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的批判性逻辑思维
《学会提问》这本书教授的不仅仅是让你学会如何发问这么简单。它旨在教授你形成批判性思维,它的核心点在于关键问题,所有批判性思维都从关键问题中成型。掌握批判性思维是有一套流程方法可以实践的。
一、提出好问题——从批判性思维开始 批判性思维要求:(1)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2)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3)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由于社会多样性,很多事件的发生都与自己无关,若对此提出一些批判性问题,只会是浪费时间和精力,所以,去客观评估一个问题之前,最好先问一下自己:这个问题关我什么事? 弱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捍卫自己现有的立场和看法。强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估所有断言和看法,尤其是自己的看法。 列举一些关键问题: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理由是什么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证据的效力如何 有没有替代原因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有什么重要的信息被省略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价值观指的是人们认为较有价值而没有明说出来的观点,它们树立了一定的行为准则,据此我们来衡量人类行为的品质高下。批判性思考的人所拥有的主要价值观有:(1)自主性(2)好奇心(3)谦恭有礼(4)以理服人者逢之必敬。 我们要宁可在理由充分、证据确凿时反复无常,也不要在缺乏论据、强词夺理的结论上执迷不悟。 我们之所以思考,是因为要大道一定的目的。而接受或拒绝一个立场,决不能依靠感情上的冲动。
二、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如果找不准作者、演说者的结论,你就会曲解别人的意图,这样做出的回应也就显得驴唇不对马嘴。 论题是引起对话或讨论的问题抑或争议。它是后续所有讨论的驱动力。 描述性论题指的是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各种描述的精确与否提出的问题。 规定性论题是指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所提出的问题。 所谓结论,即作者或演说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结论必须要有推论,否则那只是在表达一种观点。 找到结论的方法: (1)问问论题是什么。一般论题会在文章标题或开头第一段。 (2)寻找指示词。结论之前一般有指示词引导。比如,因此、表明、由此可知、证明、显示出等等。 (3)在可能的位置查看一下。结论一般在特定位置,例如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4)记住不肯能作为结论的东西。比如,例句、数据、定义、背景资料、证据等。 (5)检查一下交流的语境和作者的背景。 (6)问一问“所以呢?”有时候表达比较含蓄,我们要问一下“所以呢”来总结得出结论。
三、理由是什么 只有问一问别人为什么持有这样的观点,并得到一个明确的答复,才能公正地判断为什么应该统一它。 所谓理由,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个结论的解释说明或逻辑依据。 一个论证由一个结论以及支撑这一结论的各种理由组成。 理由的提示词有:由于、鉴于、研究显示、第一、第二、第三等等。 结论本身并不是证据,它是一个由证据或其他看法支撑起来的看法。
以上两点(结论和理由)是弄明白一个人在讲什么的基础。理解以上两点,基本可以在交流中get到别人想要表达的观点。但要评价别人的观点,还需要做更多努力。
四、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如果每个词都只有一种潜在的含义,而且大家都认同这个含义,那么迅捷有效的交流更有可能实现。可惜的是,大多数词语都有不止一种含义。 不管是在结论中还是在理由中,往往会有一些词词意模糊,存在歧义。以至于我们难以get到相应的观点。而这些存在歧义的词就是我们要注意的关键词。 很多时候那些饱含感情色彩的词语会让你的思维短路,所以要对术语引发的感情保持警惕。
五、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在所有的论证中,都有一些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特定想法,但通常情况下他们却不会明说出来。就好像你眼看着魔术师把手帕放进了帽子里,出来的却是一只兔子,而你压根儿就不知道魔术师暗地里到底玩的什么把戏。 所谓假设,就是一个看法,通常没有明说出来,而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并用来证明其表面的推理论证。 价值观假设,就是在特定的情形下没有明说出来的喜欢一种价值观(成立)超过另一种价值观的偏向。 描述性假设,是指没有说出来的关于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是怎么样的一种看法。
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判断结论的可接受程度或者价值大小。前面(结论、理由、歧义关键词、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四个问题是开启评价的开端,接下来则是评价推理的价值大小或质量高低。
六、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判断交流者的推理是不是以错误的假设为基础,是不是他通过逻辑上的错误或带有欺骗性的推理来糊弄你,就要特别小心推理过程中的那些诡计花招。 所谓谬误,就是推理中的欺骗手段,作者有可能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服你采纳其结论。 常见的手段有: (1)提供的推理需要明显错误的或者让人不能接受的假设才能成立,因此使推理和结论显得毫无关系; (2)把那些明明和结论无关的信息弄得好像和结论有关,以此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3)看似为结论或证据,而证据算数的前提取决于结论本身已经成立。 各种谬误,详见文末。
