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八年(3)- 蔡侯考父卒、宿男卒、无骇卒
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
辛亥,宿男卒。
八月,葬蔡宣公。
冬,十有二月,无骇卒。
隐公八年中,一共记载了三人的离世。这三个人对于鲁国来说,关系亲疏各不相同,因此纪录的方式也各有不同,咱们把这三人对照来看,便于理解《春秋》的文体,以及其中蕴含的礼仪。
先来看其中关于蔡宣公的两条记载:
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
八月,葬蔡宣公。
蔡宣公名叫“考父“(《史记·管蔡世家》中记载为“措父“),谥号“宣”。
“考父”这个名估计也是当时的常用名,在《左传》中还出现了“正考父”,金文当中的“考父”也不乏其人。

诸侯去世,依例要派人到王城和其他诸侯国报告丧讯,按照《礼记·杂记》的记载,讣告的词应该是这样的:
“我国国君不幸辞世,请允许我国把这一消息通告贵国有关部门”。
(“君讣于他国之君,曰:寡君不禄,敢告于执事。”)
按照《左传》“隐公七年(2)- 滕侯卒”一章的说法:“凡诸侯同盟,于是称名,故薨则赴以名。” 蔡国和鲁国是同盟,互相通告过名字,因此蔡侯去世,蔡国到鲁国报告丧讯的时候,讣辞可能是这样的:“六月己亥,寡君考父不禄,敢告于执事。”
于是鲁国史官,按照蔡国讣告,规规矩矩记录下来,就是我们现在《春秋》中看到的记录。
说完了“卒”,再说说“葬”。
您可能会问,“卒”的记录是根据讣告写的,那“葬”的记录是根据什么呢?
收到讣告后,诸侯国会根据亲疏作出相应的反应,关系普通的话可能不做反应,关系亲近的国家一般会派大臣甚至国君出席葬礼。
如襄公十五年,“郑公孙夏如晋奔丧,子蟜送葬”,又如襄公二十九年,“夏四月,葬楚康王,公及陈侯、郑伯、许男送葬。”
史官根据出使者回来的报告,记录下对方葬的时间。一般都是记载“某月,葬某某”,如果具体到某天了,那就说明葬礼比较仓促了。
咱们在隐公元年的“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讲过,“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踰月,外姻至。”
蔡宣公在六月去世,八月入葬,显然不足五个月,具体什么原因,咱们就不得而知了。
接下来说“辛亥,宿男卒”。
如果两国并没有同盟,讣告就不会写国君的名字了,那么史官如何记录呢?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有解释:“凡诸侯同盟, 死则赴以名, 礼也。 赴以名, 则亦书之, 不然则否, 辟不敏也。 ”
如果对方讣告了写了名字,就如实记录,如果没有就不要瞎写,避免造成错误的表达。
因此,宿男这条就仅记载了“宿男卒”,从这条记录,我们可以看出,宿国和鲁国不是同盟关系,关系并没有铁到交换名字。
之前咱们在隐公元年的“及宋人盟于宿”了解过宿国的一些信息,宿国很可能只是宋国的附庸,并没有外交的自主权。

接下来咱们说说“无骇卒”。
《公羊传》:
此展无骇也。何以不氏?疾始灭也,故终其身不氏。
在隐公二年,无骇已经出现过一次:“无骇帅师入极”。据《左传》的记载,无骇是作为司空,带领军队把“极”给灭了。因此,《公羊传》认为,《春秋》中两次对无骇的称呼都是直接称名,正是对他灭国行为的贬斥。
而从《左传》接下来的记载来看,对无骇称名可能另有原因:
无骇卒,羽父请谥与族。公问族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公命以字为展氏。
“诸侯以字为谥”的“谥”,应该是“氏”字。

整段其实都在讲“氏族”的来历。
司空无骇去世,公子翚来请隐公赐给无骇谥号,以及赐给他的后人族名。隐公问大臣众仲。
众仲回答:“天子分封诸侯时,按照他们的出生地赐给姓,有了姓的诸侯分封时赐给他们‘氏’,以区别同姓诸侯。诸侯的后人以祖辈的字,作为自己的‘氏’,并用这个‘氏’来命名本族。如果某一家族在某一官职上累世作出贡献,就可以用这个官职作为自己家族的族名。也可以用家族的封邑作为族名。”
在这里,众仲解释了“氏”的三个来源:祖辈的“字”、官职、封邑。隐公选择了用无骇的祖辈——公子展的字“展”,作为无骇后人的族名。从此,无骇的后人就是“展氏”。
所以,《左传》用这段文字不仅解释了“氏族”的来历,也解释了“无骇”称名不称氏的原因——赐氏在去世后,生前没有氏。

-
玲珑心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4-19 14:4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