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之行(天津人文的由来)-令人钦佩的赵老师
今天,作为天津的我来说,真正的体会到了天津的魅力,在一个我只知叫“赵老师”的人口中,天津充满了我未曾尝过的“味道”。

天津
下面我要跟随的是赵老师的脚步,来认识一下,我美丽的家乡,希望大家有机会去亲自感受一下,也去体会那一场受益匪浅。

一堆我看不明白的盆盆罐罐

这剑很酷
这之后就迷上了赵老师,成了一个小跟班,一直在身后,一会儿走神,一会儿又聚精会神的凑上去,好像是偷听似的,恩,貌似我就是在偷听,不过是当着大家伙的面。

秦国统一后,看到了天津在版图上,在这个角落里的一个屋子,噼里啪啦的貌似说着什么卯榫结构,南北方的差异,说是南方普遍。

镇馆之宝,说是赝品,因为有纸的印记,孙子给爷爷立的,说是在武清出土的。

一个棺材

秦始皇在天津

人有九窍,玉有九窍塞。传说古代人入葬时,用水银朱砂浸泡尸体,因水银遇玉则凝,为了防止水银进入尸体,故用玉塞满九窍。古人还认为用玉敛尸可保尸体不腐。


渔阳:地名,现天津市蓟县,因蓟县西北有一山,名曰渔山,县城在山南,故古时名渔阳。唐时安禄山驻军在此;鼙鼓:古代军中用的小鼓。渔阳郡响起了战鼓。指有战事发生。
【渔阳鼙鼓】亦作“渔阳鞞鼓”。指公元755年安禄山于渔阳举兵叛唐事。鼙鼓,骑兵用的小鼓。语本唐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鞞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后亦用为外族侵略之典。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朱棣成为皇帝后,为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作为军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揭开了天津城市


所谓的走私犯们

门当户对

海运漕粮的兴盛更加速了“天津卫”的发展速度。大批的粮食通过海运经天津大沽口进入海河,再经北运河运入北京。无论是通过京杭运河运送漕粮,还是通过海洋运送漕粮,都必须经过天津。因此,天津成为漕粮北运的咽喉重地。漕运的兴盛,也带动了天津相关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诸如修造船,装卸搬运,河道修筑、船务、港口码头建设等。至此,“天津卫”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封建大都市。
漕运,是天津城市的发展极为重要的因素。而伴随着漕运的兴盛,就是出现了与漕运相关的文化和大量地名。例如一些以粮城、仓、屯为通名的地名,取自漕运码头及仓储设施;一些以务、关为通名的地名,出自以漕粮督运、税收机构;以“娘娘(庙)”等为地名者,则源于以漕运兴起的妈祖文化为名。
天津民间有“先有军粮城,后有天津卫”的说法。天津军粮城镇位于东丽区津塘公路北侧,通过出土文物考证,春秋时期这里就形成小村落。军粮城地名始于唐代,为防备北方契丹族入侵,朝廷在幽蓟地区驻守重兵九万余人。军粮依靠南方供给,海漕路线是:从江浙沿海,绕过山东半岛,经渤海西岸运到军粮城。军粮在此转输,修筑城垣,故名军粮城。“城”是当时军队的一级建制,后演化为地名。

外交部部长跑来种水稻


二哥的由来

天津,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开放城市和工商业城市。天津简称“津”,意为天子经过的渡口,也称“津沽”、“津门”。
天津地区在商周时期即有人类居住,但作为城市则形成较晚。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使位于运河北部、兼有河海运输之便的天津地位日渐重要,运河与“五河尾闾”(今海河)在市区三岔河口交汇,天津便以“三会海口”名于史册。唐朝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
天津所在地原来是海洋,四千多年前,在黄河泥沙作用下慢慢露出海底,形成冲积平原。古黄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宁河区附近入海,西汉时期在黄骅县附近入海,北宋时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时黄河南移,夺淮入海,天津海岸线固定。
汉武帝,在武清设置盐官。
隋朝,修建京杭大运河后,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今金刚桥三岔河口),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
唐朝,在芦台开辟了盐场,在宝坻设置盐仓。
辽朝,在武清设立了“榷盐院”,管理盐务。 金朝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设直沽寨,直沽是天津城市发展中有史料记载的最早名称。
元延祐三年(1316),“改直沽为海津镇”,这里成为漕粮运输的转运中心。设立大直沽盐运使司,管理盐的产销。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朱棣成为皇帝后,为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作为军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揭开了天津城市发展新的一页。后又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
清顺治九年(1652年),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三卫合并为天津卫,设立民政、盐运和税收、军事等建置。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卫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为天津府,辖六县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