七、证据的效力如何: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和专家意见 如果有人对出示证据这一简单要求的反应是怒火中烧或退避三舍,往往是因为他们觉得尴尬难为情,因为他们意识到,没有证据,他们对自己的看法本来不应该那样底气十足。 所谓证据,就是持论者所告知的明确信息,用来证实或捍卫一个事实断言的可靠性。在规定性论证中,需要有证据来证实属于事实断言的理由;在描述性论证中,需要有证据来直接证实一个描述性的结论。 所谓直觉,就是我们相信自己对某件事有直接的额洞察力,却不能有意识地说出理由的过程。
八、证据的效力如何:个人观察、研究报告和类比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类比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做出了错误的假设:两样东西在一两个方面有相似之处,它们在其他重要方面也必然会有相似之处。
九、有没有替代原因 人类都有这种强烈的倾向,愿意相信如果两件事紧随前后发生,那么第一件事肯定导致了第二件事。比如你可能在写出了一篇极出色的论文的同时戴了某一顶帽子,所以现在你一逢到写论文就坚持非要戴同一顶帽子不可。 得到的教训: (1)很多类型的事件都可以通过各种相互替代的原因来加以解释。 (2)专家可以检查同一证据而发现不同的原因对其加以解释。 (3)大部分持论者只给你那些他们喜欢的原因,独立思考的读者或听众必须自己找出替代原因。 (4)想出替代原因是个创造性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这类证据不会是一目了然的。 (5)最后,特定因果断言的确定性和言之成理的替代原因的数量正好成反比。因此,找到多个替代原因可以让批判性思考的人真正受得理智而谦逊。
十、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当你遇到听起来让人动心的数字或者百分比,一定要当心!你可能需要其他信息来断定这些数字到底有多让人动心!
十一、有什么重要的信息被省略了 推理说服力不够强,并不是因为说出来的不顶用,而是因为省略掉的太关键。就像马所戴的一副眼罩,眼罩让马心无旁骛全神贯注于正前方的道路,但同时也阻止了它去关注某些特定的信息——也许是至关重要的信息。
十二、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很少有重要的问题我们可以用简单的“是”或斩钉截铁的“不是”来回答。 结论只有在某人对理由的含义进行特定的解读或者假设之后才能得出来。
各种谬误举例: 人身攻击谬误:指针对个人的人身攻击或侮辱,而不是直接反驳其提供的理由。 滑坡谬误:指假设采取提议的行动会引发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事实上却有现成的程序来防止这类连锁事件的发生。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指假设因为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未解决,那么这种解决方案根本就不应该采用。 偷换概念谬误:指在论证中关键词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一旦不同含义之间的转换被认出来,这个论证就讲不通了。 诉诸公众谬误:指通过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这一观点的说法来竭力证明某个论断有道理,错误地假设大部分人喜欢的一切就是有道理的、可以接受的。 诉诸可疑权威谬误:指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但该权威对这个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 诉诸情感谬误:指使用带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常被用来加以利用的感情有害怕、希望、爱国主义、怜悯和同情。 稻草人谬误:至歪曲对方的观点,使它容易受到攻击,这样我们攻击的观点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指当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设只有两种解决方案。 乱扣帽子谬误:至错误地假设因为你为特定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你也就合情合理地解释了这一事件。 光环效应谬误:指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感情认同的美德词汇,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致检查其理由。 转移话题谬误:指一个不相干的话题被插进来,将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面转移走,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来帮助赢得一场论战。 循环论证谬误:指在推理过程中已然假设自己的结论成立的论证。 以偏概全谬误:指一个人仅根据群体中极小一部分人的经历就得出有关整个群体的结论。 强求确定性谬误:指认为一个研究结论如果不是百分百确定的话就应该被抛弃。 错误类比谬误:指有人提出一个类比,其中却存在重要而又不相关的不同点。 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指依赖并不足以解释整个事件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因素来解释一个事件,或者过分强调这些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的作用。 因果混淆谬误:指将事件的起因和结果相混淆或是认不出两件事之间可能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忽略常见原因谬误:指认不出两件事之间之所以有联系是因为常见的第三种因素在起作用。 事后归因谬误:指假设某件事乙是由另一件事甲所造成的,仅仅因为乙在时间上紧随在甲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