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论语•学而》笔记(二)
三、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是,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样做仁爱之心就很少了。” 第三章节说的是学习做人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或者说应该避免的毛病。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巧言令色,假装有爱心,很伪善。这样做对自己的学习修身,有百害而无一利,久而久之其仁爱之心,就越来越少了。由此也得出一个道理,面对生活一定要真诚,修身学习要力行本心满怀真情,这样才能实实在在的磨砺自己的真性情,不断提升仁爱的能力。 四、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是,曾子说:“我每日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尽力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诚实可信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习作贯通了呢?” 曾子是孔子最著名的弟子之一,姓曾,名参,字子舆,鲁国人。据说《大学》和《孝经》就是他撰写的。也有人说颜回和孔俚早世,孔子将孙子子思托付给了曾子。后来曾子著《大学》,子思写了《中庸》,而且孟子又是子思的再传弟子,他们将孔子的衣钵进行了传承。《论语》里曾子的出镜率很高,学问也很好,很值得关注。本章节里的“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在《论语》里的论述很多。“信”一般指诚信,是做人的跟本,我觉得“信”也是一种文化信仰。 第四章节是由曾子跟大家分享的,学习修身中的体会和做法。“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大家修身学习的普遍共识。曾子还在这里分享了“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为人谋而不忠乎?”说的是“忠”。看“忠”这个字的构成,就是把心放在正中间,做事不偏不倚尽心尽力。这里说的是,为别人谋划事务,就要尽心尽力。由此可见,传统文化里讲的“忠”并非特指忠君。应允了别人就必须为人尽忠,这本身也是自己的“信”。这是曾子首先关注的。其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讲的是“信”,人言为信,守信是做人的跟本,非常重要。内心浮躁,见利忘义,而不守诚信的,最终会失去伙伴没有朋友。不守信者往往得了眼前的实惠,却断送了一辈子成功的可能,这不仅是狭隘而且愚蠢。培养诚信也是曾子每日关注和反省的重要内容。最后“传不习乎?”说的是“学”,是将每日所学进行习作总结,融会贯通。“吾日三省吾身”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