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我的第二人生
2011年12月16日,五月天发行第八张录音室专辑《第二人生》,专辑分为《末日版No Where》和《明日版Now Here》两个版本,在封面装帧和曲序上均有所不同。距离七砖《后青春期的诗》三年后,五月天再次出击,特别选取当时最有讨论热度的世界末日作为专辑主题,但在如此荒凉绝望的背景之下,专辑核心传达出的却是,如果最后末日没有到来,你就有机会选择你的《第二人生》。在一年后的金曲奖上,五月天凭借《第二人生》获得七项提名,六项大奖,可谓是当年的最大赢家。 以上都是新闻通稿大杂烩,看看就好。或者说,它代表相信音乐,代表媒体,代表业界在当时对于《第二人生》的总结与肯定。而在距离《第二人生》发行8年之后,让我,以一个普通乐迷的角度,再对这张专辑下一个评断的话,我会说,这是一张综合质量超过《自传》,在五月天的九张录音室专辑中占据顶点位置的“天成之作”。 我说是的综合质量,也就是说,它包括歌曲质量,封面装帧,专辑设计,概念立意等等。 就先说封面装帧, 其实五月天的封面设计历来都不是专辑的重点,但对于《第二人生》来说又有一点不同,就是双版本所导致的双封面。在写这篇文之前我曾经问过几个朋友,两个版本的封面更喜欢哪一个?答案居然完全持平,并且是相当排他性的喜欢,可见五月天在封面的选择上并不是简单的挑张照片了事,而是确实有照顾到两种不同的审美,并且与专辑的不同版本相契合。是明亮或是阴暗,从专辑封面的色调上就有所表现,讲到这里,我就忍不住想要黑一下《自传》那个糊的像是盗版并且毫无美感可言的封面,发行了这么久我还记得也是真的恨了。 除了封面之外,双版本的差距就是曲序上的编排。这也是歌曲之外,《第二人生》在专辑设计上,一个常常被拿来讨论的点,仅仅曲序和封面不同,就分别做两个版本的专辑,是不是把死忠歌迷当提款机,是一种纯粹商业上的考虑?或者说,再讲的难听一点,是不是在圈钱?凭心而论,我觉得不是的,或者说,我觉得这种因为曲序的不同,想要表达的东西不同,而衍生出的新版本是应该被理解的。毕竟在这里五月天没有用特别独有的东西去引诱购买,我相信如果他们给两个版本都安排一个非常有分量的预购礼那么歌迷即使恨得咬牙切齿也会照单全收,或是像《自传》的USB版,那就是纯粹的想要你的钱没商量。至少在《第二人生》的时期,他们还是会为这样的商业行为找一个音乐性的理由。 当然,如果你仔细去研究《第二人生》的曲序,你会发现不管那个版本的逻辑性也都只能说是一般,末日版相对更顺一些。毕竟《2012》做引子,要比《有些事现在不做 一辈子都不会做了》契合背景的多。《OAOA》的收尾也要弱一点。明日本应当充满希望,但《第二人生》里的希望是要在切实的尝过末日之后才会有感染力的。 那么跟着末日版的曲序,首当其中的就是《2012》。 大概从《为爱而生》开始,五月天的编曲就开始全面变柔。《后青春期的诗》可以说是流行化巅峰,早期的摇滚味已经相当淡薄。当然,我并不是要说五月天伪摇之类的屁话,但看到《2012》这样做的比较重的编曲还是会眼前一亮,更加可贵的是,他虽然很重,但是不燥。我是很怕燥的。所以我对很多自诩摇滚乐团摇滚乐手做的歌一向敬而远之。可以说五月天在编曲上的良好听感是我开始关注他们的源头。阿信后期写的大部分曲子在旋律性上都只能说是一般,那么一个合适的编排自然是决定成品质量的重点。实际上,我一直都认为,五月天之所以能在华语乐坛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最大的原因就是作曲和编曲。虽然很多路人不能在这方面提出什么专业性的意见,但他们已经用耳朵作出了选择。只有在听感上过关的歌,才有被谈论歌词的可能。否则,就只会被淹没在网络时代巨大的歌曲海洋里。《2012》也是阿信少有的写的比较有批判意义的词,他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针对末日,环境,战争和生活做出警告和预言。并且用“请对自己说”引出后面的歌曲。当然,《2012》的作词,有我很不喜欢的一点,也是阿信后期作词的特色,疯狂排比。看起来很有逼格,但疯狂排比是没有感情表达的,也就是这种纯粹讲道理的歌才不会觉得违和。 