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电影史》(郑亚玲 胡滨著)第六章 提纲
第六章 前苏联社会现实主义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出、声音进入苏联电影
1929~1934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变革背景
1931 高尔基倡导并与文艺界人士、党政领导同志一起,探讨和确定了苏联文学的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第一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出)
1932 对所谓激进派“拉普”错误倾向批判,解散“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等组织,其中包括受“拉普派”思想影响的“革命电影工作者联合会”
导致一场使文艺作品从题材、样式到创作方法的全面变革。
苏联第一次发表马克思和恩格斯写给明娜·考茨基和哈科纳斯有关论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那封信。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引导。
苏联人对待声音如同他们的经济策略一样,宁愿等待自己工艺的完成,也不情愿花钱购买别人的专利。
1928 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亚历山大洛夫《有声电影声明》 对电影理论做出最早贡献的一篇文章。
第二节 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
爱森斯坦、亚历山大、基塞《墨西哥万岁》(1931)
普多夫金以演员身份去了德国。回国后,尝试“声画对位”,前后拍摄《普通事件》(1932)、《逃兵》(1933),杜甫仁科《伊凡》(1932)
让人难以理解。
维尔托夫的纪录片《顿巴斯交响乐》(1931)、《关于列宁的三支歌》(1934)取得成功。
《一个女性》(1930)《金山》(1931) 《大地在渴望》(1931)
《生路》(1931)《事业与人们》(1933)《迎展计划》(1932)
1934苏联社会主义电影创作里程碑之作《夏伯阳》问世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高潮期
《马克辛三部曲》(1935、1937、1940)
《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1936)
《波罗的海代表》(1937)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938)
《马门教授》(1938)
《共青城》(1938)
《带枪的人》(1938)等
题材大多为现代题材、革命历史题材、将古典和现代文学名著搬上银幕。
但在30年代后半期的苏联电影中,致力于歌颂“丰功伟绩”、“伟大人物”。伴随着斯大林“个人迷信”泛滥,这种倾向成为四五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走向公式化、概念化的根源。
1941-1945 卫国战争时期,一部分电影制片厂迁到后方,而一大批优秀电影工作者投入卫国战争洪流——战地摄影
纪录片:《战斗中的列宁格勒》(1941)《莫斯科城下大败德军》(1942)《战斗的一天》(1942)(1942)
故事片:《区委书记》(1942)、《马申卡》(1942)、《她在保卫祖国》(1943)、《卓娅》(1943)
1946~1948 苏共中央作出一系列有关思想问题决议
苏联《真理报》还针对爱森斯坦拍摄的《伊万雷帝》(1945)、普多夫金《海军上将纳西莫夫》(1946)严厉批评。
这一时期电影创作出现两种倾向:一是,个人迷信——“斯大林”《宣誓》(1946)、《攻克柏林》(1949)《斯大林格勒大血战》(1949)
二是,为避免挨批评——粉饰现实 《金星英雄》(1951)《收获》(1953)
50s初,斯大林亲自审查影片
1953,斯大林去世,苏联电影创作出现转机。
第四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新发展
1954 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
总结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这20年中的发展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反对粉饰现实、落后现实;反对公式化、概念化;反对“个人迷信”的文艺创作。
放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
1. 战争题材
呼吁和平 卡拉托佐夫《雁南飞》(1957)
邦达尔丘克《一个人的遭遇》(1950)
丘赫拉依《士兵之歌》(1959)
塔尔可夫斯基《伊凡的童年》(1962)
以饱经战争创伤的小人物、普通人为银幕主人公,并将作品与揭露“战争的真实”结合,揭示战争的残酷和对于人性的践踏。
五六十年代的苏联电影题材、样式多样化
歌舞讽刺喜剧片《狂欢之夜》
反官僚主义的抒情喜剧片《忠实的朋友》
抒情正剧片《生活的一课》
刻画人物心理的革命历史题材片《第四十一》
格拉西莫夫《人与兽》(1962)《记者》(1967)《湖畔》(1970)
1962 苏共中央发布“关于改进对艺术电影发展的领导的措施”的决议,指出电影创作“存在着严重的缺点”,提出“要对破坏社会主义准则与规范的行为展开不调和的斗争”
1963赫鲁晓夫大抓创作自由化苗头,一些原来受到赞扬的这时被批判
1964 勃列日涅夫上台,强调促进文艺创作繁荣的同时,多种措施实施,使电影进一步纳入党的政策轨道
苏联国家电影委员会,电影直属苏共中央领导。此后电影再次走入创作低潮
1972 苏共中央重新思考发展电影事业政策,并颁布“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电影事业的措施”决议。
70S中期电影四大题材的创作热潮
1. 战争题材:
卫国战争成为不尽的创作源泉
罗斯托茨基《这里黎明静悄悄》(1972)
培柯夫 《只有老兵去作战》(1973)
邦达尔丘克《他们为祖国而战》(1974)
苏联电影理论界称之为“第三代”战争题材影片的出现
2. 政治题材:
从70S初开始,配合苏联内外政策,表现拉美人民革命斗争《黑暗笼罩着智利》、《谁也不想死》;宣传国策的《礼节性访问》、《目标的选择》;80S后,范围更加广泛的《四三年德黑兰》《岸》《列宁在巴黎》《红钟》;揭露我国文化大革命《海上的人们》
3. 生产题材:
1971 苏共二十四大宣布:苏联已成为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进入科技革命时代,突出“实干的人”,“现代企业的领导”的“科技时代的主人公”形象。《金奖》《反馈》《希望与支柱》、《干线》、《第二梯队开始行动》作为直接贯彻党的政策的作品,影片难免给人枯燥无味的感觉。
4. 道德题材:
与当时苏联社会现实问题密切相关,“市侩主义”、“物质病”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增长,人们更关注精神和道德因素。
塑造正面形象《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个人问题访问记》
揭露社会问题《辩护词》《审讯》《没有证人》《没有证人》
通过剖析社会《红莓》《白比姆黑耳朵》
思考人物个性和行为《古怪的女人》《个人问题》
反映青少年精神面貌《恋人曲》《野孩子》
事实上,道德主题不仅体现道德题材的电影,在前三种题材中也有展现。
八九十年代初,苏联国内政治形势发生根本变化,作为艺术创作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方法也随之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