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从万历十五年说起
《万历十五年》
一
读黄仁宇先生的这部著作,不敢妄加评论,在此引述中华书局原总编辑,《万历十五年》初版责编之一,傅璇琮见到文稿时的第一印象作为开篇——
“万历十五年为公元1587年,大致为明代中期偏后。这一年并无什么突出事件,稿中记载这一年事情的也极少。主要写了几个历史人物,即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以这几个人为中心,叙述明朝中期的政治(如内阁组织、皇位继承、建皇陵、地方吏治)、经济(如漕运、赋税)、军事(如防倭寇……)、思想等情况,作者企图从这些方面说明中国封建社会的某些特点,正是这些特点导致明朝的灭亡,而这些封建社会的固有弊病也影响后代甚至现代。因此书名虽说是万历十五年,实际是论述明代中期的社会情况,着眼点也是比较广的。”
二 万历皇帝
御宇48年,是明代一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终其一朝,各种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的根源,在于万历皇帝在皇位继承人这样的“国本”问题上,久拖不决,引发臣僚们的长期不满和抗议。万历既没有采取强硬立场,力排众议,废长立幼;又不甘心沦为臣下的木偶,听凭文臣们的摆布。于是,他以一种消极怠工的方式抵抗和报复整个文官集团。从万历十五年开始,他逐渐不再上朝,以“无为而治”有意与文官不合作、不补官。他任由庞大的帝国政治集团依靠惯性自由滑行,导致了忠于职守者不再有升迁到上层的希望,而贪污腐败者则更加有机可乘。后来文官集团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开始追究问题的始作俑者,又由此引发了党派之争,严重的内耗最终将王朝引向覆灭的深渊。
张居正
是万历御宇前十年的元辅先生,可谓明300年历史中最杰出的实干主义者,政治家。在他当政的10年里,王朝政治得以整顿,经济得到恢复,也是万历亲政前最得力的依靠力量。然而他死节不保,累及子孙。万历皇帝在对张居正的清算运动中,将他生前的功绩一笔勾销,彻底破坏了他在人们心中树立的威望和名誉。
申时行
在张居正后主宰文渊阁,成为首辅大臣。和张居正相比,他是一位实用主义者。对于皇帝和臣僚、臣僚和臣僚之间的矛盾,申时行居中调和,极力避免事态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由于缺乏明确的立场,他也被人诟病为“和事佬”“和稀泥的高手”。正是他在中枢期间,万历继承人的问题开始显现,并一直没有得到及时解决。而申时行也因此,最终黯然去职。
海瑞
是一个古怪的模范官僚。他从政20多年,他的信条和个性使他既被人尊重,也被人遗弃。他充分重视法律的作用并且执法不阿,而他运用的伦理道德却又无法弥补当时法律组织和技术上的短板;他严格奉行开国皇帝提倡的经济原则,却不想当时距开国已有200年,他以一己之力,以求使整个社会机器停止转动的努力,落得“志大才疏”的评价。他本人极端廉洁,极端诚实,而又极端粗线条,极端吹毛求疵。他奉行的道德标准非但很难在文人集团中得到认同和推广,更受到下级监察官上疏参劾,说他“既骄且伪”。他从小被孀居的母亲口授经书教养成人,有人说他的刚毅正直,有着他母亲的影子。但也因为他的母亲,造成海瑞多次娶妻休妻,家庭不睦。从他的政治生涯,家庭经历,多少可以窥见海瑞为人臣者尽忠之不易,为人子者尽孝之艰难。
戚继光
是一代抗倭名将,也是一位实用主义者。在当时重文轻武的背景下,戚继光虽有天才的军事才能,却碍于文官集团的桎梏,不得不牺牲军事效率,以使自己的军事方案得到允许。他能取得卓越的抗倭功绩,不是理想上把事情做得至善至美,而是因为他清醒的现实感。即便如此,戚继光因为与张居正渊源至深,在张居正死后,戚继光被控谋逆,在凄凉中死于万历十五年后的一个清晨。
李贽。
张居正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其情形类似于李贽在哲学上找不到出路。前者是政治家,后者是哲学家,他们同样追求自由,有志于改革和创造,又同样为时代所遏止。李贽的理论缺乏系统性的观点,但他的行为却有悖于当时传统的社会风气。尤其是在他年近七十,却公然在诗文函件中称赞他的几位女弟子,引发了官僚士绅阶层的不满,最终被投入狱,自刎而死。
三
读《万历十五年》引发的思考:
1. 大明后期,从皇帝到臣僚,从文臣到武将,从政治家到思想家,呈现出的各种形态面貌,都无法简单地以是非善恶论断。最后的结果,个人都不能取得事业上有意义的发展,他们有的身败,有的名裂,有的身败而兼名裂。无论怎样,这些人,这些事,都能从万历十五年,这一看上去无事可记,四海升平的一年看到端倪。
2.面对不可选择的环境,不同的打开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如果不能破旧立新,立足现实才是立足长远。
3.世间万物,远不止表面上呈现的面貌。如果把人们公认的理想称为“阳”,不能告人的私欲称为“阴”,那么调和阴阳,则显得至关重要。
4.表面上的安逸往往是危机的前兆。以适当的节奏保持紧张状态,无论对于工作生活,还是身体机能都是有益的。
5.合作才能共赢,对抗只能两败。
感触还有很多,因为水平有限,只求抛砖引玉,欢迎交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