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胶卷走过的城市
查看话题 >此间的港岛(四) :网红中大
《玻璃之城》里高大的黎明载着靓女舒淇,浪漫的故事发生在港大。直到有一天,中文大学突然崛起一处叫“天人合一亭”,夺走香港高校的网红头牌。 我问中大毕业的香港同事C,你知道这个天人合一么,她不好意思说我太老了,这是我毕业后才搞出来的,补充下她是80后。
胶片香港系列
我念高三的时候大概是香港高校来沪招生的第二年,总共七所,齐齐整整极富诚意到几所重点高中宣讲。可惜雷声大雨点小,当时还没有美本的概念或高中毕业大肆留洋的风潮,本地人偏爱复交,甚至不乏放弃北上北清,所以又何必飞三个小时去一个讲鸟语的小岛。毫不稀奇我的高中同学中最后只有三位选择去香港求学,俗称大陆生,他们都一直呆满七年拿到身份证。通过高等教育在香港留下的大陆生们,无一例外从事金融行业,发展路径稳定而体面。后来我才了解高薪的香港公务员只接受香港出生的本地人,法律与医学专业几乎不招收大陆生,因此港剧里的专业人士只是童年的梦想,现实中极难实现,而香港又没有制造业,没有电子商务,没有如大陆疯狂繁荣的创业环境,最后所有人都迅速同化成在中环踏实上班的人模狗样的金融狗。
和魔都一样,语言和房子是融入香港的门槛,两者皆有的时候,即使再挑剔香港逼仄与潮湿的居住环境,也不得不承认每个街区都五脏俱全无比便利,诊所、街市、(百佳)超市、凌晨营业的小食铺、车站皆在步行距离让人没什么可多抱怨的,最重要是享有尽可能的公平竞争环境中以及努力务实所获得的丰厚薪资,这些都足以使上海成为回不去的故乡。午夜梦回能怀念的大概是尚算值钱的上海户口。

香港的大学各有短长,大陆生们的首选亦是比较公认的第一阶梯应为港大,科大,中大。后起之秀的科大除了MBA出名,景色据说依山傍水,可惜路途遥远,中文大学亦是。有着无可救药的校园情节的我对港大的喜爱毋庸置疑,除了曾经租住的小公寓在港大附近,往来亲密的同事T正是一枚港大毕业的大陆生,我们偶尔穿过港大,穿过一栋栋西洋又古典的建筑,去数码港看电影,或者在石塘咀吃个晚饭坐电梯去港大散步。T对港大的介绍是一定会迷路,地方虽不大,但建于山上,立体构造形如3D重庆的魔幻。港大的hall文化也令人颇多腹诽,想要住进学校宿舍就务必抽取较多业余时间参与学堂各式各样的活动,可黎明和舒淇在《玻璃之城》不就是这样在茫茫人群中相遇的么,这部电影让我一度觉得港大附近的水街是一条浪漫的街道,会在向晚秋光中撞到高大的黎明载着靓女舒淇。

直到有一天,中文大学突然崛起一处叫“天人合一亭”,夺走香港高校的网红头牌。
我问中大毕业的香港同事C,你知道这个天人合一么,她不好意思说我太老了,这是我毕业后才搞出来的,补充下她是80后。

起个大早从港岛奔赴远在沙田的中文大学,过海后便在九龙塘换乘蓝色的东铁线,也被称为红磡小火车,终点站通向深圳罗湖,颇有山高水长的感觉。彼时会在周末坐着小火车杀去深圳剪头发按摩,吃一顿火锅或者川菜,心满意足,地铁上往来水客也不少,当然现在香港物价已没有秒杀的优势了。
港岛的公交车多是500米一站,一不小心能从西环走到上环或是北角到太古,搭乘最多的港岛线地铁每站间隔不过一两分钟,唯有晃晃悠悠噪声巨大的红磡小火车让我打破弹丸之地的既有印象,体会到新界之地广与路漫漫。




周末的中大校园,格外宁静,一路步行所见皆是手捧相机的游客。许多香港本地人大学走读,一是香港地方小,二是学校无强制要求,而他们的母校情节似乎也没有我们那么厚重。走在香港的校园,我总是很难分辨出真正的学生,毕竟心里的参照是自己土里土气的大学时光。曾询问同事T,香港大学生是不是不背书包的,她说是,我说那书放哪呢,她答不买笑脸包,longchamp菜包还是人手一个,装书足矣,还有,你不知道香港是文化沙漠么。好吧。我在港大或中大见到的大部分女生,肩挎坤包,细眉轻妆,凉鞋里露出的指甲精心修葺涂抹,打扮得体,假以时日便能进化成中环的时髦职业女性。


中大校园开阔,绿意葱茏,教学楼也有种在港岛难得一见的大气,但有港大可直接取作婚纱取景地的门廊、木质雕饰、五彩砖墙珠玉在前,这里实在太现代也太平淡无奇了。


当夏日高温混入南方潮湿的水汽,那熟悉的闷热感阵阵袭来,着实难耐。一路上坡无遮无挡来到新亚书院,面前这小小一方水池子实在令人难掩失望之情。校园内99.9%的人大概都聚集于此,混迹在成群游客与几对拍摄婚纱照的新人中按秩序排队拍照,我为自己感到可笑。舟车劳顿求得一张网红照片打卡,从来不是我的旅行风格,ins的那些网红机位怎么会是我的香港,那一刹那我后悔自己没有坚持重温港大的旧梦。


误入中大建筑学院,巨大的落地窗让每一个角落都闪闪发亮,光影帧帧如画,让我在天人合一铩羽而归后得到安慰甚至惊喜。一查才知也是出自名家设计,而中大和港大是香港唯二的拥有建筑专业的学校,恕我孤陋寡,毕竟上海应该也只同济一家。能在香港突破金融会计医学法律的诱惑研修建筑,是真正的人才啊。
置身通透明媚的阳光房内,我已想好小红书体宣传语,“小众秘境”,“值得打卡”,“又发现一处拍摄人像胜地”,可惜本人脸皮略薄,亦无网红觉悟,即使在无人的教学楼也不太好意思搔首弄姿,安静的环境衬得快门咔嚓略显突兀,光线过强已不适合胶片机,草草按了几张便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