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山花烂漫时——四中听课侧记
春花烂漫,虽还未到盛大季节,颜色确乎斑斓起来了,4月11日,去宁城四中听了一堂学共同体课。上课的是赤峰市教育局的丛老师,声音柔缓,一句一句,春雨样润泽了课堂。心中的芽于是也萌动了,舒活腰身,我也要生长,给这天地添一抹春色。
一
丛老师将大量的时间还给了孩子,相信孩子学习的自觉。而孩子们天生的好奇心便得以展现。当我观察身边的一个个孩子时,能看到孩子的学习过程的多样性。比如老师设计的第一个学习任务:文章是围绕哪个词展开的,为什么?身边的小组四人,两个写的母亲,一个写的春酒,而最靠近我的这一个,写了两个词:母亲 春酒。他为什么写了两个词呢?是因为他一开始迟迟不敢下笔,直到看到对面的孩子写了母亲,他才写下了第一个词。但想了想,他又写下了第二个词,春酒。我想他应该是个不太自信的孩子,但还是有勇气,坚持了自己的想法。因为后面他从文中找的理由都是围绕着春酒展开的。
最令我惊讶的地方在于他找到了那一句:小猫喝春酒喝醉了,说明春酒确实好喝。这需要他特别认真地读。而他做到了。
所以,我们要重视课堂的真实发生,我们必须将身子靠近学生,观察真实的学习进程。佐藤学说:“教育改革的出路和答案都在教育现场,如果对教育现场漠不关心,我们就一无所获。”
开放课堂,邀请热爱学共同的老师们坐在学生身边,观察,反思,改进,我想这该是一条正确的路径。
二
丛老师让孩子们小组交流的时候,我身边的小组出现了一个领导者,她毫不犹豫地发言:我先说吧。自己说完后,她问大家,你们有什么想法?你说说看,然后三位同学逐一发言。
他们做到了轮流发言,但是别人发言的时候,大家是否认真倾听了呢?我观察到的情况是没能做到。虽然他们都读了自己的答案,但没有人修订,补充,质疑。
学共同理念中,有一个词使我印象深刻:安全感。好的的课堂必须是能给孩子安全感的。我有亲身经历,在乡下读书的时候,英语老师特别严厉,我特别害怕她。每节英语课我们都早早坐在自己座位上等待老师到来。她来了!哒!哒!哒!她的高跟鞋踏在水泥地面上,由远及近。整节课我神经高度紧张,就怕老师提问到我,根本没记所讲的知识。
学共同课堂建议学生自由结组:和你最好的朋友在一起。这样才能形成温馨融洽的学习氛围,达到相互协作。上文中提到的这个强势的孩子,如果身边是她的好朋友,习惯并适应她的处事风格,便没有什么不妥当。但因为是随机成组,我看得出来,其他孩子还是有一点小小的不自然。
三
整堂课,无论孩子们回答的如何,丛老师都保持了认真倾听的姿势。她将听到的几乎每一个学生的回答都写到了黑板上,以至于黑板有些局促了。
丛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想这体现了老师对每一个回答问题的孩子的尊重。答案有对有错,但回答这个答案的孩子是竭尽了他所能的。
相比于是否正确,是否敢于表达,是否穷尽了自己的能量来思考问题才是更为主要的。倾听的深层是尊重,是思考,是两种思想的碰撞。因为我们课堂从前很少提及倾听的缘故,学生之间的交流通常是你说你话,大家都迫不及待的想表达,“小手举高高”,却不肯静下心来倾听。
表达是输出,倾听是容纳,从本质来说,倾听才能让一个人更丰盈。
在培养孩子倾听习惯的路上,老师必须做出表率。佐藤学设计了“活动(作业)——协同学习——表达分享”的活动系统,教师将“倾听”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工作来开展,并进一步细化为“倾听——串联——反刍”三个阶段从而重构了课堂的活动系统。丛老师这堂课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一理论。
四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读学共同的书籍越多,越促使我思考这个问题。丛老师的公开课上,我身边那个有些胆小的孩子表现似乎不出色,以多年的教育经验,我几乎可以断定他不是成绩优秀的孩子,但是我还是很喜欢他。
我没有老师发的篇子,每当我靠过身去看时,他都会把篇子向一旁移一点。他能为我着想。
丛老师将学习任务引到挑战性课题时,他分明是没有准确理解。我想“乡愁”这个词对他来说有些难了,但他的答案依然让我感动:
我认为本文的主旨是思念母亲,“家醅”突出母亲泡的酒和我泡的酒味道不一样,母亲是用心做的,味道独一无二,表达我对母亲的思念爱恋。
当我们抛开标准答案,抛开分数,单纯地观察一个孩子的学习过程——这是一个小小的人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我们会被这个孩子内心的敏感丰富打动,那小小的身体是有无数触须的,他们感知,探索,也不断反馈,沉思。
去赤峰,再一次和市教育局刘科长交流的时候,刘科长的一席话给了我很大启示:不要纠结于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环节,要着眼于学科课程、核心素养。
对啊,什么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什么是教育的核心任务?
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我们的眼中必须要有人,他是活生生的。
五
在四中听课的时候,我就坐在那些穿着红色校服的孩子们中间,说实话,有一刻我是恍惚的,仿佛回到了自己十三四岁,就在这其中的一个座位上,拿着笔,看着眼前篇目。
如果我真得坐在这座位上,我能全身心地沉浸到每一个字里面吗?我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吗?我是否能和我的朋友坦诚交流,共同解决彼此难题?还是依旧沉默,胆怯,依旧一句话也不敢说,在听到下课铃声时长舒一口气,觉得熬过了一个难关?
无论怎样,当一个教师,一个家长能常常把自己换到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总该是一件好事吧。
六
当丛老师让孩子们看《冬阳——童年——骆驼队》时,当我读到“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在心里默默地笑了,自己的牙齿跟着也动了起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