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这个女人
严格地说来,三毛死过两次。1956年还在学生时代的三毛便有割腕自杀的经历,好在发现及时,被人救了过来。而那时的三毛还不是台湾女作家三毛,只是一个常常受到数学老师墨汁涂面和为看小说而逃学的叫陈平的中学生。我相信一定是上天的眷顾让她不死,才会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一位哀婉凄艳的流浪作家形象。但上天的眷顾不是无止息,对于不珍惜生命者,它要做的只有成全。于是1991年1月4日的凌晨,在台湾荣民总医院三毛以一条肉色丝袜绕颈窒息身亡,生命止于48岁。虽然以自杀这种粗暴方式终结生命的作家绝非三毛一人,但直到今天,谈起她我们依然不得不扼腕。
说起三毛,总会出现一个高挑着身子,披着长发,携了书和漫游世界的流浪文艺女青年的形象。背景一定是撒哈拉广袤荒凉的沙漠,而骑在骆驼上的三毛却不言不语。这是三毛留给我们最坚固的模样,从《撒哈拉的故事》中能强烈感受到。但三毛初入文坛并不是以写撒哈拉的风土人情开始,而是以小说《惑》。那时是以陈平之名,时间是1962年。不得不承认,三毛早期的小说和散文总是集中表现台湾青少年的苦闷和对台湾现实的不满。如《惑》中“我”感到“失落的狂乱”,“被消失的痛苦”;《极乐岛》中女主角也深刻理解友人自杀的原因;《异乡之恋》更把流落异国他乡的男女主角的寂寞和消沉写得令人心碎。在这些作品中,毫无保留地出现三毛成长时期的影子,也因如此,内容的单一,情感的匮乏便在所难免。
三毛真正被文坛注意,是她离开台湾后,到处流浪时写的文章。内容开始丰富多彩,以至光怪陆离,内容也变得“健康、豁达,洒脱不羁”。其中最令人称道的也是三毛作品的标志,便是那些写撒哈拉大沙漠和大西洋中的岛屿、以及中南美各国所独有的景色、特有的人和事的文章。尤其是对沙漠中不同人物、不同生活以及不同命运地描绘,更是具有浓烈的地域特色,是许多读者闻所未闻的。她的作品情节新奇,情感真挚,带有女性特有的温柔亲切,细腻委婉。这与冰心不同。冰心某些作品总带有些“病态”情绪。三毛说:“我所写的,都是我的生活”。话虽如此,但三毛并非狭隘,她总是通过生活的变迁来反映那个时代、那个国家、那个地区人民的生活和命运,同时又流露出一种悲天悯人的大慈悲和坚强的勇气。
我想三毛的成就绝非来自于自己,爱人荷西在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年三毛不过是在一本地理杂志上看到介绍撒哈拉的图文,便莫名其妙地萌发了想离开富裕家庭和繁华都市,跑到沙漠去的想法。荷西知道她是个下定决心便永不悔改的人,就辞了工作,提前一年到撒哈拉去找工作,等一切安顿后,就写信让三毛过来,在《白手起家》中三毛详细写了这件事。毫无疑问,恋人的支持与鼓励是三毛情感的支柱,这样才会有后来荷西意外身亡后三毛一度想要去死的想法,而那时的作品便有了极大转折,情感急剧下沉,这和李清照何其相似。荷西死后,琼瑶曾劝她要好好活,不要自杀。三毛答应了,但又食言了。这是三毛一生中第一次出尔反尔,也是最后一次。
三毛的作品多以第一人称叙述,我不知道这是否受到日本私小说的影响,但客观来看过多采取这种方式会给人平铺直叙而少跌宕摇曳的感受,似乎三毛只爱固守于自己那份小天地中独自做梦,这实在有些拒人千里之外的冷漠。斯人已去,无论我们如何评价,都已是明日黄花。我个人认为在才情上,李清照、张爱玲和三毛,是可以并驾齐驱的;在对待生命价值的态度上,她和海子、顾城等是同种性情之人。三毛说她用“三毛”这个笔名,一半以上的原因是承认自己的渺小与平凡,生命只值三毛钱。也许从那时起,便酿就了她视生命为草芥的错误,永生都无法更改。
-
你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4-18 09: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