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设障”——想太多却不去做,也是逃避可能的失败
武志红在公开课里降到心理学的一种现象——“自我设障”。
“自我设障”的书面定义是指在做事前,先给自己预设障碍,做出对成功不利的言语或者行为,最后将失败推脱给事先预设好的理由。这是个非常常见的问题,比如,期末考试前通宵游戏第二天裸考,比赛前故意让自己身体受损而无法发挥正常水平,又或者是夸大自己的劣势而为可能的失败做铺垫等等。究其目的,其实是在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和逃避全力以赴后仍然失败而受到他人嘲笑。找一些看似合理,实则自欺欺人的理由来安慰和说服自己,失败是因为其他无法避免的客观因素,或者其他感性因素比如心态不好,状态不好等,不是自己能力上的缺陷。对很多人来说,面对自己努力了也不过如此的结果,是需要很大勇气的,没人愿意承认自己的笨拙,也不想自尊心受到伤害。虽然短期内,这种行为可以保护自己,但从长远来看,会逐渐扭曲人的心智发育,事情会极度恶化,最后弊大于利。
如何处理和解决“自我设障”问题?
一、降低自我意识
“自我设障”很大的原因是过度在乎别人的眼光,担心别人眼中的自己,形象受损。但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或事,没办法做到面面俱到,让每个人都喜欢你,称赞你,批评和异口是不可避免的,为了迎合他人而损害自己的利益,只会扰乱自己的行动力和生活轨迹,最后得不偿失,徒增烦恼。
研究表明,当我们在人群中更少察觉自己的时候,受到批判所带来的不适合焦虑就会少很多。因此,需要时不时地提醒自己,别人根本没有在注视着你,也不在意你的进步或失败。你不需要为了别人眼里的优秀的人而发奋图强,因为喜欢的人,不管你变成什么样子,都会一如既往的关注你,讨厌你的人,即使变成了他们想象的样子,仍然不会正眼看你。你做的每一件事,一定是你自己想成为怎么样的人,或者你爱的人希望你成为的样子,自愿为之努力。这其中的得失,也是你自己去评判,跟旁人无关。
二、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
成功不是唯一的标准,目标不是像数学题,只有唯一的干巴巴的答案,凡是没得出答案前,都是未成功状态。这样是不对的,在生活中,我们很难做到100%,对成功过于严格,对结果过于专注,会降低我们的幸福指数。但其实,并不是任务达到100%才算成功,我们每天都可以成功。比如,我们制定了一个减肥目标,在3个月内瘦5斤,只要我们按照计划,每天坚持执行下来,即使3个月后,只瘦了3斤、4斤,我们仍然算是成功的。这种满足感来自自身,而不是大众的评判和规定。
听完这节课程,不用细思,就已极恐,这说得不就是我吗?字字啪啪打我脸上啊!
比如交论文前就立志要在提交论文以后,开启健身计划。刚交完的3天里,整天宅在寝室玩游戏看剧,连饭都顾不上吃。总是拿前段时间太累了需要修整,没钱报健身房,天气有点冷,身体不好blabla为由,拒绝行动。又或者是挣钱这件事,想到了个稍微不错的idea,却迟迟不深入研究,总是想着明天开始,或者时间还早,或者可行性低为由,一直拖到了现在。往大了说,还有什么要多学习啊,成为有智慧的人;要注重外表,成为优雅的人;要知足常乐,成为乐观的人等等。
失败的原因之一,在于逃避失败。给自己定目标后,在脑子里把行动计划安排得规规矩矩,觉得还没做,就已成功一大半了。然而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往往会因为担心实际操作中跟预期设想的有出入,或者行动中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远远大于目前所能承受的程度,又或者是错误的预估了自己的懒惰和自制力,最后的结果是,止步于想,不愿付诸行动和努力。这都是在逃避可能出现的失败,保护自己那所谓的自尊心和面子。
失败的原因之二,在于目标过多过大。回想制定目标的初衷,大部分是因为身边的人或者社会大众的偏好,不是自己心中所想,目标本身是不合理的。为了迎合大众审美,总是以别人的样子给自己打板,不顾自身实际情况,盲目要求自己,并且还不愿付诸行动。最后的结果就是,幸福感越来越低,每天都活在深深自责但又一直在逃避的状态。这些目标没有基于我的现实情况,违背个人意愿,成功率偏低,自然很难达到。
这段时间,我过于自卑,常常自我否定,搞得自己心烦意乱,无所事事,浪费了很多本该起舞的岁月,实在太不应该了!需要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自己,取舍目标,提高幸福度。

© 本文版权归 jiajia心如止水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