接着是一系列代表青春,情感,遗憾与怀念的歌曲。算是每个人面对末日都必然会有的情绪。虽然这几首歌的曲序没什么内在联系,但是从《2012》过渡到《仓颉》还是一种大场面的延续。这首石头交出的曲子延续了他一贯的特点,很宏大,也很浪漫。阿信的立意也算是和曲子契合。不管是仓颉造字的背景,还是文字失效瞬间的诠释都是非常特别的切入点。但是,但是,这么好的曲子这么好的立意,非要写成情歌我也是不懂了。虽然说这个情不一定是指爱情,而是一种遗憾想要挽回的心情。但是在《仓颉》里感情确实是整个表述的核心,而不是一个外壳。但真的去讨论感情上的真挚坦诚,他又比不上《我不愿让你一个人》。就是这种明明还能更好的状态最让人怨念。《第二人生》里石头贡献的两首曲子,《仓颉》的作曲质量无疑是高过《星空》的,但是《星空》的表现力要强过《仓颉》。这就是词曲唱编相互配合的结果。 《洗衣机》是怪兽的曲子,其实五月天五人在曲风上还是有点区别。比如怪兽惯有的温暖和洗脑。虽然说《第二人生》我挺少拿出来单独听某首歌,但是在大学时期还是蛮喜欢单循《洗衣机》的,很适合用来做BGM。但真的说到《洗衣机》的神来之笔,还是阿信最后的那段作词。阿信后期的作词有的时候会给我一种高考满分作文的感觉。比如说《洗衣机》最后的翻转和《最好的一天》的结构。还有在遣词造句上的疯狂排比。这就导致七八九三砖五月天大部分的词和曲是完全脱离的。加上后期阿信咬字太过用力,到了《自传》基本上不看歌词你是听不出来阿信在唱什么的,是的,《后来的我们》首播的时候我就是这么想的。 《歪腰》算是在《第二人生》里五月天比较少拿出来唱的歌了。日系中二热血。“命运你就来吧绝对不求饶”。整体编曲的感觉也是比较“燃”。老实说,《歪腰》在励志上,是比《倔强》要实在很多的。“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可以用来打鸡血,可以用来在逆境里鼓励人。但是他讲述的是一种情绪,是秉持的信念。而《歪腰》里面“志向越高越弯的下腰”则是方法,是用骄傲与现实交换成功的可能。虽然阿信用了一种比较戏谑的口吻来讲。但是联系到早期五月天在综艺上的不顾形象,贯彻九张专辑始终的牺牲个性以传达理念的原则,特别是《神的孩子都在跳舞》之后的“流行化”和”爆红”,仍然有特别的味道。 《干杯》在《第二人生》里可以说是出圈的歌。在B站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自制版本和剪辑。当然这也归功于《干杯》有一个拿了金曲奖的mv,虽然要我说这个mv和歌曲也不是完全贴合的。五月天在七八九三砖的青春题材上。其实有一个很明显的脉络,就是从《笑忘歌》到《干杯》再到《好好》,距离少年时代越远,其中蕴含的情感也就越加复杂难言。《笑忘歌》是毕业歌。是尚在青春时的约定,《干杯》也是毕业歌,但是他讲的是毕业之后的事情,是初入社会,青春尚未消逝之时的拉锯和祈愿。《好好》的时间感就比较强了,像是十年之后,青春已远,再回顾这一切时所剩的一点不甘心忘记的遗憾。在这里我还是忍不住想要diss一下五月天后期的青春题材,青春是永恒的主题没错,但阿信笔下的青春,永远光鲜亮丽,永远令人怀念。阿信写出的”我们”,始终充斥着某种遗憾,始终想要回到过去。老实讲,我觉得这不完全是共鸣,而是一种心理需求。阿信窥破了人心的弱点,是对曾经付出过的,拥有过的无限美化与怀念。七八两砖的青春题材,都很难讲是不是阿信对自己生活的思考。对于五月天这样已经有了足够影响力可以去传达自身理念的音乐人,我更希望阿信在窥破了大众的心理弱点后,能“借力打力”的告诫些什么。就像《自传》里隐约透露出的“与遗憾相处”。当然,《干杯》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这个迹象。那就是“说出一直没说对你的感谢”。其实《干杯》的歌曲含义,再往前走一点点,就是《如果我们不曾相遇》,但是对缘起缘灭的感激,比起单纯的描摹“回忆酿的甜”,就要深刻的多,也更有意义。 《我不愿让你一个人》。我曾经拿来写过很多次文章。从质量上来讲,曲写的很一般。词也填的大路货,和《突然好想你》比起来大概差了一百个《后来的我们》。但是市场终究是喜欢情歌的。