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夜晚觅食记
查看话题 >深夜美食故事 01 安徽料理
一前一后有两个朋友,她们的宵夜首选都是安徽料理,华东地区也有人称柴火馄饨,顾名思义,这种摊贩食品,多是安徽人经营,所以她们都戏称它为安徽料理。
薄如蝉翼的皮,裹上一点肉馅,间或夹些香菇,汤料基本是紫菜虾皮,舀出来浇上,黑白分明。

第一个朋友是大学时代的死党,在冬天的寒夜里,宿舍12点关门,我们赶在11点15分,优哉游哉的走出来。这个时段,校外美食街上其实已经人烟稀少,留守的一般就是烧烤摊,卖建水臭豆腐的,还有这家馄饨摊。
两个大四的人,前路迷茫,抓紧最后一点时光挥霍。往往她会吃份小份的馄饨,再加两串隔壁的丸子,说是烧烤摊,但是他家的丸子,基本都是炸出来的。我则每次必点烤茄子,把茄子横断切开,撒上辣椒葱花,刷上油,拿筷子一夹,丝丝缕缕的纤维。
李碧华在那个时候写了一本书,《烟花三月》?隔了10多年,确切的书名我已经忘了,难得当时买了一本正版,还是花城出版社出的,主要围绕一名武汉的慰安妇的人生。这个主题其实没毛病,但是李对内地的优越感,在书里时不时就跳出来刺你两下。她抱怨内地人起得早,不知道她们在香港都是晚睡晚起的,早早来敲门吵醒她。这种情况现在倒基本都是代际冲突了,地域差别反而没那么明显,年轻人无论身处一线城市,还是在老家七八线县城,应该多是晚睡晚起派了。说老太太喜欢吃茄子,对,茄子是穷人的食物,管饱。我读到这点的时候,着实匪夷所思,因为我就是喜欢吃茄子啊,大概因为咸鱼茄子煲让香港人觉得太肥腻了?
我们站在一个尴尬的拐点,从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开始,香港其实就在走下坡路,哪怕他辐射的广东地区,深圳和东莞,看上去还都挺欣欣向荣的。而我跟我的朋友,也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不论是生活方面,还是事业规划方面,我们都拐进了错误的岔道。人和人的关系,从来也只有想与不想,如果长期不参与对方的生活,即使有各种方法可以触及,你也不会去付诸实践。Weusedtobefriends,当年看的美剧主题曲一语成谶,我们早都不联系了。

第二个朋友,是南京人,但是之前长期在上海,有一年,也是冬天,带我回大本营玩。12点多到的虹桥,出了机场,司机把我们送错了酒店,一路折腾,checkin后早都2点多了。不过上海爷叔讲话还是好玩的,只是我来之前都不知道,江南的冬天也可以这么冷的。所以一进室内,空调暖气一熏,很容易就入睡了。
朦胧中,朋友问我要不要吃安徽料理,我嘲一句,现在有卖吗?结果真的端了一份上来。她一边喝汤,一边开机工作,豆瓣fm那个时候好多歌曲也都还是可以播的,听着听着,瞌睡又没有了。然后我们开始聊天,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共同话题呢?简直是宿舍夜谈。她谈她喜欢的人,我耳朵里一直萦绕着古早的台湾民谣,胡德夫是第一次知道。她比我还要早一个世代,算70后,大学的时候,她就一路追星追着朴树他们的演唱会,说朴树真人很害羞。讲到三毛,则撇撇嘴,说她家里很有钱的,不然不能这么自由。甚至八卦了一下舒婷,说她做了某人的小三。
然后第二天,我再晕晕乎乎的起来,被拉去逛第一食品专卖店,第一次吃到苏州月饼,肉馅裹在酥皮外壳下,跟包子的区别也就在外面那层皮吧。但是,人跟人的区别,最直白最肉眼可观的也是外在的那个皮囊呀。现在,她也还躺在我的微信联系人里,只是聊天记录停留在2年前。没有什么原因,我们7年就换一波朋友,走着走着,宴席就散了。

替代品:湾仔码头的上海小馄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