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越夸越感觉到不幸福,丹麦人的答案值得收藏!
原创: 芙芙 女神 Frigg 昨天
《女神Frigg的日常二十一》
人物介绍:
芙芙:丹麦留学工作11年的纯正中国Girl,生物化学系博士,也是一对儿可爱兄妹的辣妈。对北欧了如指掌,非常赞同北欧人的生活观、教育观和人生观。喜欢北欧风的各色事物,最爱米其林餐厅的美食。霸气女一号。
奥丁:芙芙的现任老公,与北欧神话中众神之王同名,中二直男,神秘男一号。

芙芙:亲爱的奥丁,今天,我去参加家长会,因为儿子考了第一名,所以我特有面儿。
奥丁:是吗?那还真的给他一些奖励。
芙芙:有家长专门跑过来问我:“你儿子这么优秀,是怎么教育的呀?”
奥丁:哦?你怎么回答的?
芙芙:我自豪地说了一句:“要精打细算!”
奥丁:精打细算?那不是过日子吗?
芙芙:教育孩子也一样啊!要经常打,但是细算每次别打多了,孩子听话即可!”
(原来是“经打细算”呀!心疼孩子一百遍)

孩子好生不好养
难养难在教育
孩子教育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和家长掌握的教育理念有关
偏听偏信,用半吊子、偏激的教育方法
不仅会事倍功半,反而会将影响孩子一生
那么
如何树立科学、全面、正确的教育理念呢?
乐高CEO曾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及
"乐高全世界欢迎的秘诀到底是什么?”
他的回答,令人吃惊:
一张太极图!
是的,正是是东西合璧的文化

为什么中国的孩子总是在各种竞赛中拔尖
可却很少能获得诺贝尔奖项?
为什么国外的孩子启蒙晚、功课松
创造力和想象力那么丰富?
东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没有优劣之分
他们各有长处和短处
我们要做的是将两者融合
然后按照一套方法论
学习分享并让孩子体验感受

今天,芙芙就来说一说丹麦儿童的教育理念,我在自己孩子的教育上收到了不小的成效,也希望通过这次分享,能对大家有一些有意义的帮助。(为了您的孩子,请耐心读完下面的文字,大约需要7分钟。)

丹麦,世界领先的学前教育
在学前教育领域,丹麦一直是世界领先的。
早在1871年,尼尔斯和埃娜·汉森夫妇(Niels and Erna Juel-Hansen)就创立了丹麦第一家学前教育性质的幼儿园,这在丹麦的现代教育史上是举足轻重的一笔。

百余年间,丹麦幼教理念历经变革,如今,丹麦教育领先世界。丹麦在教育上的投入高达GDP的8%,不仅诞生了14名诺贝尔奖得主,更难得的是,这里有着世界上最快乐的孩子们。
丹麦的教育致力于帮助每一个孩子找到快乐的自己,提倡每个人都应拥有平等的机会,学习的快乐过程比做第一更重要。所以这里的学校没有分班、没有排名,每个孩子有着同样的学习机会,享受着快乐的学习过程。



丹麦教育6原则——诚实教育残忍却幸福
P-A-R-E-N-T教育6原则:
玩耍(Play)是儿童成长和身心愉悦发展的基础。
诚实(Authenticity)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信任感,并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指南”。
重建(Reframing)帮助孩子应对挫折,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事物。
共情(Empathy)让孩子能友善地对待他人。
不下通牒(No ultimatums)即没有亲子间的对抗、界线和不满。
惬意相聚(Togetherness)无论在特殊时刻还是日常生活中都适宜的家庭聚会方式,丹麦人称之为hygge,这是一种简单又能加强彼此亲密关系的相处方式。

注重孩子“同理心”的培养
丹麦的家长和学校特别重视“同理心”教育。什么是同理心?相信大家看完下面的图就会非常清楚。


小学低年级时要明白
任何情绪都值得尊重和理解
小学低年级时期,尤其注重培养孩子对各种情绪的识别,丹麦孩子必须参与全国性的项目“Step by Step”——
过程中,他们会看到带有不同情绪表情的图片,包括悲伤、恐惧、愤怒、沮丧和快乐,然后一起探讨看到这些图片时的感受,用尽可能具体的语言进行描绘,既要对别人的情绪进行叙述,也要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不过,这个项目不会要求孩子们对图片内容做出判断或评价,而是专注识别,让他们明白到,任何情绪都值得尊重和理解。

这个项目,会让孩子对情感更加敏锐,准确捕捉到别人的想法,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
小学高年级时
学会享受协作的满足感
到了高年级,同理心的训练则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协作精神。
这时,丹麦的学校会有意地将能力不同的孩子们混在一起教学:让学术能力强的孩子与相对较弱的孩子在一起上课;性格内向的孩子则和热衷交际的孩子在一起玩。目的很简单——让孩子们看到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积极的特质,比如数学高手可能足球踢得很烂,并帮助彼此取长补短。
这种“成为彼此的老师”的经历对于促进孩子的学习影响深远。研究表明,愿意教授同伴的孩子会更努力地理解知识,更精准地记忆知识,更有效地运用知识,因为他们必须帮助其他人去理解这些内容,这会让他们更有学习的欲望,这个技能对于他们将来走入社会,都会发挥巨大的价值。