如果你拿着《第二人生》去让路人听,能获得最大众化反馈的仍然会是《我不愿让你一个人》。但让我比较喜欢的一点是,无论是诺亚方舟演唱会,还是高雄气爆时的封街义演,五月天都用这首歌表达了一种不含爱情因素的祝福和陪伴,这也是我现在对这首歌的理解。歌曲的生命力并不是完全看质量那么简单,能否多层次的理解也是很重要的组成因素。 《星空》,是一首点比较难抓的歌。同样是石头的创作。但是这一次阿信就学聪明了,他也没有给一个很明确的主题。虽然后来我有找到一个半官方的角度,就是《2012》里那一句,“再看最后一眼青春的星空”。但要细究起来,《星空》表达的含义还是比较复杂的。就如同我们看到星空时,所涌现的复杂情感。阿信不执着于排比的时候,写出的词还是有相当美感的。五月天后期的歌大多词曲分离,各讲各的故事。《星空》是比较少见的词曲都保持在同一种感觉,并且具有较强画面感的作品。前段时间跨年的时候,五月天也放出了在人生无限公司演唱会上重新编曲的《星空》。但是要比较的话,我还是更喜欢CD版一些。 《三个傻瓜》应该是五月天第一次尝试大量的将管弦乐加入到编曲中。这种风格也延续到《自传》的《人生有限公司》里,但是如果你把两首歌放在一起听,会发现《三个傻瓜》在听感上还是要比《人生有限公司》舒服的多。这应该和乐器的编配,整体混音制作都有关系。《三个傻瓜》末尾的一段solo在五月天solo史里也是必须拥有姓名的,怪兽还真的是受了松本孝宏非常深的影响。老实讲,在一开始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是对歌词比较有感触的。可能因为那个时候我还在学生时代吧。但听久了,特别是工作之后,就对阿信这种描写成长的方式有些免疫。我们变成大人,失去自我,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过程,也是很好的题材。但是他绝不仅仅是生活(学习)压力,存款楼房,遗忘梦想。在这方面,阿信写的非常单线。但现实往往是灰色的。不能单纯的归结于现实的压迫,也有自主的选择。以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三个傻瓜》《人生有限公司》甚至《转眼》。都有一种对人生的弱化。缺乏这一题材应有的厚重感。这恐怕也是五月天在七八九砖之后,在自身已经离开了青春很远之后,还会被粉丝视为“青春梦想代言人”的原因。 七首代表着各种各样情感与情绪的歌曲之后,在专辑过半的位置,五月天笔锋一转,开始将这些情绪进行收束,为之后的高潮进行铺垫。而承担这一位置的歌曲,就是《OAOA》。这可能是我喜欢五月天这几年里,唯一一首因为live改变观点的歌。一开始我对纯粹搞气氛的功能性歌曲都是保持一种非常不屑的态度,什么“快张开你的嘴”,阿信写词还有没有节操了。后来在两场live,无数次的ktv复刻里,我终于get到这首歌的“魔性”所在。例如说主歌的节奏感——在演唱会上玛莎怪兽石头也会带着观众打拍子。例如说副歌对于情绪的宣泄。没有太多意义的歌词和洗脑的旋律配合起来,在气氛到位的状态下会觉得格外爽快——带气氛的歌嘛,爽就对了。因为《末日》和《明日》这两段不同的纯音乐,《OAOA》也衍生出两个版本,分别对应专辑的明日版和末日版。一般演唱会上唱的都是明日版。但是我更喜欢……日文版。五月天的编曲风格真的是很日系了,换个语言完全不违和。说起来这首歌很适合打call的,不晓得武道馆live的时候有没有大佬带call啊,配合荧光棒场控效果绝对秒杀所有日团。 接下来的两首歌,《第二人生》和《诺亚方舟》,是整张专辑最为精华,也是最为高潮的地方。讲末日是很容易的,但给末日一个好的结局,是很难的。在开头的《2012》里,阿信已经提出了问题:如果你在幸存的平行宇宙,要怎么做,要怎么活?这个问题在隔了大半张专辑之后,通过《第二人生》这首歌得到了解答,也就是下一站,你的第二人生。怪兽贡献的曲子在编配之后的感觉还是比较温和的,阿信也用了一种类似于朋友之间聊天的语气来填词,并借助整张专辑营造出的氛围传达自己的思考。在工作之后我重新再听这首歌时对其中描述的状态感触可以说是越来越深,“只有你和日子长满了灰尘”是一个相当精准的形容。《成名在望》里写“当日常的重量让我们不反抗”。那什么是日常?