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作家”黄老师的对话记录
一
“你要学会情感上的表达。你在理性上的、观点上的表达已经非常棒了,你的自主性也很强。可是情感上,你的认知让自己不在意、不去这样做,可是你的潜意识告诉你,你很需要。我们的亲密关系,和父母、朋友、恋人、同事之间的感情,这样的表达是得到情感的基础。”
“不仅是在喜悦的时候,更是失落、孤独的时候。过去你的认知告诉你,你不需要表达,久而久之你抗拒这样的表达,是因为你觉得这是在示弱,也害怕得不到回应。”
“为什么你的认知里会认为,情感上的自我暴露就是示弱呢?或者你为什么这么怕示弱呢?你从小就害怕得不到别人的重视,你通过让自己变优秀和强大来得到父母的爱。是因为你建立了这样的潜意识,一方面你认为你的爸爸爱你,因为你是强大的独立的女儿,另一方面你爸爸是一个这样的榜样,必须要有承担能力,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你害怕示弱,你觉得示弱别人就不爱你了,你也不是爸爸的好女儿。”
“为什么害怕得不到别人的回应?你去猜想他人这样回应你的方式是什么意思,你单方面很需要别人准确的、让你喜欢的回应方式,但别人做不到的时候,你一方面没有去理解他人,另一方面,你不说,你不表达。你很敏感,但对表达的限制又带来了落差。”
“所以很多人认可你,喜欢你,强烈感受到你的存在,可是你的认知让自己不在意他们,不去和他们建立情感联结。就算身边很多人看到你了,甚至围着你转了,你也丝毫没有觉得自己有归属。”
“多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去意识到自己的潜意识。得不到回应的,你就忽略他。得到回应的,可以继续深入交流。回应方式如果是不尊重人的、不在意你的,你去接纳他,降低自己的期待。接纳不等于认同喔!你的表达,是为了去尊重、理解、保护你内心那个小小的“我”,不是去为了别人。那个“自我”其实很小,很纯真的。”
二
为什么这次出去旅游,临走之前很惶恐不安,这么害怕呢?这个心态的爆发是必然的,可能你最近工作压力太大了。但最根本的是你觉得自己还这么年轻、还没找到归属感,你不希望终结。去旅行,坐飞机,去人很少的小岛上,你害怕遇到不安全的事情。你心想着找归属感这个事情还没完成呢。
你和朋友们都是在讲理,但没有在讲情。为什么觉得越来越自闭、能量很低、和别人交往总是觉得很疲惫?
首先你要求太高了,不容易看到别人的亮点。其次,你非常缺乏情感的互动,但是表达上一直在克制自己,和别人聊天也只是天文地理社会人文的。学识和情感是不一样的,赏识彼此和相互需要是不一样的。你可能和别人相互赏识了,但没有相互需要,你感受不到爱。所以你需要有人陪伴的时候,其实你宁肯自己呆着,也不愿意出去社交。因为你的社交方式,只见理性不见动情。
第一段恋情对你影响很大。做什么事情都是对方主动,你打开心扉比较慢,到了后面打开内心了,又只知道索取,不懂付出,给了对方很大压力。对方想要抽身退出了,你却感受到自己受到很大伤害。当时年纪小,你的处理策略是,压制自己重情的这个天性,让自己理性和独立的一面成长起来。可是重情的需要一直没有被满足。
重情会不会形成依赖呢?每个人要有自我的边界,边界不分明的时候,很容易会依赖。
我们大多数人,没有真正学会怎么去爱,怎么去表达爱。年轻的时候,我妈妈跟我说,对方有没有钱无所谓,重要的是爱你。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是爱啊。他请你去高级餐厅吃饭,说你是唯一一个,这个就是爱吗?如果你说我不想去,他问你是不是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是不是身体不舒服,会不会这个离爱更近一点?
