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书包凭什么那么贵?--因为它担负着重任呀
日本小学生背的那种双肩带书包有个专门的称呼“ランドセル”(听起来像上海话“狼毒赛路”),源于荷兰语ransel。日语里面本来有“背囊”这个词,幕府末期随着西式军队制度的导入,洋背囊也作为行军时的收纳包被一同推广,因样式与传统的布制背囊不同,称呼也由汉字词“背囊”变成了外来语。
军用的洋背囊作为书包还跟大名鼎鼎的伊藤博文有关。明治10年(1877),日本政府在东京将原先的贵族教育机构“学习院”改成了西式学校,1884年又改成了国立小学。(如今这家学校是私立的,学生基本上还是皇家子弟王公贵族!)就在改制的第二年,学校为了贯彻平等理念,禁止学生乘坐马车、人力车等交通工具上学,并要求学生自己背着装有学习用品的背包步行上学。

1887年,皇太子嘉仁亲王(后来的大正天皇)入学时,伊藤博文献上了入学贺礼――一只模仿军官背包的真皮双肩书包。这种书包迅速在亲王的校友之间流行开来。当然,这样高级的手工真皮书包在那个年代只有达官贵人才用得起。不过被称为“学习院型”的书包样式成了日本小学生书包的原型,至今也没什么特别大的变化。到了战后的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期,随着日本国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样的书包就差不多全民普及了。

现代日本的基础教育体系中,“育人”大概比“教书”更为重要。公立小学原则上实行就近入学,规定学校必须在4公里以内,学生则须“自立步行上学”,也就是说不可以由家长接送。(当然具体上学方式还须看地形、交通状况等,但是基本上是需要步行一段路的--教育专家的说法是步行有利于孩子们接触自然,实践交通规则等社会法则、上学途中有机会与不同年龄的校友交流等等。)
到达学校之后,学生须换上校内的服装与鞋子,因此每天要带一两套衣服。根据教学情况,有时候需要带其他教学工具,比如乐器、体育用品等。


乍一眼看上去,日本的书包和一般的双肩背包没啥区别,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大有乾坤!比如,总有一些部位是反射材料;侧面和肩带上都带着扣环,可以挂需要的物件;肩带与书包底部连接部分可以旋转,方便孩子们背、卸书包;背部有特殊的构造,尽量让孩子们背得舒适……

结实耐用的书包通常是牛皮做的,光泽感持久的则还有更高级的马皮,这类书包往往很重,制作商的设计师就会在物理构造上下功夫。有些系列则利用新型材料,既耐用又轻巧。
孩子们自行上学,安全总归是家长们最关心的。除了便于被驾车者发现的反射材,有些书包还采用最新的减震低反射材料,万一孩子们被撞到或者跌倒,可以减轻受害程度。有些书包侧面的挂钩功能则非常逆天,能承受一定范围的重量(常见的为30kg),超过这个重量则会掉下来。这是考虑到万一挂在书包侧面的小包包或者饰物被车辆勾住或卡在什么地方的时候,孩子可以跟这个书包分离而不会卷入事故。
不管是哪个档次的书包,防水、耐脏、易擦洗是必须的。一个书包有100多个零部件,比如肩带的表面、里面、填充材料都是不一样的。细小零件的装配加上各个部位之间的立体缝制,决定了大部分制造过程只能是纯手工。这么一想,一个书包卖那么贵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核家庭的增加、少子化的趋势让日本家庭觉得花大价钱给孩子配一个耐用美观的书包也未尝不可。书包通常也是祖父母(外祖父母)赠送给孙辈的一个大礼。

毕竟小学是大部人日本人真正开始自立(往小了说是“自理“)的第一步,书包对许多人来说意义重大。日本还有专门接单定做迷你书包模型的生意,是真正的卖情怀了!娱乐圈也有不少明星对书包情有独钟。
书包至少对孩子们来说是时尚品,这是他们为数不多的可以增添饰物的学习用品了。各大厂家每年都会呕心沥血推出大作吸引眼球。近几年更多家庭倾向”正宗的书包“,真皮类产品比较受欢迎。某大牌甚至推出了价格接近20万日元的用稀少部位的马皮做的书包。


二次元文化再加上娱乐界明星的推崇,使得日式小学生书包也成了日本文化的象征,还把它推到了免税店,不少外国游客不是为孩子而是专门为自己买的。日本的工薪族也有不少人表示,如今的书包功能这么强大价格又不比奢侈品牌贵,何不索性开发面向成年人的型号呢?
怎么样,这样的书包是不是物有所值?各位朋友要不要也为自己配一个日式书包?
© 本文版权归 blankvers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