《第二人生》里写的“我们”,就是每天熟悉又陌生的日常。 而《诺亚方舟》则更加宏大,他不再纠缠个体的爱恨情仇青春梦想,而是站在人类的角度上,去讲一个”爱与同类”的故事。按照陈建骐的说法,就是这首歌的原始旋律本身就有一种由迷茫黑暗逐渐走向光明开阔的过程。阿信填词之后,整首歌的层次感变得更加明显。从遗憾的身边小事,到充满美感的灾难场景,到告别的不舍与勇敢的告别,再到化身诺亚方舟拯救末日,就像一首完整的史诗有起承转合。除了开头那一句“草莓甜甜圈”略微破坏气氛之外,整体的词曲唱编都萦绕着一种极度磅礴的气势。在后来的诺亚方舟演唱会,以及演唱会电影里,有了舞台舞美的加成和live的特别氛围,这首歌的威力更是被放大至顶点,即使是只看了视频的我,也有种被救赎的错觉。金曲奖最佳作曲,最佳编曲,年度歌曲绝不是浪得虚名的存在, 比起《第二人生》《诺亚方舟》巨大的信息量,《有些事现在不做 一辈子都不会做了》这首在专辑中收尾的歌更像是小品。从歌曲的基调来说,他延续了前两首歌“选择第二人生”的情感线索。但在表达上选择了一个较小的切入点——以后对现在的看法,这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角度,在之前的歌曲里感受到的遗憾和悔恨,是改变当下自然而然的动力。就像歌曲的名字预示的一样,所有在音乐中获得启发,只有在实际的事件里才能有所作用。这也是整张专辑的意义所在。 从《第二人生》延续到《自传》的。还有空音轨和吉他教学歌。当然《第二人生》时期的空音轨真的没什么意义,只是单纯的隔开了正篇和彩蛋。但作为彩蛋的《T1213121》,对完整《第二人生》的内容而言却是一种特别的存在,他的轻松态度,就像末日过后大家聚在一起庆祝的场面。曾经和朋友开玩笑的说,五月天很好的促进了吉他的销量。或许这也是五月天要出这么一首吉他教学歌的原因吧。 其实,如果从单个的词曲编唱来看,我对《第二人生》的一部分成品也不是非常满意。但是歌曲质量终究只能决定专辑质量的一部分。如果有看过我TGN音乐评分方法的朋友应该知道,词曲编固然是打分的基数,但录音与后制却是系数。因为他决定了你的歌曲能否在专辑中发挥出百分之百的实力和威力。这个后制的概念,并不是完全等同于后期,他包含有整张专辑的听感,专辑所呈现出的概念与歌曲的切合程度,甚至于专辑的一些衍生产品等等。 这也是我会认为,《第二人生》在综合质量上高于《自传》的原因。《自传》有《成名在望》这样在作曲和编曲上突破极大的神曲,有《少年他的奇幻漂流》和《如果我们不曾相遇》这样在作词上具有相当思想深度的作品,但同样的,《自传》也有《最好的一天》这样的老鼠屎,和《人生有限公司》这样后制影响听感的作品。相比较而言,《第二人生》所收录的每一首歌曲,都和专辑的概念主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听感上也是一个相对契合的整体。这种恰到好处的完整性,是五月天之前之后的任何一张专辑都无法相比的。再考虑到《第二人生》在专辑立意上格局宏大,装帧设计上审美在线,甚至于预购礼(特指末日版),与专辑配套的诺亚方舟演唱会、演唱会电影等衍生产品都有着相当优秀的质量。“天成之作”的评断,似乎也不算完全主观。 一张好的专辑,就像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完整听下来的《第二人生》,就像是在阅读一篇以末日为背景的温暖童话,即使时隔久远,但文章的逻辑和内容,依然能把你代入当初的氛围。 今天是2019年4月16日,距离2011年12月16日7年4个月。 末日没有来临,我也没有登上诺亚方舟。 我依然在围城里浮沉,孤独的生存。 我不知道我有没有机会选择我的第二人生。 但在日复一日的僵化日常里, 在日渐冷漠的工作生活里, 我所能保有的那一点色彩和温度, 大多都与五月天有关,与《第二人生》有关。 他曾经鲜活的描写出另一种可能性,他曾经深切的影响过我,影响过很多人,就足够了。 《第二人生》TGN评分: 作词 8 作曲 8 编曲 8 录音与制作 1.0 总分:(8+8+8)÷3×1.0=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