黄老师的理论知识学得晚,等自己真的把爱、自我、边界理解通透,已经到了这个年龄了。你这么年轻,就有这样的意识,想要认清自我调整自己,要对自己有信心。等你把自己健全起来,再去爱别人,到时候不会那么痛苦纠结的。
三
上周与黄老师对话后,开始清零自己对“爱”的理解,用新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感觉自己的心态更加开放和明朗了。
一直以为自己爆炸性缺爱,却发现自己一直在排斥他人的爱。
上周跟爸爸电话,爸爸说一直想要周末来找我吃饭,可是一直感觉我很忙,他也不敢打扰。提到搬家,他希望来帮忙。我突然反思自己以前做得不对的地方。换了一个城市或工作,父母也是最后才知道的。外出出差或旅游,不声不响就消失了,爸妈来电才知道原来我已身在另一座城市。老爸问是不是需要帮忙,我已经把搬家的事情搞定了。其实一个人独立地理性地做出生活难题的处理策略是没有错,但明明手忙脚乱的时候,内心渴望父母在身边。我不需要他们帮我解决问题,可是我需要他们的爱意表达,而他们爱意表达总是撞上我自以为是的独立,被我以“我不需要你们”来冷漠回应。
原来我的潜意识和理性认知一直在对抗。
其实我很需要的。黄老师帮我回顾:成长历程中,见证和陪伴了发小失去她的双亲,也看到了邻居失去他们的宝贝女儿,小时候市里被火灾覆灭的一家四口,在我幼小的内心就埋下了害怕家庭破裂的种子。从小爸妈的爱必须要分一部分出去,总是怀疑“你们爱我,是因为我聪明优秀”,内心一直隐藏着难以走出来的对爱的不安全感。
回想起来,身边好多朋友,可能都不是在“对你好”,每一件小事,未必会从心里惦记着“我这样对你多好”来实现自我感动、或者索要回报,出发点也未必是“我是为了你”,而是他自身就是一个温暖善良的人,自身的行为就在照顾、体恤他人。这样怎么还没有感受到爱呢?反倒是过往,误以为爱要么是轰轰烈烈死心塌地,要么是只看重理性与才华的光辉、不兼容彼此之间的半点依赖和脆弱。
L同学非常可爱,一年前交换了手机壳,他近期不小心压碎了我的手机壳还跑来告诉我。之前去上海找他,他其实已经搬去杭州了(也没有告诉我),从杭州过来上海陪我玩了三天。
朋友们自从知道我生病了之后,总会时不时来关怀问候最近情况有没有好一点。也许是我一直营造出一种,我不需要你,也不需要被需要的状态,把身边好友们都拒在心门之外。
四
黄老师:你为什么总是要假装不在意别人对你的爱、假装不去追求呢?为什么极度害怕情感的流露和表达呢?你的潜意识其实非常渴望,为什么认知层面总是要跟自己对抗?
因为“爱的不自信”,你在情感上的不安全感,源自于你在爱方面非常不自信。你在生活中、工作上、与他人交往,可能是非常自信、也很自我的一个人,但在爱和亲密关系上,你是极度不自信的。
过去的成长经历让你心里产生一个很难消除的想法:你不相信自己是值得被喜欢的。这个想法没法马上消除。
所以你害怕打开心门之后会失去、或者别人对你,可能客观上只是没有感情色彩的一句话,会被你内心演化为冷漠和冷淡。别人的态度,可能是你自我潜意识的投射。因为你敏感、细腻、又不自信。且不说爱人,即便是面对父母双亲、好友也是这样。
所以你时常感受到身边人的冷漠,就算他人怎么围着你转、对你再好,你也觉得在爱的需求上得不到满足、充满疏离感、找不到归属感。
其实我们要做的,不是苛求他人怎么样,而是逐渐去认清这个更真实的自我。很难说这几个月就能消除这种不自信,甚至你会反复。但没有关系,我们可以慢慢来,帮助内心这个小小的自我,找回对爱的自信。
五
好久没有记录和黄老师的对话记录了。
在打通了父母与家庭这个副本之后,仿佛被打通了任督二脉。给自己输入乐观的能量和心态,变成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而不需要刻意打气(咳咳瞎几把说一些正能量的话向来也是骨子里讨厌正气的我所鄙夷)。
上周却在工作和生活问题上崩盘了。猫性大、一旦对某些人和事情产生好奇心,就收不住。
不行,好困。特别想把这些对话记录mark下来,但现在太困了。本弱鸡还是先去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