研究表明,这种类型的协作和移情,能为孩子提供深层次的满足感——人们的大脑很有趣,合作时赢得的满足感要远远高于单打独斗,哪怕后者最后也取得了胜利。
聪明丹麦家长也更擅长用“同理心”去体谅孩子,当孩子心情不好时,他们感同身受,站在一个平等的位置,引导孩子把不好的情绪都说出来。而不是一味的指责或者纠正,让孩子能够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中表达自己、表现自己,更正能量地成长。
应当把一切权利还给孩子

当乐高CEO被问到:“同样是玩乐高,中国孩子和欧美孩子有什么不同?”他的回答,值得每一位中国家长深思——
“乐高积木好玩,但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系统学习的工具、了解世界的工具。“但非常多的中国家长仅把它当成玩具本身,孩子拼得热火朝天就满意了;更别说有时候插手孩子们的‘工作’。”
“是的,乐高好比通过积木建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里的主角是孩子们自己,而不是家长。”
“如果孩子因为拼出一个新造型而受到家长的表扬,可能导致他浅尝辄止,放缓对这个充满各种可能之新世界的探索欲望。若家长非但不是一个启发者,而是一个裁判或老师,这个探索过程注定是噩梦一场。”
“应当把一切的权利还给孩子。”Jorgen说。

他的这句话,是说给所有中国家长们的,不是吗?任何时候都不要剥夺孩子认知、探索这个世界的权利,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讲一个故事。
一个丹麦的小女孩虽然才五岁,但是主观性特别强,明明前面有个长坡道,还加速往前跑,孩子妈妈在离她三米左右的距离跟着,并没有想让小孩慢下来的意思,
我实在看不下去,朝小孩大喊:“慢点跑,小心摔跤。”不出所料,由于坡陡路滑,小女孩还是在我们眼皮底下摔倒了,一只脚的膝盖上渗出一点血迹。小女孩“哇”地一声哭了,我心里暗想:真是个熊孩子,这回肯定要挨骂了吧。
没有想到的是,孩子妈妈一把抱起小女孩,丝毫没有责备的意思,反而温柔地对她说:“宝宝很疼是吧,疼才哭的对吗?宝宝勇敢,妈妈爱你。”说完就拿出纸巾帮她女儿擦拭伤口。等安顿好了孩子以后,孩子妈妈跟我说:“如果她没有摔过跤,她就不知道什么样的路应该放慢速度。”

让孩子着眼于任务本身,不盲目称赞
如果一个丹麦孩子匆匆画了一幅画,然后递给爸爸或妈妈,爸爸或妈妈很可能不会说:“哇!太棒啦!你真是个小艺术家!”
他们更可能就画作本身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这是什么?画画的时候你在想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些颜色?如果这是一份礼物,那爸爸或妈妈可能只会说一句“谢谢”。
这样不仅有助于家长关注孩子付出的劳动,还可以教会孩子谦虚。让孩子感觉掌握了一种技术,而非感觉自己了不起,孩子的立足和成长才会有更加坚实的基础,其内在力量和适应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如果我们教育孩子无论自己的感受好与坏,都要认识并接受它,然后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去做事,那么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就不会把他们打倒。
孩子们会明白,自己之所以那么做,是因为遵从内心的感受,他们知道如何认识并尊重自己的局限。

照顾孩子但不服务孩子
尽管丹麦人重视家庭生活,他们却希望培养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
一位丹麦学生就介绍说:“当我8、9岁时,妈妈就会替我列出在家中该负责做的事项清单,我们也会尊重、留心这些该做的事情,不会认为妈妈该替我们包办所有的事情。
学校的教育也主要在培养独立自主的个性上面,因为这也是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这些事情可以帮助我们成为一个好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多数的丹麦家庭,都是全家人一同分担家务,父母是成人、能力比较好,所以会“照顾”小孩,但这不等于要当他们的佣人来“服务”小孩!

而且在丹麦,13岁起就可以合法打工,所以70%的青少年都会去打工,自行赚取零用钱...而在面包店工作、当保姆、送报等等都是青少年最常见的工作。
比如我自己13岁时,就以打扫办公室来赚零用钱,两周一次,同时还有在酒吧当服务生。虽然这些不是什么伟大的工作,但我当时感受到,即便明天醒来我突然一无所有,我还是可以照常去打工,养活我自己。
从小做家务、打工都是在培养独立的人格,且能让一个人更有本钱活出真实的自己,因为我们知道如何打理生活、养活自己。你知道得越多,你就害怕得越少!”
所以父母能为孩子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不要过度服务他们!


写在最后
对中国家长来说,“让孩子说了算”,太难了。我们总是不自觉的把自己的意识、态度强加给孩子,而不是耐心地与理解孩子的世界,去和孩子沟通。
难道我们只是觉得安徒生童话好多故事太暴力、太血腥、太说教。压根就不必讲给孩子听吗?这是不是就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呢?
以上所说的,并不是这样做就是对的,只是一个参考。我们还是要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结合各方面的因素来综合考虑,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By 女神Frigg
我不代表全世界
我只代表你
@丹麦哥本哈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