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帝国》二十周年
查看话题 >20年来,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黑客帝国掀起的特效革命
科技越来越发达, 电影工业的发展进程越来越难满足观众对视觉上的要求了。试问当年看《阿凡达》的震撼感已经多少年没有过了?
这让人想到了很久以前的一部片子,在当时看来可比《阿凡达》震撼10倍!

当年《黑客帝国》到底有多火?
第一部《黑客帝国》,导演沃卓斯基兄弟用6300万美元的预算,狂揽了4.6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更是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4项技术奖项:

“矩阵”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控制世界的超级脑洞世界观,充满哲学与宗教元素的隐喻内容,独具未来色彩的赛博朋克画风质感。
这一切在当时看来充满新鲜感的元素,让《黑客帝国》成为了当时诸多电影作品中一种特立独行的存在,也是后世无数影迷顶礼膜拜的经典。相比《终结者》,诞生于互联网时代的《黑客帝国》对人工智能与人类关系的前瞻更加震撼。
20年过去了,物是人非,导演沃卓斯基兄弟也变成了沃卓斯基姐妹……
相信绝大部分人在第一次看《黑客帝国》的时候,都很难相信这是个上世纪末的电影,因为它的特效实在是开了挂,甚至让当时的好莱坞都惊掉了下巴!

即使拿到今天来比较,《黑客帝国》仍然是一部超越时代、酷B炸裂的科幻片!
它的特效水平也绝对能让现在很多科幻片黯然失色!

子弹时间
片中大量动作场景中的超级慢动作画面需要摄影机达到将近每秒12000帧的速度,然而实现这种效果的,就是著名的“子弹时间”镜头,也成为了《黑客帝国》标志性的桥段。几乎是每一本影视后期特效教材上的必备典型案例。
因为它实在是炫!酷!到!炸!裂!

说到这个经典桥段,就要归功于沃卓斯基兄弟的特效拍摄手法。
在正式拍摄“子弹时间”之前,剧组会先“预览”这个动作场景是怎样的。他们先要设计出这个动作场面,然后根据这个设想制作CGI预览效果,在理解了要制作的场景后,再发挥创意把整个动作场景拼凑出来。

拍摄子弹时间镜头时,是以120架尼康相机围绕着拍摄对象,以电脑编程控制每台相机拍照的顺序和时间间隔,然后将所有照片输入到电脑中,由电脑将每张照片之间差异进行虚拟修补,从而获得360°镜头下人物连贯顺滑的动作片段,最终再由电脑将动态图像与背景融合,这段令人渍渍称奇的画面就诞生了。
通过下面这个短视频,我们就能很清晰地了解到“子弹时间”特效幕后的实际情况了:
但“子弹时间”并非《黑客帝国》的全部,这种方式本身只适合拍摄在一个有限空间里、少量对象物体的动作,当拍摄对象数量众多,而且涉及更复杂的镜头运动时,“子弹时间”就应付不来了。
因此,视觉特效总监盖特在沃卓斯基兄弟的同意下,联合了全球六个顶尖视觉特效公司,共同完成了两部续集中多达2500个的特效镜头,是第一集412个特效镜头的六倍多,同时也完成了他本人和沃卓斯基的心愿:创造出了不能被模仿的视觉特效。
数以千计的复制人
片中雨果·维文饰演的史密斯特工是黑客帝国中尼奥的一个劲敌。
数以千计的复制人都是雨果的面孔!
当时还是个影视圈小萌新的我以为这都是特效功劳,那就大错特错了!下面这个视频告诉你,第一部《黑客帝国》中复制人的奥秘:
没想到吧,竟然是根据演员的面部模型制作出来的成百上千的假人!
让人突然想起了《西部世界》那个装满人造人的地库,想起了伯纳德第一次见到无数个自己惊呆的表情……想想拍《黑客帝国》时候,雨果维文的内心阴影面积!
虚拟拍摄与分身镜头
到了第二部,《黑客帝国》的特效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终于不用再浪费时间和金钱,制作一堆雨果维文了!这就用到了“虚拟拍摄”。
所谓“虚拟拍摄”,就是在电脑的虚拟场景中完成导演所要求的效果。
100个史密斯的虚拟人形象是从扮演史密斯的雨果·维文和他的12个替身演员身上提取数据的。当替身们对雨果的模仿达到导演满意的程度后,动作指导袁和平的小组和基努·李维斯加入了进来,开始动作戏的排练,在这过程中,用“动作捕捉”(Motion-Capture)技术将所有尼奥和100个“史密斯”该完成的动作全部输入电脑。在所有动作被记录、输入进电脑后,虚拟人将被盖特的特效团队赋予肌肉和骨骼,然后再被覆盖上和照片一般清晰、真实的肌肤和衣服。

在创造虚拟人的过程中,盖特的特效小组又发明出一项尖端技术——“全息捕捉”(Universal Capture),简称U-Capture。他们使用5台索尼超高精度HDW900型数码摄像机,呈半圆形对准演员的面部,当演员开始表演时,摄像机捕捉下演员脸部的每一个精细反应,从一根发丝的摆动到每条皱纹的抽动方式都不会错过(HDW900能清晰拍摄到毛囊和毛细血管)。

然后综合5台机器的数据,就可以得到演员面部的三维精确数据,所有这些数据都未被压缩,而是直接输入大型电脑系统,每秒钟的数据流量超过1G。特效小组再将这些真实的面部表情根据事先设计好的情节"贴"到相应的虚拟人身上。由于无论是虚拟人的身材、动作、表情,还是他们的服装在动作时的变化,都是直接从真实表演中复制过来的,虚拟人也就和真实世界中的演员别无二致了。

最后,另外“复制”好的虚拟场景、道具,和一些影片需要的特殊效果被加了进来,完美的组合成和真实世界如出一辙的虚拟世界,雨果维文想分身出多少个都无所谓了。
从最初的设想到准备和完成,《黑客帝国》系列影片中的特效和特技的创造水平和才华是无与伦比的。
特技协调总监R·A·罗德尔总结说:“为了力求完美,我们曾在一天中拍过70个镜头。我们都变成了超级完美主义者,不超常发挥就会失望不已。"总的来说,我认为不管续集的剧情如何的有漏洞,在特效制作上,《黑客帝国》在视觉上能够足够满足我们的需求。

如今,20年过去了,很多当时看来先进的技术被大量运用到影视作品中。很多当年《黑客帝国》中表达的对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的设想很多都已经变为了现实。《黑客帝国》也是从上世纪末至今少有的兼具商业价值和艺术表达的科幻电影,也很难再有一部电影能对人类和科技的探讨达到如此的深度。
只能说,《黑客帝国》值得所有电影人,怀着一颗敬畏和思考之心去观看数遍。
© 本文版权归 小野孩LensLi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