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题:到底应不应该让孩子在童话故事里长大?
1. 正方是应该多给孩子讲童话故事,让他们对世界葆有美好的印象。反方是我们应该尽量减少给小孩讲童话故事,让他们早一点接触真实的世界,看清真实的世界,不要对世界抱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2. 反方观点1:尽早告诉孩子真实的世界,减少不切实际的幻想。因为真实的世界不是非白即黑,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有高尚的人,也有邪恶的人。因为童话是一个脸谱化的世界,限于孩子的认知能力,童话但讲无妨,让孩子们向往美好,憎恶丑陋。但请一定告诉孩子,童话不是现实,现实的世界没有标签和脸谱,人性中善恶并存,人在现实中有很多希望和美好,更多痛苦与挣扎,但孩子你一定要直面痛苦与挣扎,不要丧失对美好和善良的向往。再反证一下,我们这一代90后所受的教育,为什么许多人直到大学毕业投入工作才发觉三观尽毁,一些人变得冷漠,消极,极端。还有主流的宣传,它制造的典型与完人都是失去生命之后的人。
3. 反方观点2:让孩子早一点接触真实的世界,看清真实的世界,不要对世界抱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对他的成长可能更为有利。理由有三:一是避免长大后产生认知矛盾,对社会许多现象不理解,从而失去探索社会的勇气。二是沉浸在好人一定得好报,王子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等幻想中,不利于他认识真实世界。将来再教他如何应对复杂世界时,一方面旧有知识与现实会相互矛盾,另一方面他也未必能听进去了。三是我们可能低估了小孩子的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其实直接让他接触和认识社会更有利于他成长。比如现在的孩子已经能从电视、电脑、网络上了解到真实的事件,家长和老师只是应该多一些指导,提高他们的分辨能力。
4. 正方观点1:我们生活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做任何事情都讲究效率。可能有人会觉得给能出数据、事实、图片是一种成熟专业,而故事显得过于幼稚低效。可惜大脑不这么看。从脑科学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大脑天生爱故事,斯坦福大学教授研究发现,大脑天生记故事的能力强过记数据、事实和图像的能力。认知神经的研究显示,我们的记忆系统会对故事类记忆区别对待,相比事实类记忆,我们记故事类记得更牢。童话故事也一样,对于孩子来说,童话故事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抽象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且,故事有助于我们理解真实世界,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核,比如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自己的关系。
5. 正方观点2:现在的逻辑简单、好人坏人明显,并且拥有一个happy ending 的童话故事是经过演变而来,网上流传的不少“黑暗童话”就是它们原来的样子。之所以会有这个演变,跟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儿童与成人的不同有关。儿童不是小一号的成人,他们的大脑处于不断成长的过程,他们的认知、情绪和情感、意志都在不断的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进行发展。儿童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皮亚杰就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0-2岁的感知运动阶段,2-6、7岁的前运算阶段,6-11、12岁的具体运算阶段,12岁以后的形式运算阶段。简单来说,孩子并不能理解复杂的故事。儿童在3岁以前最需要亲人带来的安全感,不能获得的孩子长大后极易诱发各种心理问题。太早接触社会的阴暗面会给儿童造成永久的心理伤害。最后,世界不是童话,童话里都是骗人的,这是成人观点。儿童并不能在一开始就理解复杂世界,童话里有人们的真诚愿望,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6. 正方观点3:童话里讲的是真善美的故事,也有假恶丑,但是“巫婆是一定得死”的,这在孩子们的心里打上了生命的底色,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怎么样对待善,怎么样对待恶。我妹妹走在路上是不睬虫子的,因为她说:“它的妈妈在家等着它,如果看不到它,妈妈会很伤心的。”孩子有一颗同理心,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们会把天地万物都当做生命去对待。虽然他们在幼小的心里对待善与恶还是非此即彼,但是以后的生活中,他们会用心中的善恶来调整自己的认知。的确,我们实际的生活并不全是云淡风轻,还有狂风暴雨,有离别、甚至是死亡。童话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让孩子在步入成人的现实社会之前有另一种方式,体会到了生死别离。他们在接触类似的情景的时候就不至于太惶恐。还记得干国祥老师说过:" 文化,不是一座可以抵抗大火的城堡,而是大火燃过之后,土地上能不能再度草木葱茏,弦歌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