末,去超市进行大采购时遇到了一对母子,小男孩看起来10岁左右,因为在超市中乱跑被妈妈给大声责骂,很委屈地哭了。
其他顾客大多是一副“熊孩子就应该这样管”的表情,男孩之后跟着妈妈一路都显得格外沉闷。

回家的路上,我把这件事讲给了两个孩子听。
女儿问我:
-“那个阿姨好凶啊,为什么她要骂那个小哥哥?”
我解释是因为那个小哥哥不听话,在超市里面乱跑,这样不仅他会很危险,也会给其他客人造成危险,而且他一直不听话,那个阿姨才会这样生气。
女儿这时候跟个小大人一样叹了口气说:
-“唉,大人就是喜欢一生气就骂人,根本不考虑我们的面子。”
这个时候我竟有些回答不上来。
从一定角度上讲,很能够理解那位妈妈的心情,自己的孩子横冲直撞,怎么说都不听,不骂一顿简直没有一个消停下来的时候,或许她也不想这样对孩子,但除了这样之外她可能也没有什么办法让孩子可以立竿见影地变得听话。
02

记得小时候,只要我一听到父亲的怒喝声,就会吓得一颤,甚至走在路上,听到别人大声说话也会觉得有些害怕。
有了孩子之后,我也常常将原生家庭的“高声”带到对孩子的教育中,女儿小时候不小心打翻了东西,我就会用很大的声音说:
-“怎么回事?”
其实我只是简单的一句询问,但是女儿却被我吓得战战兢兢,在那之后的挺长一段时间中,只要我提高声音,就会立刻变乖。
但这不是孩子真的变乖了,而是因为恐惧。
因为孩子害怕我们大声说话或是斥责他们,所以他们才会变得乖巧,而这种“乖巧”其实就是我们父母在亲手将孩子变得胆小。
每个被家长一吼就会变得听话的孩子,他们心中都藏着对父母“声音”的恐惧。当他们战胜对“高声教育”的恐惧,就会变得更加难以管教。
所以父母真正应该给孩子的应该是“低声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是靠一时的威严和怒火“吓”住孩子。
忍住,淡定,控制。这三个词反映了一个人对自己情绪和怒气的平衡,别让愤怒模糊了你的双眼,别让“原生家庭”的痛延续到自己孩子身上。
这是我们作为父母的基本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