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什么?——观影《调音师》
What is life?
It depends on the liver.

生活是什么?是多米诺骨牌还是潘多拉魔盒?一概取决于能够苟活下来的人的诠释。
Liver,译为“肝脏”、“生存者”,一语双关,既暗合了剧情最后的关键走向,也在更深的立意上揭示了复杂的人性。善恶一念间。一旦起心动念,便万劫不复。一旦说了慌,犯了错,就得用更多的谎言和过错去弥补之前的谎言和错误(有时候是失误),生活也因此变得险象环生,惊喜(吓)连连。
一件事情的走向一定夹杂着偶然和必然因素。偶然因素在出其不意的介入之下,往往影响着事件的最终走向,不在任何一人的意料和掌控之中,裹挟着所有不小心闯入者的命运,而这些人相互之间彼此纠缠和掣肘。

一个为了找刺激的音乐人,把自己假扮成盲人。在爱情和事业刚刚要春风得意的时候,偶然目睹了一个案发现场。从此,他的人生就如同坐上了过山车。随之,与他有交集的人都粉墨登场。一个做着明星梦的女人不小心成了职业杀手,一个警局的boss贼喊捉贼,一个喜欢恶作剧的小p孩强力推波助澜,一个爱管闲事的邻居老妇人速速为自己领了“好奇害死猫”的便当,一个卖彩票的大妈在“显婆神”的威力之下放下屠刀又拿起牛刀,一个私卖人体器官的江湖郎中成了蝉和螳螂背后的黄雀,当然最神的是那只兔子……人性的贪婪,刺瞎人的眼。一定还有什么比目盲更可怕的东西。
尤其要一提的是,一般的影片里,孩子都是真善美的化身,而《调音师》里面那个爱捣蛋的小男孩却是一个小恶魔的化身,一出场牵出的那条生命线已经将他的形象立住了,一个如此年幼的孩童已经贪婪到如此地步,如何能期待那些成年人的内心世界多么纯良?这种衬托的手法运用得不能再炉火纯青。

导演在很多桥段用一种看破不说破的方式制造悬念和叙事。结尾处也许你认为那只兔子出现的时机真巧啊,但再仔细一想,也许那个兔子救命的桥段分明是男主在杜撰,留意他的兔头拐杖,还有他在伦敦的街头打飞的易拉罐……是的,男主最终只能选择“视而不见”的方式生活,他不能面对的究竟是自己的内心,还是事情的真相?也许,他注定要生活在狰狞的谎言里,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和他一样也生活在各种自欺欺人的谎言和表象里?眼不盲心盲,又究竟有何异样?细思极恐。

故事到最后,没有谁是无辜的。
印度电影这两年刷新了国人的认知。继《我的个神啊》、《摔跤吧爸爸》之后,《调音师》又是另外一种黑色叙事风格,有《冰血暴》一样的反转,有印度本土的文化基底。当然《调音师》不同于前两部笑中带泪,而是看得人后背发凉。尽管如此,影片热度还不错。
-
Pinksuga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6-18 17: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